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没有任何借口——工作激情决定人生成败,就得永不找借口

人生成败与工作激情密切相关。没有燃烧的激情,不仅不能创造辉煌的事业,人生也会因此而黯淡无光。

拥有燃烧的激情不容易,拥有长久的激情更不易。面对工作中的许多困难、问题与压力,不少人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放弃了激情,归于平庸。

要创造永久的辉煌,就应该“剿灭”各种各样的借口,让生命的激情不断燃烧!

1.要有辉煌的事业,就得有燃烧的激情

如果问什么是工作的最好动力,毫无疑问是激情。激情不仅能促使一个人去努力创造事业的辉煌,更能促使人体现和创造最大的人生价值。

观察一下那些成功的人,你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激情饱满、斗志昂扬!

我们的一位学员,33岁就已经掌管了一个年销售20亿元的企业。我曾经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我:永葆激情。

从工作的第一天开始,每天早上六点三十分,他都会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起床。在激昂的乐曲声中,他对自己说:“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你要用全部的激情去迎接和拥抱它!”无论是巅峰还是低谷,这样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都给了他勇往直前的勇气。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的工作状态是下面这样的:

工作一年,干劲冲天;工作两年,心不在焉;工作三年,混一天是一天。

“工作时间一长,难免会有职业疲劳”、“面对这么没有价值的工作,傻瓜才会有激情”……这些都成了他们的最好借口。

但对生命而言,这样又能收获什么呢?只能是平庸的生活与心灵的烦恼罢了!

重视生活品质的你有没有想过,工作也需要品质。没有品质的工作,就像没有品质的生活一样,不过是虚度和浪费。而激情,就是提升工作品质最好的途径。

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在与当代高僧星云大师对话时,格外提到:凤凰卫视企业文化的要诀之一,就是从领导到员工都永葆激情。

他生动地表述说:凤凰卫视是一个“疯子”带着500个“疯子”。

那么,激情为何对工作有这样大的价值?他引出一项人类学调查:一项针对世界500强企业前100名和100名以后的CEO所做的情商调查显示,这些人在智商、知识层次上没什么差别,真正的差别在激情方面。根据“情商之父”戈尔曼先生的分析,饱含激情的自我激励,是情商的第一要素,排前100名的CEO与排100名以后的CEO相比,前者的情商明显高于后者。

刘长乐还讲过这样一段话:

“小时候我读前苏联小说《船长与大尉》,里面有两句话一直记忆犹新:一句是‘探求奋斗,不达目的誓不甘休’;另一句是‘永远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出类拔萃不见得就是出人头地,但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有追求的人就是出类拔萃的人。”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因梦想而实干。动物只为生命所必需的食物所激动,而人,却懂得为遥远的星辰——那毫无功利主义的光线所激动。

毛姆说过:“假如你非最好的不要,十之###能如愿以偿。这可能是我们做事的因,也是成事的果。”

可能很多人都会说,谁愿意一上班就无精打采,谁愿意一遇到问题就往后退,我也希望有激情,我也希望创一番辉煌的事业,可问题是,我到哪里去寻找激情?

有一点需要提醒你:永远别指望激情主动来找你,激情不来自于外在,而来自于你自己的心里。

还有很多人对我说:

“我也知道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但我已经这个岁数了,要改变哪那么容易,还是得过且过吧。”

其实只要你愿意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哪怕今天是工作的最后一天,也起码还有8小时属于你。

我不由想起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她33岁才进入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工作,对于主持人来说,这样的年龄已经不小了,但母亲一句“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给了她挑战自己的勇气。

40岁时,看着镜中渐渐老去的自己,她内心的危机感和失落感与日俱增。

这时,母亲的一句话再次打开了她的心结,母亲说:“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会变老,有的人只是变得老而无用,可是有的人却会变得有智慧有魅力,这种改变,不是最好的吗?”

这让敬一丹豁然开朗。心态一调整,工作的热情又回来了,领导依然把挑大梁的重任交给了她。

就像敬一丹说的那样:

“年龄对一个人来说,可以是一种负担,也可以是一种财富。”

别给自己找“年纪大了,干不动了”、“让年轻人多干一点”、“多少年都是这样,我不想改变了”之类的借口吧!这世界上有20岁的“老头”,也有80岁的“年轻人”!

当你缺乏激情,你就未老先衰;当你激情不灭,你就青春永驻!

2.选择工作,就选择了不断“被要求”

我们为什么喜欢在工作中找借口?

其实很简单,我们心中有太多的“凭什么”!

事情一出现,我们的第一个念头往往是:

“凭什么让我来做?”“凭什么对我要求这么高?”

