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規則一手愛,父母學會這5點,制訂出的規則孩子才願意配合

現代父母都很害怕對孩子制訂規則,似乎覺得這樣做會壓抑孩子的天性。

所以哪怕在面對孩子某些偏差行為的時候,也選擇用“溫柔而堅韌”的方式來對待。

於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場景,就是當父母不同意孩子做某件事的時候,無論孩子怎樣哭鬧,父母都一遍遍地搖頭拒絕,這其實已經演變成一種變向的“軟暴力”。

那麼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發展他們的個性之間,會不會互相矛盾呢?

當然不。

只是我們需要先掌握制訂規則的原則:即,只要是符合兒童發展規律的規則,就不會壓制他們的天性。

那麼什麼樣的規則才是符合兒童發展規律的呢?

一手規則一手愛,父母學會這5點,制訂出的規則孩子才願意配合

具體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1、鼓勵孩子思想自由而不是行為自由。

在美國的幼兒園和小學,雖然鼓勵你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不能隨口說,要舉手示意老師。

孩子們的個性和想象力並沒有因為對行為的規範而遭到破壞,因為沒有人會限制或者嘲笑他們的想法。

2、不制定做不到的規則。

規則不會壓制孩子的個性,前提是這些規則闡述得非常清楚,並且是這個年齡的孩子能夠做到的。

如果要求孩子做他們做不到的事情,往往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如果老師再嚴厲一些,更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一方面他們沒有辦法遵守這麼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還要承受來自老師、甚至父母的批評,他們的心情可想而知,這樣會導致陷入惡性循環,行為問題越來越多。

一手規則一手愛,父母學會這5點,制訂出的規則孩子才願意配合

3、只制定具體的規則。

對孩子有合理的期望是可以的,但請記住他們是幾歲的孩子,他們的理解能力、控制能力都有限,所以即使在有了規則的情況下,也需要我們耐心地提醒,因為規則和習慣需要一定時間去養成,它們不是魔法棒,不是今天告訴孩子這些是規則 ,從今往後就必須遵守,做不到就要訓斥或者懲罰。

這樣對孩子不公平,會壓制他們的天性。

我們作為成年人,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知道他們需要不斷提醒,而不是像機器人一樣,一旦輸入規則程序,就能毫無差錯地執行。

發生一個問題後,家長除了要負責解釋規則,還要親身示範如何執行規則,這樣才能慢慢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4、規則越具體越好。

家裡也好,學校也好,父母和老師要對規則詳細地解釋。

比如和同學合作,做作業或者遊戲的時候,不孤立同學等,就是非常具體的行為規則,而不是“團結友愛”這樣抽象的規則。

只有詳細的,具體的規則,孩子才能理解,才能執行。

再比如,“勤奮學習”是一個很抽象的規則,而做作業的時候不要離開自己任務浪費,不要干擾別人,做完以後及時交給老師,這樣的規則就比較容易理解和執行。

遵守紀律是一個很籠統而模糊的規則,而請在獨立 學習的時間做到不在教室裡亂逛,不和別人講話,不玩,這樣的規則 可以讓孩子知道什麼不能做。

一手規則一手愛,父母學會這5點,制訂出的規則孩子才願意配合

5、用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解決問題。

在家裡,父母和孩子朝夕相處,如何執行規則,也是父母常常糾結的一件事。

核心的問題大概是:怎麼做才能既堅持執行原則,又不簡單粗暴。

很多父母出於對“溫柔而堅韌”表面上的理解去執行,把這一原則演變成了軟暴力尚不自知。溫柔 而堅持 的基礎是和孩子的感情連接,對孩子的理解,其實這件事情 ,我們完全可以接納孩子的感受並且用遊戲的方式來解決。

溫柔不是說語氣、表情溫和,而是從孩子的感受出發,用愛、理解來贏得孩子的合作。

所謂堅持 ,不是寸土不讓,而是守住底線,不能越界,底線這內可以靈活。

一手規則一手愛,父母學會這5點,制訂出的規則孩子才願意配合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合理而科學的規則不僅不會抹殺他們的天性,還會讓他們更健康地成長,並且在今後漫長和的一生中獲益良多。

那麼,從現在開始,就試試看使用以上的五個方法,來跟孩子一起制訂出一個讓他們能夠自覺遵守的規則吧!

作者介紹:陳妍,親子關係諮詢師、國家育嬰師,專注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兒童心理。代表作《窮養一個男孩,毀掉三代人》、《我調查了100組家庭,發現既能上班賺錢,又不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媽媽,根本不存在!》微信公眾號:陳妍媽媽(chenyanmama0514)新浪微博:陳妍媽媽育兒 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