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论今|漫话仓圣“晒字台”

访古论今|漫话仓圣“晒字台”

渭南日报 记者 史王萍 通讯员 武连峰

白水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故素有“关中小小白水县,灵秀好似小江南”之美称。而作为白水最有代表性的人文符号——仓颉,以其博大和厚重承载着千百年来白水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明。围绕仓颉作书,不仅流传着诸多神奇的故事和传说,同样也保留着仓颉造字的相关遗迹,“晒字台”就是其中之一。

“晒字台”相传为当年文祖仓颉晒字所用之台,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渭北高原的过渡地带——今白水县洛河老桥东北方向50米,即鸟羽山南峰下侧东南方向的悬崖高处。它南临洛河水,北接仓圣梁,因其外形成三层阶梯状分布,每层平台又神似关中平原农忙时节农民晒麦子的“麦场”,加之相传仓颉曾在此晾晒画在兽皮、树皮、龟壳上的文字,故后世称之为“晒字台”。

对于“晒字台”,记者虽然或多或少也听到过一些关于晒字台的传说,但始终不敢相信那荒凉的石台会是仓圣爷当年晒字所用,只当是后人为了追颂仓颉功德而凭空想象出来的。

可是当实地考察,真真切切地站在那长满荆棘蒿草的石台上时,却被周围的一切所震撼了。虽然当日天公不作美,鸟羽山谷间狂风大作、肆虐不止、黄土漫山,可依然抵挡不住这座山峰由内而外散发着的厚重和神奇。

朝北望去,整个山体犹如一条横卧着的蜿蜒巨龙,龙尾上翘向阳武村庄(据传此地为仓颉出生地),龙身(即为鸟羽山仓圣梁)俯冲南下,而山顶高耸之处又像极了龙脊。

据《白水县志·梁志》中记载“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意为仓颉有龙的面容,四眉四眼,天生就非常聪慧。现在看来,他也还有“龙的脊梁”。龙头在洛河川道上方高高昂起,龙头下洛河水滔滔不绝,横贯东西,绵延不止。

龙头正对着的河岸南面不远处高耸入云的“藏字石楼”,相传石楼里边曾藏有仓颉最初创造的鸟迹书。而龙头正上方的三层高台晾晒过肇启华夏文明的文字,一撇一捺震荡了几千年的华夏春秋。而我们此刻就站在这里,被这份神奇震撼得哑口无言。

相传仓颉为远古时代黄帝史官,因结绳记事,误了炎黄谈判大事,心生愧疚。他冥思苦想之后,便决意创造出一种比结绳更为简单、方便的记事工具。于是他辞官返乡,回到家乡阳武村,于家门口五里处的鸟羽山上凿洞隐居,潜心造字。据《孝经纬·援神契》记载:他效法于洛水灵龟的形状而描画它,又用红色的颜料画出了太阳,用青色的颜料画出了月亮和星辰,然后潜心于此,仰观天体纹理,探求天体的变化,谛听天籁之音,创造了代表天体及其变化的文字,用以表记大自然的变化规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仓颉将造好的字一一画在兽皮、龟壳之上。山川之大、天地之大,他造的字越来越多,小小的窑洞已经无法容纳。该把造好的字藏在哪呢?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日,仓颉闲暇之余,踏水南下,于洛河之滨——喜鹊山上发现了一处四面通透、干燥清凉的风水宝地。他欣喜不已,便动员本部落族人,竭尽全力,历经七七四十九天,于此处建造了一座约有十六七层、一百多米高的藏字石楼(即为今天人们所熟知的白水县门公村境内石楼沟藏字楼)。

工事已毕,只待搬运。仓颉造的字那是何等珍贵、个个宝贝。他绝不允许除他以外的任何人触碰。于是,他就一个人挑着担子来回搬运。

一天,他途经洛河时,口渴难耐,便把担子撂在河岸边,准备舀口水喝。不料此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天地间突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没等他回过神来,担子里的字已全被卷入水中。

仓颉爱字如命,哪能看着自己的心血白费,便一个猛子扎了下去,奋力打捞——字倒是打捞上来了,可是画在兽皮、树皮上的字已全被河水浸湿,面目全非。他环顾四周,无意间发现了河岸北面的一处硕大的石台,暗想此处真乃天赐的好晒场,便把浸湿了的字放在上面一一晾晒。

字难造,晾起来更是麻烦:又是鸟兽侵扰,又是不测风云,晾干了又被淋湿,淋湿了又重新晾晒。这样反反复复又经历了九九八十一天,兽皮上的字终于晾干了。他将晾干了的字一个一个的装入筐中,又一个一个的做上记号。

然而正当他将最后一个字装入筐中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天摇地动,眼前的河床迅速下陷,晾字的石台急速上升,天地瞬间在他眼前形成了悬崖沟壑。等他再定睛一看时,眼前竟是一条从睡梦中醒来的巨龙,原先晾字的石台是那神龙的首级。

此时,他恍然大悟:原来,此条巨龙是上天为表其功赐予他的神物,在自己造字之初时便盘踞于此,将龙身化为山峰助他作书,将龙首化为石台供他晒字,以助他一臂之力。仓颉顿生感激,再次叩拜,感谢神龙,感谢上天。随着一阵大风刮过,神龙又化为了鸟羽山峰,将龙头高高昂起……

这是在白水广为流传的关于晒字台的美丽神话传说。根据传说现如今有些人之所以把字写得东倒西歪、面目全非,全赖学习了当年仓颉落入水中的那一筐字的缘故。现在想来,倒是别有一番趣味的。

如今,我们已无从考证这三层高台是否确为仓颉晒字之处,也难以探究这个神话传说的真正出处,更无从谈起神龙助仓颉造字之举,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方圆百里必定是造字的源头。

不然,哪来的这南北东西的自然巧合:以洛河为界,仓颉在河北岸鸟羽山上凿洞隐居,潜心造字,又在河南岸石楼之中削壁藏书,字落水中又有了在这三层平整高台上晒字之举。细细想来,也巧合得循乎规律、合乎常理。难道这所谓的文化传说竟是以神奇的自然景观为依托,付诸于人类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后经世代子孙雕琢打磨,才塑造出了这么丰满奇异、扣人心弦的剧情?

回味这些传说,我们不禁慨叹:晒字台晾晒着汉字,汉字书写着历史,而历史又承载着文明。鸟虫书从这山水交错的晒字石台出发,带着属于仓圣的传奇,一路风雨,一路春秋,经千年轮回,经万代传承,让华夏乃至世界都为之一震。说到底,中华文明肇启于汉字,而汉字起源于白水,白水便注定要在这晒字石台上追本溯源、寻根问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