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工資應不應該與職稱掛鈎?職稱造成「同工不同酬」?

高級教師比中級高1000多塊,漲工資也比中級教師多漲幾百,明明工作做得差不多,待遇差距這麼大,幹個幾十年,別人都比我多買半套房了...

對於教師職稱的吐槽,很多人都吐槽教師職稱與工資掛鉤。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問題:

教師工資應不應該與職稱掛鉤?職稱造成“同工不同酬”?


教師工資應不應該與職稱掛鉤?職稱造成“同工不同酬”?

1、職稱評審標準未全面反映教師能力

論文、學歷確實能反映出部分教師的能力和水平,但並不能絕對說明一個教師在教學上就非常優秀,只是相比起教師的教學能力、個人素質和師德更容易量化評價,不容易被評價的就會被輕視,過分關注學歷、論文不太正常。

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教學能力強,師德素質高,深受學生愛戴,但在論文寫作上卻相形見絀,但我們能說他不是一個優秀的教師嗎?相反,一個教師將大部分精力投注於寫論文,而疏忽了教學,導致教學質量差,那麼他即使達到了論文要求,能稱得上是一個優秀的教師嗎?

教師工資應不應該與職稱掛鉤?職稱造成“同工不同酬”?

2、鄉村教師晉升機會小

與城鎮教師相比往往不盡人意,尤其在高級職稱指標方面,鄉村學校的名額更為緊缺。

現實中,小學校的中高級職稱教師都很少,各級別的職稱數量由本校現有職工總人數和相應級別職稱人數確定,如果學校超過了固定數額,不會再得到多餘的名額。

另外,鄉村學校中教師人數本就不多,所以那些達到中高級職稱評定標準的教師也遲遲得不到分配指標。

同時,職稱指標是人事部門根據由省至鄉的順序逐級分配的,城鎮學校、重點學校往往多於鄉村學校,而且在下放的過程中職稱指標容易被截留與挪用。

教師工資應不應該與職稱掛鉤?職稱造成“同工不同酬”?

3、名額分配不合理

優秀的教師太多,而職稱的名額卻太少。

更糟糕的是,為數不多的名額還要被一些擔有行政職務的教師 “分一杯羹”,剩下的能分給一線教師的名額所剩無幾。

該將名額分給誰呢?於是產生了 “論資排輩” 這一潛規則———年齡大、教齡長的教師先評,青年教師們只能等待。無疑會打擊青年教師積極性。

教師工資應不應該與職稱掛鉤?職稱造成“同工不同酬”?

職稱制度是對教師的表彰與鼓勵,適當合理與工資掛鉤無可厚非,公正全面進行職稱也無可厚非,只有執行過程公正合理,多聽一線教師們的意見,職稱制度才能最大激勵而不是打擊教師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