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扣長城「九眼樓」建成後 多位官員爲此「萬里長城第一樓」題詩

箭扣長城是“萬里長城”中最著名險段之一,去年已啟動大修,從“天梯”至“鷹飛倒仰”1003米的一期修繕工程於當年完成。就在不久前,二期修繕工程也已經啟動,如今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箭扣長城”之名始於何時,又因何得名?其北端的“九眼樓”為何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樓”?何為“北京結”?

戶力平

箭扣長城“九眼樓”建成後 多位官員為此“萬里長城第一樓”題詩

鷹飛倒仰

“箭扣長城”之名只有20年左右的歷史

因形如滿弓扣箭俗稱“箭扣長城”

箭扣長城位於懷柔區西北的八道河鄉境內,東與慕田峪長城相連,可與古北口、山海關銜接;西與黃花嶺長城相連,可與八達嶺銜接。城牆依山就勢,敵樓依山勢險要而建,其走勢富於變化,易守難攻,歷來以險、奇、峻、秀而著稱。

然而,這段城牆被稱為“箭扣長城”,只有20年左右的時間。不但明清史籍中不見“箭扣”之名,即便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文史資料和《北京地圖》上也找不到這個名字。目前查閱到最早記有“箭扣”之名的史料,是2000年著名古建築學家羅哲文編寫的《長城》,其中在介紹“慕田峪長城”時說道:“再往前,長城繼續延伸,經過一個名叫‘箭扣’的地方,兩側山峰如削,達到1044米的高峰”,這裡提及了“箭扣”,但並無“箭扣長城”之名。2001年懷柔縣政協文史委編輯的《懷柔文史資料選編(第四輯)》,在介紹《懷柔境內長城》時,也出現了“箭扣”二字:“這段長城最低凹處,遠望如一張弓放置在此,而此處正像是彎弓搭箭的地方,故名‘箭扣’”。此後演變成今天通常的說法,即“因整段長城蜿蜒呈W 狀,形如滿弓扣箭,故名。”

有關“箭扣長城”的來歷,民間有個傳說。明代在懷柔崇山峻嶺中修築了一段40多里長的邊牆,當時並沒有名字。邊牆修成後,一位工部官員到此巡視,當他登上一座高高的山頂遠望時,發現這段邊牆在群山之間,就像一個澗口,於是命名為“澗口邊牆”。可當他回到朝廷時,覺得這個名字不妥,便想改個名字,但一連想了好幾天,也沒想好。一天他翻閱史書,忽然看到“鐵馬金戈仰天笑,彎弓箭扣射雙鵰”的句子,當即拍案叫絕,那懷柔山中新修築的邊牆形狀頗似滿弓扣箭,於是就將“澗口邊牆”改稱為“箭扣邊牆”,後改稱“箭扣長城”。(明清時期多稱長城為“邊牆”,明代北京及今天河北省北部地區所修建的長城分別稱為“薊鎮邊牆”、“宣府鎮邊牆”和“昌鎮邊牆”,而“長城”之名系近現代所使用。)

曾被稱為“九眼樓長城”

高標準嚴要求修建敵樓 建成後多位官員為之題詩

那麼,“箭扣長城”原本叫什麼名字?據1993年編纂的《北京市懷柔縣地名志》記載,這段長城被成為“九眼樓長城”,因九眼樓為該段長城的最北部,且地勢最高,建築規模最為雄偉,故此得名。

九眼樓位於箭扣長城北部,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 年),是箭扣長城地勢最高的敵樓,為正方形雙層敵樓建築,因每邊有9個瞭望窗而稱“九眼樓、”九孔樓“。該樓坐落於海拔1141米的火焰山頂部,又被稱為”火焰山樓“。由於山勢高峻,天氣晴好時站在敵樓之上可隱約望到京城,所以也稱”望京樓“。

箭扣長城“九眼樓”建成後 多位官員為此“萬里長城第一樓”題詩

九眼樓

據《長城史話》載:“懷柔火焰山九孔樓,是明萬里長城敵樓中,其建築規模和形制都是最大的一座敵樓,且在軍事防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它所處的地理位置險要,是宣(宣府,今之宣化)、薊(薊州,今之北京)、昌(今之昌平)三個軍事重鎮接點,也是內外長城的交匯處,故有‘萬里長城第一樓’之稱。”《懷柔史話》則詳細記載了九眼樓的形制:“(九眼樓)原為兩層,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現在只剩一層,為四方形墩臺,高度7.8米,每邊長13米,瞭望窗損壞嚴重,所剩不到三分之一,單個窗孔高1.65米,寬0.5米,樓內有環形步道。其下部砌石條,上部用白灰砌青色城磚,構建十分堅固而壯美。樓下西側有小平臺,為軍士集中的場地。平臺北側,有磚砌的臺階,沿臺階可達樓南門。樓頂為磚砌券拱式結構,樓內寬大,可住兵儲器,向北開兩窗,四面各有一門,門高兩米,闊1.2米,出入極便利,它是明薊鎮長城與宣鎮長城的分界樓。”