“凭什么”可能是我们用得最多的借口。心理一不平衡,行动上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工作自然不会有激情。

但是,除非你不工作,既然你选择了工作,就选择了不断“被要求”。

这世界上有没有一份让你拿着高薪,却对你没有任何要求,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工作?

肯定没有。

只要想明白这一点:选择了工作就是选择了永远“被要求”,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借口,而会主动地适应工作,甚至主动地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提起年轻交警孟昆玉,北京人太熟悉了。他被网友称为“北京最帅交警”,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经报道他的事迹,并配发了评论《奉献最帅气》。在评论中有这样一段话:

“80后交警孟昆玉,让大家那么喜欢,就在于他的朝气和阳光、敬业和奉献。他爱自己的工作,平凡中挥洒激情,细微处展示青春和美丽,遇事替别人着想,别人也就成了他的‘粉丝’。‘最帅交警’,就是对他的尽职奉献最时尚的赞誉。”

这就是这位阳光帅气的“80后交警”在平凡的岗位上熠熠生辉的根本原因。

交警工作并不好做,每天要面对尘土飞扬的恶劣环境,还必须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处理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

刚开始的时候,小孟一站到马路上就犯晕,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但他想,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那么,他是怎样做的呢?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制定最高的工作标准。而这样的工作标准,并不只是根据单位要求制定,更是他根据岗位与群众的需要,自觉制定的。

第一,不仅要严格执法,而且要“智慧执法”。

对于交警来说,严格执法是基本准则,而如果懂得沟通的智慧,往往就能把矛盾降到最低,达到最佳执法效果。

有一次,小孟拦住了一位酒后驾车的年轻司机。刚要处罚,司机的父亲从车上冲了下来,揪住小孟的胳膊不让他开罚单,还嚷嚷说小孟执法不公。小孟一点也不恼,只是和颜悦色地问了一句:

“今天您坐在车上,您儿子开车您放心,明天您不在车上,他喝了酒再开车,您能放心吗?”

一句朴实的话,深深触动了这位父亲的心。他不仅接受了处罚,还一再谢谢小孟的提醒。

第二,不仅按规定执法,而且想办法减少违法现象。

按照规定,为了保证道路畅通及乘客安全,北京市地铁路主路不允许出租车随意停靠,并设置了专门的停车位,但利用率不高,出租车违章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但出租车司机也有苦衷:“我不知道该在哪儿停啊!”

面对被处罚司机的满脸无奈,小孟心动了,他利用业余时间,绘制出一份《宣武区地铁路段出租车停车位示意图》,把地铁口附近所有的出租车停靠点在地图上标示出来,每次执法遇到被处罚的出租车司机,他都会递上示意图。

这一招立即受到广大司机的热烈欢迎。宣武支队马上批量印制,免费发给出租汽车公司。从那以后,该路段出租车乱停车的现象大大减少。

在工作中,小孟还发现和平门路口两边的公交车站牌越来越多,经常有乘客找不到要乘坐的公交车站,有时一天下来问路的群众甚至能达上百个。小孟就开始对周边的公交线路进行仔细走访,在队里的帮助下,他设计制作了4面公交线路指示牌,摆放在路口周围,大大方便了群众。

第三,不仅当交警,还当“医生”。

有一次,一位乘客在公交车上突发心脏病,公交车在路中间停了下来,造成了交通堵塞。就在大家手足无措的时候,小孟赶了过来,简单询问情况之后,马上拿出速效救心丸让她服下。由于抢救及时,这位乘客保住了性命。

事后,一起执勤的同事以为小孟有心脏病,否则怎么会随身携带着救心丸。

出乎他的意料,小孟说自己并没有心脏病,但曾经协助救护车将一名心脏病患者送往医院抢救。从那时起,他就自己买了药随身携带,万一有什么意外情况发生,或许能为患者争取时间。

8年来,小孟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拯救了5名患者的生命。在他的带动下,宣武支队为所有交警都配备了急救箱。

扪心自问,假如我们处在他的位置上,能够做到他的几分?

如果抱着“凭什么”的心理,我们就会给自己找出很多借口:

“遇上那些蛮横的人,狠狠教训一通就是了,还讲什么道理!”

“不按规定停车,逮一个罚一个就是了,还用得着画什么示意图!”

“我又不是医生,管那么多干什么。再说,没有任何一条规定,交警还要自己掏钱买救心丸随身携带啊!”

但小孟认为:站在交警这个位置上,减少交通事故、消除违法现象是工作的要求和职责!对于那些不讲理的人,是可以训斥一通,但他口服心不服,下次酒后照样驾驶,真出了事故,造成的可能就是家破人亡的悲剧。如果能够把话说到人的心坎里,消除事故的隐患,何乐而不为呢?

