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契丹人也有“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是個很有意思的發明創造,在一個國家內實行兩套管理體制,讓不同生存狀態的人有不同的歸屬感,很人性化。早在1000多年前,聰明的契丹人也發明了一套“一國兩制”制度,並且通過實踐證明還真是挺受用的。

聰明的契丹人也有“一國兩制”

契丹版的“一國兩制”,就是在中央建立兩套管理班子,讓契丹人管契丹人的事兒,讓漢人管漢人的事兒。發明這樣的管理制度,也是形勢所迫。也許您不知道,契丹遼國在建立最初有280萬人口,到快滅亡的時候有超過1000萬人口,其中,漢人佔了60%以上,土生土長的契丹人和奚人、渤海人等等少數民族加在一起才勉強湊夠了40%。人口的多數都是漢人,國家特別重視也在情理之中了。

聰明的契丹人也有“一國兩制”

管理契丹和其他遊牧民族事務的,叫做“北院”。這個很好理解,北院肯定是管理北邊事務的。管理漢人的機構叫“南院”,顧名思義就是管理靠南邊一點漢人事務的。金庸先生《天龍八部》裡面的蕭峰,就是遼國的“南院大王”。

聰明的契丹人也有“一國兩制”

漢人,在契丹遼國是很受重視的。這要感謝漢人對耶律阿保機的扶持,其實耶律阿保機是個“漢人皇帝”。阿保機還沒當上皇帝之前,是契丹部落的首領,他曾經被契丹部落的強硬分子趕下了臺。當時他帶著自己的老婆孩子離開了祖居地赤峰,來到了位於現在河北的欒城,在那裡定居下來並跟當地漢人一起開發鹽業,成了當時富甲一方的鹽業大亨。他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基礎,才能後來東山再起,最終建立了大遼國。換位思考,如果我是耶律阿保機,我也肯定特別看重漢人,對不對?

契丹人對於漢人的優待,還表現在很多方面。2016年我去了一次巴林右旗,就是遼國上京城的所在地。當時,上京城的遺址剛剛開始考古挖掘,還沒有遮擋。我站在古城牆遺址上儘可能地拍下全貌。遠遠看過去,上京城裡面明顯分為南北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給漢人居住的,有樓宇的遺址痕跡,而另一部分則是留給契丹人住的,沒有樓宇,只有一個個圓形的搭帳篷的痕跡。漢人與契丹人在一個城市裡和諧融洽地相處,想想就是一幅其樂融融地暖心景象。

聰明的契丹人也有“一國兩制”

對於生活在契丹人統治下的漢人來說,這種“一國兩制”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它為漢族知識分子搭建了一個進入遼國上層社會,參與政治的平臺,漢族人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到中央任職,有的甚至還高居丞相的位置。契丹人對漢人的優待還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個規定特別能說明問題,假設,西西住在北京市海淀區,然後西西帶著家人和鄰居逃荒逃到了遼國,到遼國的政府尋求庇護。遼國政府不但會給我土地、給我安家費,還會把我們重新建立起來的這片家園命名為“海淀區”,讓西西和家人鄰居即使生活在異鄉,也有在家鄉的感覺。

聰明的契丹人也有“一國兩制”

正是因為這種對漢族人比較重視的管理方法,讓遼國的民族矛盾表現的不太明顯。相比後來的蒙古人對漢人的奴役,契丹人顯得寬容大度了許多。這也是遼國能夠存在200年,並且繁榮昌盛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