歷史上有兩個朝代也實行過「一國兩制」,充分保障了國家的穩定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闡述"一國兩制"這個偉大的政治構想時曾說過:"歷史上不是沒有這樣的先例"。那麼在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朝代曾使用過類似的政策?

歷史上有兩個朝代也實行過“一國兩制”,充分保障了國家的穩定

第一個使用這個政策的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北魏皇室是鮮卑族,他們在鼎盛時期佔據著整個大西北和大部分北方地區,這當中絕大部分土地是屬於中原王朝的。早先鮮卑人建立魏朝後,還依然堅持自己的風俗習慣,而鮮卑族是採用的奴隸制,把治下的百姓分配給大大小小的鮮卑族群,這些百姓就成了鮮卑貴族們的奴隸,奴隸們為鮮卑貴族們種糧、織布,生產各種生活必需品,而自己卻沒有任何私有財產。

歷史上有兩個朝代也實行過“一國兩制”,充分保障了國家的穩定

這種形式的制度遭到中原地區習慣了納糧後所得全歸自己所有的廣大老百姓的抵制,而鮮卑族本族人口數量遠遠低於漢民,北魏的開創者宣武帝拓跋珪意識到這個矛盾的巨大隱患,也意識到北魏想要強大就必須學習使用中原地區更先進的制度。但鮮卑內部也還有著相當的保守阻力,於是拓跋珪沒有一開始就在北魏進行全面的改革,而是採用一國兩制的方式,在原鮮卑族群居住的地區還是實行奴隸制,但保留原中原王朝地區的封建制。並且在中原地區全面起用漢族士紳充當地方官吏幫助北魏朝廷管理百姓。為維持漢族士紳和豪強對北魏的向心力,北魏皇族及開明貴族開始大量和關中、隴西等地方的漢族士紳、豪強聯姻,而這些被鮮卑貴族選中的代理人就成了後來左右隋唐時期政治形勢的關隴貴族集團。他們幫助北魏穩固統治和進行制度改革,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一國兩制才開始終結,北魏皇室改漢姓、穿漢服、使用漢族禮儀和中原王朝的制度,全面取代鮮卑舊有的落後的習俗,鮮卑族也逐漸融入到華夏一族中。

歷史上有兩個朝代也實行過“一國兩制”,充分保障了國家的穩定

第二個使用一國兩制的朝代是和北宋分庭抗禮的遼朝。契丹人建立的遼朝幅員遼闊,境內也是民族眾多,特別是遼朝佔據的燕雲十六州有著大量漢族百姓。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顯然在生活習俗和管理制度上有著激烈的衝突,遼朝的主導者契丹人也學習漢族文化,但他們並沒有像北魏那樣完全漢化的想法。契丹人在草原上依然維持著自己的文化和特性,比如皇族的居住地就是流動的。但在燕雲十六州等漢區採取漢官來治理,實行

"蕃不治漢,漢不治蕃,蕃漢不同治"這樣實際上的一國兩制政策。而這個政策也保障了遼朝在本國南方地區兩百多年的穩定。

歷史上有兩個朝代也實行過“一國兩制”,充分保障了國家的穩定

北魏和遼朝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他們在自身習俗和落後的制度不足以維持國家穩定和團結的情況下,都採用了類似一國兩制的方式進行統治,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反觀後來的元朝沒有好好學習前人的先進思想,對中原地區採取奴役和壓榨的方式,結果不到一百年就被趕到長城外。所以說,一國兩制是一種相當符合多民族、多地區的開明國家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