據史料記載,主持修建“九眼樓”的是明代的王儀。嘉靖年《隆慶志》雲: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初,巡撫都御史王儀上奏明廷,建議在皇陵(十三陵)的北面築邊牆(長城),作為拱衛北京的防禦工事。不久“上允其請,儀乃委僉事程綬董工役”,並由王儀主持部分邊牆的修建事宜。

王儀,北直隸文安(今河北文安縣)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被擢升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宣府鎮。第二年主持修築邊牆。據傳修建“九眼樓”時,王儀專門委派三位手下之人督察工程進度和質量,要求做到“三日一巡,六日一查”,特別是所用磚石、灰土須嚴格把關,對每到工序要有明細的記錄,同時效仿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城時的做法,令人手持一把大錘,對建好的城牆時不時地敲打幾下,當聽到那段城牆聲音不對,有空響嫌疑時,要仔細查看,一旦查出偷工減料或建築結構不實的,立即懲治,以此杜絕“豆腐渣工程”。一日王儀親臨工地檢查,當時敵樓已修到第二層。在查看城牆時,他令人砸開夾漿檢查,發現“間隙超度”,即所砌城磚間隙過大,當即將這段城牆拆掉重建,並對初建城牆的工匠予以處罰。由於王儀等官員修建“九眼樓”等敵樓有功,故受到朝廷的嘉獎,並載入《明實錄》:嘉靖二十二年八月庚寅,“宣府修飭邊牆墩臺工完,詔賞總督尚書翟鵬、巡撫都御史王儀、鎮守總兵官郄永各銀三十兩、綵緞二表裡。”

儘管火焰山位置偏僻且地勢險要,但修建“九眼樓”之後,名聲大振,朝廷官員紛至沓來,登上“九眼樓”,遠望京城和幽燕勝景,並紛紛吟詩抒懷,不少詩作還被鐫刻於石碑上,矗立於“九眼樓”附近,至今敵樓下還較為完整地豎立著8塊詩碑,刻有6人題詩14首。這些詩詞為嘉靖年到崇禎年之間宣府巡撫、巡按宣大御史和南山路參將所作,由此“九眼樓”成為長城上唯一立有詩碑的敵樓。石碑所鐫刻的多為七言律詩,大多是驚歎火焰山之雄奇,描述“九眼樓”之壯觀,抒發疆臣之抱負。其中萬曆年巡按宣大御史吳禮嘉所作《登火焰山樓》詩曰:“白雲層裡插危臺,俯首窮荒亦壯哉。萬疊關山皆北向,九天靈採自東來。風清鼓角龍沙淨,光閃旌旗海曙開。仗劍登高霜氣肅,欲憑火焰暖霞懷。”巡按宣大御史徐申登上九眼樓,在曉霽紫霧中所見的是“酒近華陽採霧封”、“九陵明日掛芙蓉”,五彩祥霧籠罩京城,一派祥瑞。明文壇“嘉靖後五子”之一的張佳胤從京城而來,拄著柺杖攀登九眼樓,所見的是“舉頭日與長安近,指掌圖披督亢明”。

“鷹飛倒仰”段險峻異常

“北京結”為長城重要樞紐

如今“箭扣長城”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上說,將懷柔區與延慶區交界,呈“三叉邊”的長城泛稱為“箭扣長城”,而狹義上的“箭扣長城”是指懷柔區西北的八道河鄉境內一段明代所建長城。因處在險要的崇山峻嶺中,未被開發,不屬於旅遊景區範圍。

此次啟動大修的箭扣長城,為“鷹飛倒仰”至“北京結”段,全長744 米。據《懷柔文史資料選編》稱:“鷹飛倒仰”位於小火焰山東南,山勢急轉而下,約行800米,一峰兀禿而起,北側萬丈懸崖,長城至此如巨龍騰空,直奔山頂,驚險異常,即使是老鷹飛到此都得仰面而飛,故人稱此處為‘鷹飛倒仰’。“《長城史話》則稱:”就建築情形而言,‘鷹飛倒仰’指的是北京懷柔境內修建在一邊突兀的山體之上的敵樓,其勢險峻雄奇,在本來就跌宕起伏的群山間拔地而起,就連雄鷹飛到這裡也要倒仰向上奮力高飛才能到頂,故名。”

“北京結”又稱“長城結”、“三叉邊”、“丁字結”,非古已有之,而是現代人命名的。1985年中國地質礦產部地質遙感中心採用航空遙感技術,對北京地區長城的空間分佈格局進行了全面勘查,發現北京地區長城總的走向主要分為東西、北西兩個體系,這兩個體系在懷柔縣八道河鄉西柵子村舊水坑西南的分水嶺上會合,大致呈三叉形、倒“丁”字形,由此這個會合點被命名為“北京結點”,簡稱“北京結”,被視為“萬里長城”中的一個重要樞紐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