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碧桂園的生命線

40多年前,一位身上打著補丁的貧困少年,因學校為他免掉學費,併發放2元錢助學金,得以在退學一年後重返課堂。

這個少年就是碧桂園的創始人,楊國強。

時過境遷,當年的貧困少年,成為了如今地產界中的風雲人物。碧桂園近年來正處於跨越式發展的黃金時代,銷售額節節攀升。

懷著一顆感恩之心,楊國強傾心公益事業,彰顯社會擔當。

設立助學基金,改變未來的教育扶貧

1997年設立“仲明大學生助學基金”,是楊國強教育扶貧的起點。此後,他每年準時向助學金賬號匯入100萬元,到2006年,這個數字又增加為200萬元。

這位在全國房企中招收了最多博士的碧桂園掌門人,一直篤信“知識是戰勝貧窮的最好利器”,也一手推動了博實樂教育去年在紐交所主板上市。

如今,碧桂園已經創立三所免費學校:國華紀念中學、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國良職業培訓學校。

國華紀念中學是全國唯一一所全免費、全慈善的民辦高中,每年都面向全國招收200名家庭貧困、成績優異的初中畢業生。歷年來,國華紀念中學的平均高考本科達線率在99%以上,每屆學生中都有考上清華、北大的翹楚。

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是全國唯一對貧困生全免費的大學。在“校企融合、產教聯動、工教一體、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2017年290名首屆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9.66%,平均月薪達3873元,超過了廣東省2016年本科生的平均月薪。這所大學的學生雖不多,但素質卻為用人單位普遍稱道。

全免費培訓農村籍退伍軍人的國良職業培訓學校,教學質量同樣過硬,諸多退役老兵在這裡學到技術技能後,獲得較好的工作機會,楊國強的這一善舉,就此改變了諸多家庭的經濟面貌。

創新“4+X”扶貧模式,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扶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沒有產業的持續興旺,就沒有鄉村的振興。

2010年,楊國強選擇廣東英德市樹山村作為碧桂園“綠色產業扶貧”的第一個點。苗木種植產業扶貧中,碧桂園提出了“借本你種,賣了還本,賺了歸你,再借再還,勤勞致富”的模式幫助農戶。加之住房改造、飲水、道路、電網、通信的“一帶五”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到現在,當地農戶收益超千萬元,戶均增收約7萬元。2016年,樹山村模式也已被引入廣西百色市田陽縣馬片區央律村。

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行動中,集團總裁莫斌任小組組長,計劃採用一村一品、一縣一策,因地制宜,精準扶貧。當前,碧桂園結合對口幫扶14縣的扶貧經驗,率先建立“四庫”,即產業資源庫、就業崗位庫、專家智庫和貧困戶動態數據庫,為脫貧攻堅提供了科學依據。強化到村到戶到人的精準幫扶舉措,探索推進黨建扶貧扶志、產業扶貧扶富、教育扶貧扶智、就業扶貧扶技及其他創新在內的“4+X”扶貧模式,更被視為民營企業投身扶貧事業的典範。

結對幫扶全國9省14縣,讓慈善成為終生事業

9月22日,碧桂園集團黨委副書記、集團副總裁朱劍敏表示,從今年起,碧桂園集團將扶貧上升到主業的高度,確立地產是扶貧基石、扶貧優於地產的“雙主業”發展模式,組建數百人的專職扶貧隊伍,結對幫扶全國9省14縣,惠及3747個村33.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一時的貧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家庭陷入貧困無力逃脫。要徹底阻斷貧困現象的代際傳遞問題,產業扶貧和教育扶貧一個都不能少。”楊國強如此說道。

碧桂園的扶貧事業一直備受集團重視,更是與地產業務對等的存在。可以說,碧桂園精準施策的扶貧模式,也是我國公益慈善“社會扶貧”模式在扶貧事業上的最新運用,對打贏脫貧攻堅戰有著不可替代的樣本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