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这把钥匙“唤醒”大运河,这该是徐则臣写《北上》的使命感

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时局动荡,整个中国大地风雨飘摇。

为了寻找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失踪的弟弟马福德,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了中国。

这位意大利人崇敬他的前辈马可·波罗,并对中国及运河有着特殊的情感,故自名“小波罗”。

主人公之一谢平遥作为翻译陪同小波罗走访,并先后召集起挑夫邵常来、船老大夏氏师徒、义和拳民孙氏兄弟等中国社会的各种底层人士一路相随。


用文化这把钥匙“唤醒”大运河,这该是徐则臣写《北上》的使命感


他们从杭州、无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这一路,既是他们的学术考察之旅,也是他们对于知识分子身份和命运的反思之旅,同时,更是他们的寻根之旅。

当他们最终抵达大运河的最北端——通州时,小波罗因意外离世。同时,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运河的实质性衰落由此开始……

一百年后的2014年左右,中国各界重新展开了对于运河功能与价值的文化讨论。当谢平遥的后人谢望和与当年先辈们的后代阴差阳错重新相聚时,各个运河人之间原来孤立的故事片段,最终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

这一年,大运河申遗成功。


用文化这把钥匙“唤醒”大运河,这该是徐则臣写《北上》的使命感


上面这个故事,来自著名作家徐则臣潜心四年创作完成的长篇新作《北上》。

12月22日,徐则臣携这部新作来到西西弗书店杭州国大城市广场店举行新书分享会。

阔大开展,气韵沉雄,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北上》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运河不只是条路,可以上下千百公里地跑;它还是个指南针,指示出世界的方向。它是你认识世界的排头兵,它代表你、代替你去到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上。它甚至就意味着你的一辈子。

在作者看来,“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脉、精神之北。大水汤汤,溯流北上,徐则臣创作本书,力图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

在这个意义上,大运河是中国的一面镜子。


用文化这把钥匙“唤醒”大运河,这该是徐则臣写《北上》的使命感


“这几年有意识地把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断断续续走了一遍,这一路旷日持久的田野调查改变了我对运河的很多想法。确是‘绝知此事要躬行’。之前对运河也不可谓不熟悉。从小生活在河边,初中时住校,到冬天,宿舍的自来水管冻住,我们就端着牙缸、脸盆往校门口跑。”

在和记者聊天时,徐则臣回忆起自己与运河的难忘过往。

“我记得校门前是江苏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石安运河,一大早河面上水汽氤氲,河水暖人。后来在淮安生活过几年,每天在穿城而过的大运河两岸穿梭,一天看一点,一天听一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对运河也知道了不少。在1797公里的大运河上,淮安素有‘运河之都’的美誉。”

尽管有各样的了解与熟悉,落笔写运河,再走过几遍后,对运河的认识也已经完全超过了最初的模样。

“因为对运河淮安段的见识与理解,成就了我的运河之缘,二十年来,绵延千里的大运河成了我小说写作不可或缺的背景。二十年来,我一点点地把运河放进了小说里。我也因此培养出了对运河的专门兴趣,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都要认真地收集和揣摩。也正是基于多年的专注,在泛泛地以运河为故事背景的写作之后,决意这一次倾囊而出,把大运河作为主角推到小说的前台来,就有了耗时四年的《北上》的写作。”


用文化这把钥匙“唤醒”大运河,这该是徐则臣写《北上》的使命感


用文化这把钥匙“唤醒”大运河,这该是徐则臣写《北上》的使命感。

写运河,不仅要写它的历史,更要写它的当下。小说起至漕运废止的1901年,结尾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这于大运河是极有意味的两个时间节点。

辛丑年的七月初二日,光绪帝下旨废止漕运,意味着运河作为国家层面上的运输功能到此结束。

而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大运河申遗成功,貌似只是一个偏文化的事件,于大运河而言,却意义别具,它意味着漕运废止一百年后,我们该如何重新看待大运河。

作为中国地理南北贯通的大动脉,大运河千百年来是如何营养着一个古老的国度,又是如何培育了一代代独特的中国人,在这部运河史诗般的小说作品中,相信读者能到更为深刻的文化思索与艺术表达。


用文化这把钥匙“唤醒”大运河,这该是徐则臣写《北上》的使命感


徐则臣,著名作家。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人民文学》副主编。著有《耶路撒冷》《王城如海》《跑步穿过中关村》《青云谷童话》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冯牧文学奖,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2015年度中国青年领袖”。《如果大雪封门》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同名短篇小说集获“2016中国好书”奖。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4年度十大中文小说”,获第五届老舍文学奖、第六届香港“红楼梦奖”决审团奖。长篇小说《王城如海》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7年度十大中文小说”、被台湾《镜周刊》评为“2017年度华文十大好书”。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德、英、日、韩、意、蒙、荷、俄、阿、西等十余种语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