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剛需助推消費金融規模增長 金融科技賦能銀行業「二次創業」

■本報記者 張 歆

幾乎是在一夕之間,所有的銀行都意識到了發力零售業務的必要性。其中,消費金融則是最主要的抓手。

“在消費金融領域,銀行的傳統獲客經驗已經失靈,不僅效率相對較低,而且成本較高,多數銀行現在需要在該領域‘二次創業’,藉助大數據整合資源再出發”,某股份制銀行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感慨市場變化之迅猛。

據本報記者瞭解,“金融科技+”如今成為眾多中小銀行尋求獲客的首要選擇。

消費金融最具張力

9月20日,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 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指出,近年來,我國在擴大消費規模、提高消費水平、改善消費結構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不過,當前制約消費擴大和升級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突出。《意見》要求,進一步提升金融對促進消費的支持作用,鼓勵消費金融創新,規範發展消費信貸,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槓桿水平與消費信貸合理增長的關係。

事實上,在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受外部因素影響較大,目前的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出口自然難以領銜;投資基建與地方財政、宏觀調控等舉措關聯度較大,今年上半年投資增速出現了趨勢性下滑;而內需性消費目前最具張力,其剔除處於嚴格調控中的房地產業影響後的金融槓桿率,可以說處於較低水平,也有著相當大的發展前景。

有研究顯示,從消費信貸餘額佔GDP比重看,中國僅佔12%,遠遠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20%的平均水平。隨著居民收入及消費水平的提升,國內消費金融發展潛力得到釋放,消費金融將再現藍海市場。更重要的是,消費的另一端連接著的是生產,其對於促進產業升級、提振實體經濟的作用是非常直觀且可預期的。

大數據“加持”信貸服務

金融促進消費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都有了,那麼問題來了,金融機構應該如何真正抵達客戶,尤其是抵達適格客戶,實現實體經濟所需要、監管所尋求的“合理的槓桿水平”?

在消費金融和信貸方面,傳統銀行確實有經驗,但其實是傳統經驗。日前,某股份制銀行副行長對《證券日報》記者談起彼時經歷的拓展“TO C”的消費金融業務(辦理信用卡)的艱辛過程,“掃樓、掃街我們都做過,去敲每一家的門進行陌生拜訪,通過送各種的禮物勸說對方填寫資料申請信用卡”。

此後,傳統銀行業的消費金融從“殺生”走向“殺熟”,客戶朋友圈的推薦一度成為商業銀行所著力推動的重點,甚至於每次蘋果手機新機剛發佈,隨後就會立即看到“推薦XX位朋友成功辦卡,可獲贈蘋果新款手機”的推介。

在商業銀行零售業務從無到有再到規模快速擴張階段,上述方式雖然簡單粗暴但無疑十分有效。但是,隨著市場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客群範圍以肉眼可視的速度減少,“殺生”、“殺熟”都不再能給商業銀行帶來快速而有效的流量。

接下來問題又來了,高質量客戶究竟在哪?誰能幫助商業銀行真正找到客戶並瞭解客群的需求?答案毫無疑問是大數據。於是,這裡應該請出的就是“金融科技”。

在11月1日的百度世界大會度小滿智能金融論壇上,被李彥宏稱為“百度AI戰略率先畢業的業務”的度小滿首次公佈業務數據。其中,“度小滿+銀行”的數據最為震撼。

度小滿金融CEO朱光介紹,“過去兩年,我們聯合了50多家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共同滿足百度用戶的金融需求,累計放款已經超過2500億元,累計幫助金融機構獲得利息收入超過50億元,共同服務小微企業主達700萬戶,其中2018年以來,累計放款額已經超過1700億元。”

如果你以為度小滿是獲得“錦鯉加持”,才取得上述成績,那麼你就高看度小滿的幸運指數,低估了其業務空間了。

實際上,這一切僅僅是個開始。百度生態內擁有豐富的場景,每天有數億用戶在百度搜索出國旅遊、裝修、租房、教育培訓、3C產品等消費信息,以及大量小微企業經營方面的查詢信息,從中產生大量的金融需求。據瞭解,目前,度小滿金融提供的信貸服務,所滿足的金融需求,尚不足百度生態內的1%。

在“實體經濟有剛需”和“家裡有大數據礦”的雙重寵溺下,度小滿還是保持了金融科技公司以及“程序猿們”一貫的冷靜,選擇了技術輸出和賦能商業銀行的道路。

據度小滿金融技術負責人許冬亮介紹,度小滿的風險防控技術貫穿到消費金融價值鏈的全鏈條,找到優質客戶僅僅是防範金融風險的第一步。具體來看,在大數據風控方面,度小滿可在權威徵信數據基礎上,將風險區分度提升15%;在客戶經營方面,可隨時掌握用戶需求和市場供給,實時有效地調額調價,調控風險敞口;在提升效率方面,智能機器人在電銷申請階段的召回率,已經接近人工水平,但成本僅是人工的1%。

目前,度小滿金融已經與500多家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領域達成合作,其中包括農業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南京銀行、百信銀行、濟寧銀行、溫州銀行等機構。

對於“BAT”三巨頭誰更能在消費金融市場獨佔鰲頭的問題,朱光認為,中國的金融、世界的金融都是極大的“賽道”,關於金融的生意和故事不可能一家機構做完、講完,“實際上,BAT擁有的數據存在差異性。金融實際上是在解決一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各有各的平臺、用戶、數據、場景,各有各的競爭力。但我覺得未來科技輸出會向頭部平臺聚焦,因為大平臺有客戶、有場景、有流量,還有技術”。

事實上,在消費金融領域來說,大數據和金融科技的力量或許剛剛開始顯現,其力量在未來還可能呈現幾何級的增長。

中信證券前瞻研究團隊首席分析師許英博此前在分享對於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的看法時曾表示,“將來,來自B端、工業端、產業端的數據以及來自於生活端、物聯網、車聯網等等的數據量之大將會超乎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