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说好的一起“过冬”呢?你怎么偷偷拿了500亿的地?

当我们送走十月的最后一个日落时,也在这个带着悲伤意味的月份里送走了两位在中国具有极大社会影响力的人物。十月份的寒冷延续到了十一月。

还记得十月初房地产圈发生的最具轰动效应的事件吗?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南方区域9月月度例会上高喊“活下去”,并表示要以这三个字为万科接下来的最终目标。

万科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在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掀起了一阵飓风。

万科,说好的一起“过冬”呢?你怎么偷偷拿了500亿的地?


随后,“活下去”三个字足以让每一个房地产人在肉眼可见的寒冬里瑟瑟发抖,地产老大哥都快“活不下去”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谁还有活路?

各地的“房闹”大军粉墨登场,楼盘打折的信息不断传来,多地房价下跌……看起来都像是“活下去”这一口号带来的连锁反应。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倒了,后面的自然就会轰然倒塌。

然而最近,事态迎来一个颇为戏剧性的反转:万科于近期公布了其三季度财报,引得大家纷纷惊呼:“万科,说好的大家一起过冬呢,怎么你偷偷拿了500亿的地?”

万科这波到底是什么操作?

别急,我们先来看看万科的三季度财报里到底透露了些什么。

01

一片飚红的万科财报


一、业绩端

1-9月,万科销售额达到4315亿,毛利率27.8%,近利润140亿,已售未结金额超过5500亿,持有货币资金超过1300亿。

如果单纯的数据不够有说服力,那么我们且看与2017年的对比:相比2017年,万科今年三季度营业收入暴增48%,净利润增长28%,增长可谓热火朝天。

都说2016-2017是大年,2018是行业小年,不过从数据对比看,万科在业绩上的增长绝对足够强势。

万科,说好的一起“过冬”呢?你怎么偷偷拿了500亿的地?


二、土地端

从土地端口看,万科1-9月累计新增项目177个,权益后规划建面1940万方,其中84%的项目位于一二线城市。

万科,说好的一起“过冬”呢?你怎么偷偷拿了500亿的地?


来来来,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对比:按照权益金额计算,万科三季度合计拿地金额接近500亿元,达到458.7亿元。数据显示,保利地产三季度拿地权益金额为244.1亿元,碧桂园拿地权益金额137.9亿元,融创中国拿地权益金额69.1亿元,中国恒大拿地权益金额62.4亿元。上述四家房企三季度拿地权益金额合计为477.5亿元。也就是说,万科三季度拿地金额几乎相当于恒大+碧桂园+保利+融创四大龙头房企拿地金额总和。

更加不容忽视的是,万科所购土地中位于一二线城市的土地所占的比重高达84%。要知道,在2015-2017年间碧桂园、恒大的迅猛增长都依赖于三四线城市的起飞,因此很多的眼红的房企都在2018年大量扩展三四线。可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三四线城市已经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这也让一些盲目跟风的开发商措手不及。但万科却比较好地坚持了自身战略,大量投资了一二线城市,这一选择也使得万科的未来发展更具竞争力。

三、资金端

万科在一边业绩飚红、一边疯狂拿地的同时,还保持着极好的资金情况与负债结构。根据其三季度财报,万科手持货币资金高达1328亿,良好的资金状况为万科后续的进一步布局提供了充足弹药,无论是抄底买地还是收购同行,万科都拥有绝对的实力。

02

清晰可见的万科野心


回顾万科在整个房地产市场掀起轩然大波后续的一系列动作,我们大概可以对它的战略意图窥见一二。

在高喊“活下去“、并大张旗鼓地对其在厦门的楼盘白鹭郡实施降价出售、退房还钱等举动之后,万科先是以32.34亿元拿下了华夏幸福环京区域33.93万平方米的住宅用地,又以29亿元入股深高速与新通产共同设立的合资公司,联合置地主要业务为梅林关城市更新项目的投资、开发和经营。除此之外,万科还曾试图以13亿元的价格收购位于北京的海航大厦。尽管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达成收购,但仍然难掩万科的并购野心。

可见,万科对自己的战略定位十分清晰。此前,北京万科制定了“6+X”全面多元化转型战略,其中的“曼哈顿计划”就是对存量改造的计划,而核心区写字楼正是万科该计划的重要收购目标之一。因此业内人士分析,低价获取一线城市核心物业资产正是万科的发展战略之一。

至于“五折抛售“厦门白鹭郡的行为,则是万科在以降价促销的手段快速回笼资金,从而加速扩张进程,并进一步将小型房地产企业排挤出竞争格局。

03

与其说是寒冬,不如说是洗牌


当人们都认为房地产的寒冬来势汹汹的时候,兀自享受着春天般的温暖的并不只有万科一家房企。

25日,金科发布公告称融创中国成为金科的第一大股东。虽然尚未完成收购,但试想这一天如果真的到来,那么中国房地产市场必将呈现完全不一样的格局。

为何一边是寒风凛冽,一边是春风和煦?

也许,这一次的“寒冬“会完成一次对房地产市场格局的彻底洗牌,中小型房企的生存空间将被大幅压缩直至无枝可栖,而开枝散叶永远只属于少数头部企业。

如何理解?

回顾2008年王石提出的“拐点论“,你是否觉得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万科对中国市场的敏感度向来十分出众,2008年万科率先降价,但风波过后万科在2010年的房产调控中逆势崛起。

为什么万科总能在逆境中最大程度地保证自己的利益,甚至抓住市场的疲软期壮大自己?这更像是一种高手的“蛰伏“,凭借自身的资金实力先以降价的方式回笼资金,一定程度上控制住市场的节奏,寻求逆境爆发的机会。

万科,说好的一起“过冬”呢?你怎么偷偷拿了500亿的地?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到2018年这个时间节点已经渐趋成熟。有人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至少如今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远远不属于那个时候。房地产行业本就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随着行业的成熟,这一特点越发明显,对于企业的生存也越发重要。当行业龙头吸收了包括银行在内的绝大部分资金,中小企业很难再有生存的空间。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格局正在改变,而唯一不变的是,再怎么大肆哭穷,“大哥们“都将继续乘风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