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遊艇現狀:數千遊艇長期休眠

中国游艇现状:数千游艇长期休眠

“在很多地方,遊艇消費根本不是‘高大上’,而是中產與普通老百姓都可以買得起、玩得起的休閒娛樂方式。”在日前舉辦的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遊艇展上,有35年遊艇經驗的香港遊艇會會員鄺向榮對記者表示。

但目前中國內地遊艇行業的怪現狀是,鄺向榮說,企業一窩蜂地賣高端商務遊艇,遊艇俱樂部定位模糊、盈利模式單一,豪華遊艇俱樂部會員不足、經營困難,政府相關政策、基礎設施、服務配套等方面不夠完善等,中國遊艇消費市場有待培育。

遊艇俱樂部為何大面積虧損

來自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遊艇建造企業120多家,出口各類遊艇300多萬艘,內地註冊的遊艇數量約4000艘,主要分佈在海南、深圳等地。目前全國有80多個遊艇俱樂部和7000多個泊位建成,並且2014年海之藍遊艇會的調研報告顯示,全國計劃修建的泊位有37000個。

在這4000多條遊艇中,上海某遊艇研討會調研的數據還顯示,處於長期休眠狀態的遊艇佔比高達70%,而國內大部分遊艇俱樂部處於虧損狀態。

目前國內遊艇俱樂部經營模式有兩類,一類是房地產開發商投資建設碼頭,硬件投資大,回收慢,主要為配套高端房產,提升房地產的品味特色,靠房地產利潤來支撐,而非遊艇俱樂部本身運營來掙錢。

另一類自主經營的有實力遊艇俱樂部,由於國內地方投資政策等原因,短期內也很難收回投資。一些地方政府對遊艇產業的期望值過高,對當地遊艇俱樂部設立要求企業達到一定的投資規模,佔地面積、容積率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獲批,這使得企業在項目之初就大規模投入,在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企業的經營成本過高,前期大規模虧損。

相比而言,在歐洲、澳洲等水上休閒運動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大部分遊艇俱樂部水域土地租金相對較低,且被允許其按照市場運作情況逐漸擴大規模,建設室內、室外配套措施,企業的靈活度更大,能更早進入運營良性循環狀況。

此外,泊位被房地產商壟斷,有些中產階層買得起遊艇但交不起會籍及泊位租金。

遊艇行業中低端市場潛力大

“中國國內的遊艇行業還太不接地氣,製造的產品、提供的服務都盯著高端市場。”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船艇分會會長楊新發也認為,讓一般人玩得起遊艇,才是推動中國遊艇業快速發展的關鍵。

一些企業已經注意到新趨勢。上海萊悅遊艇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曉紅從2006年開始創辦現在的遊艇俱樂部,“前些年一些企業主消費遊艇更多是炫耀性的消費,但是,現在更多開始理性消費”。

“中國的海岸線很長,遊艇產業發展有很好基礎。”鄺向榮認為,同時,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帶的人均GDP已經達到8000美元,消費升級給遊艇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很好條件。

正因如此,遊艇產業近年來也逐漸吸引了中國企業的目光,除了目前遊艇概念相關的上市公司上海佳豪與太陽鳥外,一些企業近年來也通過收購海外遊艇企業的方式逐漸進入這一市場。

2012年山東重工濰柴集團以3.74億歐元取得了意大利知名遊艇公司法拉帝75%的控股權;2013年萬達集團宣佈投資3.2億英鎊收購英國最大的豪華遊艇製造商聖汐公司91.8%股權;而謀求企業轉型升級的新大洲在2013年下半年便向意大利遊艇製造商SL公司增資2000萬歐元,獲得其至少21.74%的股份。

中國遊艇業“去奢侈化”仍有賴政府支持

日前閉幕的中國國際船艇及技術設備博覽會暨中國(上海)國際遊艇展(CIBS)上,打出“親民牌”的中低價遊艇出場亮相,吸引了買家和觀眾的目光。

借參展之機,有公司推出面向大眾的水上休閒基地項目,也有船艇商推出“多人共享購艇”計劃,閒置遊艇可委託出租,藉此系列措施“讓帆船遊艇”運動入尋常百姓家。

這種類“眾籌”模式吸引了不少遊艇愛好者的關注,目前已有兩艘遊艇找到了買家。而門檻更低、運動性和刺激性更強的帆船則受到眾多年輕白領的青睞。

上海國際遊艇展透露出的諸多跡象顯示,中國遊艇行業正逐漸擺脫“奢侈品”的形象,努力從大眾消費市場尋找新的生機。這一動向顯然與中國消費市場和遊艇市場本身的結構變化密切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轉型中的中國經濟試圖讓民眾消費升級成為新的增長引擎,這為遊艇行業提供了機會。2014年國務院出臺《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支持郵輪遊艇等旅遊裝備製造國產化,積極發展郵輪遊艇旅遊。

中國遊艇市場的“去奢侈化”趨勢也引發了國際同業的關注。來自遊艇業巨頭博納多的消息說,為了迎合中國民眾對遊艇消費的需求,旗下一款價格“親民”的新產品將於今年5月進入中國市場。

不過在楊新發等業界專家看來,中國遊艇市場要借力大眾消費走出低谷,除了企業自身的積極轉型外,仍賴政府的合理佈局,以及在碼頭設施建設、人才培養、金融保險、安全救護、補給供應、城市配套等方面的投資和政策保障。

中產階層的數量和資產量增加,船艇行業對中低端市場消費日益重視,要讓遊艇真正實現更大面積的休閒生活方式普及,遊艇行業靠中低端市場重振,尤欠政策東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