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故城段特点概述

1、漕运水系历经变迁

大运河故城段,属漳卫南运河系,也叫卫运河,是典型的复式断面蜿蜒型半地上河。 宋、金、元时期曾有五条不同名称的河流流经郑口段大运河。北宋黄河(1048年)的第五股河来汇,熙宁运河(1070年)来汇,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的卫河徙流到郑口,金泰和五年(1205年)卫运河贯通,元朝(1289年)京杭大运河来汇,可谓“五龙聚首”。

大运河故城段特点概述
大运河故城段特点概述
大运河故城段特点概述大运河故城段特点概述

大运河故城段自永济渠始,经历了三次变迁。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永济渠,当时永济渠在故城段的流向,从临清往西北在清河东北入故城(时属武城地),从军屯方向西来,东经今关庙(史上曾称子游庙)、胡官屯、建国镇(历史上曾是武城县治),由此往东北入武城界。经石官屯、李官屯、姜官屯、高官屯、孔官屯、张官屯、卜官屯方向入德州境。第二次改道,在北宋、金时期。北宋末年,黄河北决数次,金兵大举南下,永济渠曾一度“御河湮灭,失馈运之利”。约在1189年,金朝为南下战事的便利,利用汉屯氏河故道,在今建国镇往南,开挖新河道,在县界南段辛堤村出境,向南直达临清。第三次改道,在元朝。元灭宋,定都大都(今北京)。为疏通运河这一漕运南北大动脉,在今建国镇以北,利用汉屯氏河故道,取直扩挖河道,走向基本和现在运河相同。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筒瓦厢决口,北徙后改由山东入海,运河被埋。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朝廷下令停止各省河运漕粮,从此南北航运中断。民国期间,由于海运发展和铁路的修筑,加上政局的混乱动荡,统治者对它的整治与管理日渐废弛。当时故城大运河河面宽100米左右,水深一般在2米左右,虽河道弯曲,水势迂缓,载重2-3万吨的木船依然畅通。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至1961年间,国家对卫运河进行扩大规模治理。退堤切滩,扩大子槽,使主河道底宽增加至90米至110米。1972年冬季和1973年春季,卫运河扩大治理工程开工,故城大运河河段裁弯取直若干处。除郑口大桥段基本保持了古运河的面貌外,其它都进行了加宽加深或取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由于沿河工农业用水迅速增长,尤其是上游建成岳城水库,航运水源逐渐枯竭,故城大运河段变成了季节性河流。

大运河故城段特点概述

运河岸边的建国镇

大运河故城段特点概述

运河岸边的郑口镇

大运河故城段特点概述

运河岸边的故城镇

2、古风古貌保存完整

大运河故城段存在诸多弯道,其中最长、最著名的当属郑口镇东南的五百多米河道,该段河道从果子口村东南迤逦北上,在徐庄村东、郑口镇南拐了一个“S”型的弯儿,从老堤上看,与东边的河圈地相连,酷似一幅太极图。2012年县委、县政府把此处命名为“运河第一湾”。

大运河故城段特点概述

运河第一湾

“运河第一湾”古风古貌保存完整。首先,至今保留着清光绪年间的河堤原貌,运河诸次取直,郑口百姓把这一呈现“S”的湾处视为吉祥和顺之水,屡屡上书保留,并在屡次水患中,人们都自愿献计出力。第二,至今保留着清光绪年间的古柳林。现存的古柳林是当年柳林的根系繁衍成林,距今已有172年的历史,并由此创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尾埽”。大水来时,把河边的柳树根部锯半,将树身及树冠推到河里,在树与树之间,用秸秆及杂柴扎成捆状,称为“埽”,因此处位置在“S”湾的尾部,人们自豪的称其为“龙尾埽”,清雍正皇帝南巡时,把“埽”这一有效办法向全国推广。第三,至今保留着6座挑水坝。这6座挑水坝分别为光绪23年、1937年、1945年、1947年修建,均采用弧形曲线,符合流体力学原理,受力面合理,能最大限度的缓解河水冲刷,是历代故城人民同水患作斗争的智慧结晶,与此同时,它还携带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中国近现代水利工程不可多得的实物。

大运河故城段特点概述
大运河故城段特点概述

3、水利文化遗产丰富

大运河故城段特点概述

郑口挑水坝

大运河故城段有水利航运遗存4处,分别是郑口挑水坝、故城镇运河码头遗址、郑口镇运河码头遗址、建国镇运河码头遗址;有近现代水利设施3处,分别是河北涯村船闸、郑口大桥、建国大桥;有水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分别是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和武官寨运河架鼓。其中,郑口段6处挑水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堤是国家二级必保堤防,有险工13处、引水闸5处、排水闸1处。

大运河故城段特点概述

武官寨运河架鼓

大运河故城段特点概述
大运河故城段特点概述

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

4、多重文明融汇传承

大运河在故城县境内,推动了燕、赵、齐、鲁四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形成了“齐风鲁韵、燕魂赵魄”的运河文化内涵和集体人格(行为模式上的礼仪至上、崇文尚武;人格模式的行侠仗义、重义轻利、不怕牺牲;思维模式的改革创新、兴利除弊;生活模式的好客好酒、朴实厚道);造就了樯橹旧埠郑口镇、教化重镇故城镇、经济强镇建国镇等繁华兴盛的商埠码头;推动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儒释道及基督等文化形态的共融共生;哺育了西汉儒学宗师董仲舒、东武城崔氏家族、科举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唐初宰相张文瓘、明代文学家马中锡、明圣人王道、两代猴王郑长泰父子、抗日将领冯治安、抗日英雄节振国等一代代豪杰名士;遗留下董子讲学遗址、北宋庆林寺塔、子游祠遗址、秋胡墓遗址、明代真武庙遗址、运河第一湾、甘陵书院、山西会馆遗址、七十二皇窑遗址、十二里教堂、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等大量文化遗存;形成了弦歌台榭、董子遗墟、佛井燃灯、蔡河清节、窦堡晴烟、黄泸云稼、西岭春晓、饶阳古塔、卫水飞帆、南埠商舻等如诗如画的故城十景;出土了唐代形窑龙柄凤首皮囊壶、北周石佛造像等国家一级文物珍品,北齐汉白玉石造像、唐墓碑等国家二级文物以及唐执壶等十五件国家三级文物;形成了龙凤贡面制作工艺、甘陵春酒酿造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出盐厂大秧歌、四股弦、梅花小架、功力拳等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文娱项目;流传下故城熏肉、故城藕合、郭庄煊饼、面筋卷卷等别具故城特色的风味小吃。

大运河故城段特点概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