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盛極一時的“一國兩制”的歷史真面目

一千多年前盛極一時的“一國兩制”的歷史真面目

從所周知,1981年8月26日,鄧小平在北京會見港臺知名人士傅朝樞時,首次提出解決臺灣、香港問題的“一國兩制”構想。而且隨著後來香港、澳門的迴歸,“一國兩制”的國策得以實踐。

事實證明了鄧小平的遠見卓識。“一國兩制”的國策將香港和澳門不斷推向前程似錦的未來,這令國外的政治家們不能不由衷地折服鄧公的高明和偉大。

其實,這隻能說明西方人對中華民族的歷史的孤陋寡聞。如果他們有興趣深入瞭解的話,一定會對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頂禮膜拜。

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國北方即經歷過一段“一國兩制”的時代,雖然當時這一時期背景稱謂叫“因俗而治”,但其方針政策和推行措施完全符合“一國兩制”的特點。說來也令人錯愕,推行這一國策的國家是最終消亡了的遼國,發起人則是遼國的一把手,契丹人耶律德光。

一千年前盛極一時的“一國兩制”的歷史真面目

契丹族服飾

那麼,這段歷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唐朝末年,活躍在北方的遊牧民族契丹族逐漸崛起。隨著唐朝的滅亡,中國隨即便進入到五代十國時期,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大分裂時期。由於缺乏強大的中央政權主宰天下,日益強大的契丹民族憑藉武力統一了契丹各部,在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

遼國治下的疆域,本已包括中國北方漢族人生活的一些地區,加之20多年後,五代的後唐發生內亂,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自稱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請求遼太宗耶律德光支援攻打後唐。遼太宗遂親率5萬騎兵,於晉陽、洛陽等地擊敗後唐軍,最後協助石敬瑭攻滅後唐,石敬瑭得以建國後晉。契丹國遂斬獲燕雲十六州。

而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

一千年前盛極一時的“一國兩制”的歷史真面目

當獲得了這些廣闊的疆域後,遼國隨即就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如何更好的統治北方的契丹民族和南方的漢民族呢?

不能不說,遼國的一把手遼太宗是一位極具遠見卓識的領導。他認為,中原民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影響至深,靠武力是難以收服人心的,必須要實現文化上的認同。於是他力排眾議,在遼國的國都上京(現在的內蒙古赤峰地區)大興土木,興建孔廟,並將上京劃分為南北兩區,北區以契丹族居民為主,南區由漢族居民為主。

更為重要的是,遼太宗制定了“因俗而治”的管理措施做為國策進行實施。這一政策的核心是,北方契丹民族地區的行政管理,依據遊牧民族的生活特性和習慣制定出相應的律法;而賦於了漢族地區高度自治的行政管理權力,繼續沿用唐朝律法,保持原有的政體和制度。這對於當時漢族地區的居民而言,一切都依然故我,如果不提國號,甚至都不知道國君是誰。

一千年前盛極一時的“一國兩制”的歷史真面目

但是這一舉措的推行,有力地保障了漢族地區的社區穩定,人們安居樂業,躬耕壟母,豐衣足食,樂不思國,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契丹民族信奉太陽,每每上朝議事時,遼太宗會將長條議事桌東西擺放,本人面東落座,以示虔誠。有趣的是,議事桌北面一側,悉數為身著長袍獸皮、四肢發達的契丹官員,而南面一側,則是身著絲綢長褂、之乎者也的漢族官員。契丹官員興趣盎然地學習漢語,漢族官員大口朵頤著手抓羊肉,在杯光酒影中商議、決策國事,一派歌舞昇平、其樂融融的和諧場景。

一千年前盛極一時的“一國兩制”的歷史真面目

在這“一國兩制”的政策驅動下,遼國逐漸稱雄北國,威震四方,形成擁有廣闊領土的強大政權,同之後的中原北宋王朝南北對峙,歷時2個世紀之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