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昱輝:中醫是古老而現代的生命科學

束昱輝:中醫是古老而現代的生命科學

束昱輝

“他們往往因為自己或身邊的人看中醫療效不達預期,就會認為中醫治病沒有用,進而上升到中醫是騙人的、不科學的。”

“作為獨立於西醫的一種醫學體系,中醫有其存在的價值,在面對疾病這一人類共同敵人的時候,中西醫應該並肩作戰。” ——束昱輝

-------------------------------

開欄語

權健時代週刊“束說”欄目,邀請權健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束昱輝,講述他對中醫藥文化以及大健康的理念和看法。

束昱輝,清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工民主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天津工商聯副會長,曾榮獲“中國十大慈善家”、“中國傑出創新人物”等多項殊榮。

-------------------------------

中醫,是打開東方科學之門的鑰匙,它在治療疑難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但近百年來,由於西方醫學的介入,擠壓了中醫的生存空間,讓有些人對中醫產生了“不科學”的偏見,甚至誤解。在他們看來,西醫站在“科學”的旗幟下,代表著先進的技術和理念,而傳承了幾千年的中醫,無法用現代科技手段來證實其療效,因此算不得科學。一些人認為能夠看到的、驗證的才是科學的,看不到摸不著的都是偽科學的,其實這種判斷本身就是“不科學”的。因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在對延續數千年之久的中西醫沒有科學、系統的研究下,妄下判斷,已經是反科學了。

其實,中西醫都是人類防治疾病、維護健康的醫學科學,目的一致,只不過是不同的醫學體系而已。正如國醫大師孫光榮先生所說,西醫學是在還原論的指導下,基於解剖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診療思維著重於尋求致病因子和精確病變定位,然後採用對抗式思維,定點清除致病因子,使機體恢復健康;中醫學則是在整體觀的指導下,基於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中國古代哲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診療思維著重於尋求致病因素和正氣、邪氣的消長定位,然後採用包容式思維,非定點清除致病因子,而是通過扶正祛邪、補偏救弊使機體恢復健康。

可以看出,中西醫有著許多相同之處的,比如,中西醫的對象都是病人,目標都是治病救人,恢復健康,這是中西醫最大的相同之處。同時,中西醫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很多人可能都聽過這種說法“西醫治標,中醫治本”。這句話說得沒錯,西醫施治,講究局部治療,藥效直達患處,也就是通過合成藥劑,口服或注射的方式讓藥物直達患處,達到治療的目的,往往是治一就是一,不會對其他局部有所補益,甚至一定程度上來講還有較為明顯的副作用。中醫施治,講究全身調理,也就是說通過全面性的調理達到治癒局部病症的效果,猶如釜底抽薪般的治療方式,往往是治一而治通身,往往治癒一個病之後,感覺身上的好多小毛病也順道不見了,這就是中醫中的“通全身而治”。其實,這種差異的產生,是因為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的。中醫的基本理論是整體和辨證的,是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西醫更注重對微觀的研究,把人體從器官不斷地細分,已經達到了分子水平。

現在很多否定中醫的人,其實是缺乏對中醫的最基本認識的,或者對中醫沒有任何概念,他們往往因為自己或身邊的人看中醫療效不達預期,就會認為中醫治病沒有用,進而上升到中醫是騙人的、不科學的。這種偏見是要不得的,中醫也好,西醫也好,都存在治療失敗的情況,我們既然能接受西醫診療失敗的情況,為何就對中醫不能多一些寬容呢?西醫臨床的有效性,不能彌補其醫學理論的不足。中醫理論的先進,也不能保證其診療就百分百全對。個別中醫大夫的水平問題,不能推而廣及至中醫理論。中醫理論以及對生命的認識,在秦漢以前的幾千年裡早已定論,《黃帝內經》就是完整的體系。此後的中醫學主要是具體疾病醫療方法、方劑、藥物的補充、細化,基石沒有動搖過。可以說,中醫凝聚著古老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拿中醫臨床方劑來說,有幾十萬種之多,儘管存在真偽,但是總體而言是千百年無數人直接實證的記錄,並不比狹小範圍的實驗室、區區千百病例短時間內的西醫臨床研究遜色,其整體的科學性和實用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不可否認,作為一種古老而現代的生命科學,由於其歷史悠久,也就是歷史太長,其發源、發展歷史有很多沒有記錄的地方。且由於其幾千年的發展、秘不外宣的傳承方式,特別是很多驗方的發明,都沒有記載發現過程,導致了種種神秘性。加之有的庸醫和中醫騙子,故意在診治中表現得玄而又玄,導致了中醫在很多人心目中的負面印象。同時,現代科技對人類自身的認識也遠未盡善盡美,因此長期以來形成中醫理論無法用現代語言來描述、中醫與西方醫學無法互通互融。所以,繼承,除了要最大限度接受,以免遺失之外,就是要在與現代科學之間架設橋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繼承和中醫文化的復興。

總而言之,作為獨立於西醫的一種醫學體系,中醫有其存在的價值,在面對疾病這一人類共同敵人的時候,中西醫應該並肩作戰。對待中西醫的態度,不是先用非黑即白的武斷的態度來判定對錯,而更重要的是分清楚什麼情況下該用哪種方法更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