事实上,小孟的努力并不仅是上述那些方面。

中央电视台播放过他的报道后不久,又播放了一期详细介绍他故事的专题《交警我最帅》。当有人问到他干这些事情怕不怕累、怕不怕烦时,他说:

“我在工作中,总是追求一种被群众需要的感觉。满足群众的需要就是我工作的价值,只要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就浑身有干劲,怎么会怕烦和累呢?”

是的,这位优秀的80后青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不管在什么岗位,你都不要给自己找任何“凭什么”的借口,而要主动去适应岗位,并以最高的工作标准要求自己。

工作,就是不断“被要求”——人们的需求就是对自己的要求,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就是自己的工作标准,就是自己永葆激情的根本。

正因为人们的需求没有止境,所以自己的提高也没有止境,我们的激情也永不会枯竭!

3.永不言败,激情贵在持续

很多人在顺境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激情,但只要一遇到挫折,就会完全变样。他们通常有两种表现:

一是以“我不行”为借口,破罐破摔。不是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而是哪里跌倒,就在哪里一蹶不振。

二是以“环境不行”为借口,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把责任归结于外部环境,或者说单位不行,或者说上级和同事不行,想赶紧换个地方重新开始。

发现了吗,在这两种情况的背后,总有他们不负责任的种种借口。

而现实是:没有一个单位是为你量身打造的,世界永远不会以你为中心。做任何工作,都会遇到挫折和问题,如果稍有不顺心就换个地方重新开始,那么就算一天换一个工作,也还是找不到工作的激情。

在高峰和顺境的时候拥有激情并不难,难的是遭遇失败的时候,还能一如既往地保持激情。而成功的人,即使在最差的境遇下,也会永不言败,永远有向上的斗志。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要么战胜失败,把它踩在脚下;要么被失败战胜,让它压得无法翻身。

在这些年的培训中,我们遇到了一些优秀人士,他们同样遭遇各种挫折,却没有找借口放弃努力,而是越挫越勇,并因此取得巨大的成功。

浙江天台药业的总经理郭一平就是让我们难忘的人物之一。他的经历并非一番风顺。从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他就遭遇坎坷:由于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他成为车间副主任候选人,但是车间主任最终却让一个能力远不如他的亲信担任了副主任,他则被“发配”到其他部门去上班。

遇到这种挫折,有的人可能会深感世界不平,或牢骚满腹、怨气冲天,或消极怠工。在经历了一时的心灵震颤之后,郭一平却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他的这种状态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评价,到后来,他竟然取代了原车间主任的位置。

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在之后的工作中,他也不止一次遇到挫折,但都保持最好的心态去面对,最终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在谈到自己的心得时,他讲了这样一段话:“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挫折可能消灭人的所有激情。但是,当一个人的激情被剥夺时,外在的打击只是借口,而真正的原因,是你没有坚守住自己对生活的信念与爱。”

他进一步阐述说:

“开心也是属于你,不开心也是属于你。带着激情去好好工作在于你,带着消极心态去应付工作也在于你。我们怎么能将开心或不开心的根本原因,推到外界呢?我们又怎么能将丧失激情的原因,责怪他人呢?”

那么,我们该如何永葆激情呢?

第一,永当自己的发动机。

从郭一平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一点:激情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发自你内心的,它也是可以一直持续下去的。只要你愿意,只要你下定决心,就可以找出无数种自我激励的方法。

自我激励可以说是最合算的东西,它不花一分钱,没有任何成本,但得到的效果却往往惊人!

第二,以心境影响环境,不以环境影响心境。

这点与前面一点紧密相关,也是拒绝借口的重要法宝。

“环境不行”,这是很多人为自己找的借口。但有哪一个环境是专门为你准备的?

我们无法掌控环境,但可以掌控自己的心境。而且,往往心境一变,所谓“差”的环境也就显得不那么“差”了,即使真有不如意的地方,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也能让它往好的方面发展。

第三,不忘初衷。

相信每个人在踏入职场的第一天,都怀着美好的愿望,都有着做出一番成绩的激情。但为什么慢慢地,我们的激情逐渐消退,甚至进入了“混一天是一天”的恶性循环中?

因为,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你可以好好地回想一下,当自己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是不是满怀豪情,希望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希望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对别人有帮助的人?

而现在,经历了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之后,你是否还保持了最初的想法?

在激情消退的时候,不妨多想想自己当初工作的目的,并以此来激励自己,绝不让借口消磨了动力。

第四,把挫折当作成长的“资粮”。

不要老从消极的角度看挫折,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个人遭遇挫折的时候,可以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并提升自己内在的力量。

著名职业经理人李开复历经职场考验后,凝炼?一句感悟:“挫折不是惩罚,而是学习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