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學什麼都是半途而廢?


為什麼我們學什麼都是半途而廢?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羨慕別人的馬甲線,一咬牙去健身房辦了幾千塊錢的健身卡,結果去了一個月不到就沒再去過。信心滿滿的想學好英文,每天記單詞打卡,但是突然有一天開始就不了了之。想每天看書來充實自己,但是讀了一段時間發現沒什麼作用,然後就放棄了。想學一件樂器,各種教程準備好,設備買好,可是沒練幾次就放在那吃灰。

為什麼我們總是學什麼都學不成?為什麼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是三分鐘熱度?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堅持?

這其實是來自我們在學習一個新東西的時候,兩個根深蒂固的誤區。一個是靠“堅持”,一個是“先打基礎”。

先來說“堅持”,我自己是不喜歡用堅持這個詞的,而是用另一個比較中性的詞“持續”來代替。可以說,太依靠“堅持”,肯定無法“持續”。

只要一提到堅持這個詞,那就意味著你其實並不想做,只能強制的調用自己的意志力來控制自己,去做不願意做的事情。比如我們經常會說,我想堅持鍛鍊,我想堅持晨讀,我想堅持學英語,我想堅持每天練琴。但是如果你說,我想堅持玩遊戲,我想堅持刷劇,我想堅持刷抖音,就會讓人很奇怪,因為這些東西不需要“堅持”。

我在之前《意志力的秘密》的那篇文章就提到過,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和內心想做的事情不一樣,需要強行使用意志力來硬撐,幾乎一定是沒有辦法“持續”下去的。

原理是這樣的:大腦內有一個衝突監控系統(前扣帶皮層),會監控你正在做的事和想做的事是不是一致。當你想做的和正在做的一致的時候,人會處於類似“心流”的狀態,對意志力和能量的消耗很少,會持續做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很多人玩遊戲的時候,就是這種狀態。而如果你想做的和正在做的不一致,大腦內的衝突監控系統就會啟動意志力,去控制你的行為。比如,你現在正在做作業或者做報告,然而你並不想做這個事情,但是想著明天就必須要提交,你就會調用意志力去強制控制行為完成任務。但是調用意志力就會造成自我損耗,導致意志力下降,意志力下降會導致衝突監控系統監控能力變弱、同時慾望變強,渴望去做想做的事,比如玩遊戲,刷抖音,刷微博。這也是大多數人強制使用意志力去控制自己去“堅持”,最終都會失敗的原因。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對鍛鍊、讀書、學英語、練琴這些事會“不想做”,而對玩遊戲、刷抖音、刷微博、追劇這些事“想做”呢?原因很簡單,關鍵就在兩個字——反饋。

如果沒有反饋,大腦是不可能“想做”的。因為人的大腦本質上是原始時代的遺留物,從進化的角度來說,要經過數萬年、甚至數十萬年,才會發生實質的變化,所以我們的大腦和幾千年前的古人,甚至幾萬年前的原始人的大腦差異並不大。

在那個時代,做一些沒有反饋的事情,就是在“白費功夫”。如果消耗了能量,沒有換回食物,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是無法生存的,不追求反饋的基因會被自然選擇淘汰,所以人的大腦會追求“即時反饋”,這是刻在基因裡面的,誰都改變不了。

你知道鍛鍊的好處、也知道讀書的好處、也知道學英語的好處,但是大腦並沒有感知到啊。而遊戲、抖音、微博、追劇、綜藝,這些東西時時刻刻都在給你反饋,而且是“不確定的即時反饋”,瞭解上癮模型你就知道,不確定的即時反饋這種東西到底有多可怕,會讓你時時刻刻想把注意力放上去。

你認可,但是大腦不認可,大腦不認可就不會想做。前面說了,不想做就無法持續,我們要儘量和大腦和諧共處。為什麼我覺得市面上大多數催人上進的文章都不靠譜,因為好的方法論不應該讓人和自己的人性對抗,對抗不過的,人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受潛意識的本能控制。

過於消耗意志力的事情,不是說絕對不可能做成,對於一部意志力超強的人來說,也許可以。但是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真的非常困難,我就是這大多數人普通之一。所以我探尋的方法,是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可以操作的方法。

為什麼大多數人學的東西都沒有反饋呢?這就涉及到下一篇文章要講的,我們在學新東西的時候,第二個根深蒂固的誤區——先打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