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豐「烏紅旗」

海陸豐“烏紅旗”初探

海陸豐的“烏紅旗”是清初兩大“反清復明”的秘密組織。隨著康熙大治,乾隆盛世,民間“反清復明”意識逐漸淡化。演化成不分姓氏宗族,不分行政區域,不分政治見解,以聯村抵禦外侮,反匪抗盜,推動社會和諧為宗旨的兩大旗幟。鴉片戰爭以後,列強大肆侵華辱華,清政權腐敗無能,民間反清情緒再度高漲。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海陸豐“三點會興起”。“烏紅旗”已不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民間組織,她沒有明文的規約,只有和睦相處,互助互濟的信念延續旗幟的作用。成員不是具體個人,而是村(社)整體。沒有明確的領袖,一般唯人口眾多,經濟實力雄厚的巨族鄉村馬首是瞻。在村與村之間發生矛盾時,大多由姓氏宗族會協調解決,姓氏宗族會無法解決,則以旗幟論親,憑籍親情化解恩怨。不同旗號的村(社)之間發生矛盾,不同旗號的村(社)會自動組織協調,大都化干戈為玉帛。

所謂海陸豐“烏紅旗械鬥”,是指以旗號為標誌、村或聯村的大規模械鬥。清以來260多年中,史有記載的有光緒三年(1877年),宣統元年十月十二日(1909年12月2日)“青草(紅草)十三鄉發生烏紅旗械鬥”2次 。可能是清末不到30年就發生了兩次“烏紅旗械鬥”,或許是宣統元年因破鄉慘痛的悲劇令人忘懷,深惡痛絕。此後,海陸豐“烏紅旗械鬥”再無發生 。

海陸豐時有發生的械鬥,大多是因地界、山界、田界、水源等原因發生糾紛。村與村之間,不同姓氏之間,同姓不同堂族之間,同族不同“房頭”之間,一旦矛盾發生而又協調乏力,以拳頭見高低的打殺事件,並非是“烏紅旗械鬥” 。

對於家鄉時有發生的糾紛或械鬥,陳炯明主政廣東時從不冠以“烏紅旗械鬥” ,擴大矛盾 ,而是主張就事論理,對於界址糾紛,依俗例插青、協商,遵循情理出公論的原則,組織公判。嚴厲申明,誰敢借端煽動械鬥,雙方當事人軍法從事,沒收當事村(堂族)公嘗,決不寬待。

海陸豐“烏紅旗”

後彭湃“農會”會旗採用烏、紅二色,象徵人民大團結。(陳治贈)

烏紅旗的起源

民國時期以前,海陸豐各社村、宗族盛行烏紅旗或白旗的標幟,這一似乎神秘和令人膽寒的故事,迷惑人們。有的說是清康熙年間縣令白太爺所設,讓烏紅旗兩派相互制約和殘殺,有的說始於是咸豐年間等等,說法不一。現代有的鄉村逢年過節仍豎起旗號。 那麼,烏紅旗與天地會和三點會(又名三合會)有何關聯呢?其起源於何時、何地、何事、何人呢?據有關史料和《金庸小說《鹿鼎記》,應追溯到明末清初,愛國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抗清史上。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遣派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李式開化裝至福建莆田,入南少林為僧,拜方丈智通為師。這五人,便是後來的天地會“洪門”的“前五祖”。 鄭成功的鄭成功部將方大洪,系明末清初的反清復明愛國組織洪門的創始人之一,為洪門“前五祖”之一(又稱少林五祖)。五祖在全國分設“天地會”、“三合會”、“袍哥”、“哥老會”、“小刀會”。方大洪為“三合會”創始人。清朝初期,朝廷“火燒北少林”後,胡德帝、李式開、馬超興、方大洪、蔡得沛五人逃到福建寄住南少林寺為掩護,秘密開展“反清復明”活動,稱為少林五祖。 福建霞浦縣的方七娘(後居永春),清代武林宗師,為南少林五祖拳(太祖拳、羅漢拳、達尊拳、行者拳、白鶴拳五種)之一的白鶴拳創始祖師,白鶴拳也稱“永春拳”,她廣傳武技,參與抗清活動,“永春拳”在閩粵海外影響巨大。 方大洪任天地會“洪順堂”香主,號為“洪門”,崇拜關公、鄭成功的洪門,與青幫、白蓮教都是當時反清復明的組織,號稱江湖上三大幫派,俗稱的“紅花、綠葉、白蓮藕”。洪門自鄭成功開金臺山,立明遠堂以後,始終高舉反清復明的大旗,洪門弟兄前仆後繼地從事反清事業。康熙十三年,號稱“五祖”(又名少林五祖)的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李式開,在紅花亭起義失敗後,商議成立五個祖堂,分散各地,各自發展,保留抗清的實力,創出獨特的秘密手勢和暗語,作為兄弟相會的標誌,暗語:五人分開一首詩,身上洪英無人知。此事傳於眾兄弟,後來相會團圓時。 以蔡德忠尊為長房“江彪”字旗,稱一九梯,旗黑色,主要在福建、甘肅發展活動,為「江彪」字號,臺灣的洪門也屬於這支,名青蓮堂、鳳凰郡,又稱“天地會”。擬詩為暗語:福建烏旗第一枝,甘肅起義始開基。彪字金蘭傳四海,一九江山誰敢欺。 以方大洪尊為二房“虎壽”字旗,稱十二梯,旗紅色,主要在廣東、廣西發展活動,為“洪·虎壽”字號,名洪順堂、金蘭郡,又稱為“三合會”,擬詩為暗語:廣東紅旗第二枝,高溪分開兩胡時。壽字根基成四九,四九變化自相依。 以胡德帝尊為三房“虎合”字旗,稱九梯,旗赤色,在四川、雲南發展活動,為“泊·虎合”字號,名家後堂、蓮章郡,又稱為“袍哥”。擬詩為暗語:雲南赤旗第三枝,四川起義滅胡兒。合成洪字為暗記,君臣自有太平時。 以馬超興尊為四房 “虎和”字旗,稱二九梯,旗白色,主要在湖南、湖北發展活動,為“淇·虎和”字號,名參太堂、錦廂郡,又稱為“哥老會”。擬詩為暗語:湖廣白旗第四枝,江南貴州共此旗,和字結拜來起義,恢復江山主登基。 以李式開尊為五房“虎同”字旗,稱四七梯,旗綠色,主要在浙江一帶發展活動,為“溙·虎同”字號,名宏化堂、徳興郡,又稱為“小刀會”。擬詩為暗語:浙江綠旗第五枝,山東兄弟暗扶持。同祭此旗來起義,復轉明朝團圓時。 後來,烏旗、紅旗、赤旗、白旗、綠旗五大組織在各地長期相繼開展反清活動。由於洪門的宗旨不限任何宗教、民族、地位、地域,只要符合其忠義精神的規定都可加入,因此洪門擴展的層次相當廣泛,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

烏紅旗在海陸豐的傳播

據清乾隆版《海豐縣志》、以及《蔡皇襄手記》記載,早在清康熙十五年(1676)正月,海豐陳十八、李德林等受鄭經委命,樹白旗,進行反清。 據清同治十二年知縣蔡逢恩纂修的《海豐縣志·續志下卷·邑事》記載:“嘉慶九年(1804),天地會匪石成璉等,與陸豐甲子匪首李崇玉等,拜盟結會,使黨楊育任往海口勾串洋匪鄭烏豬,圖謀不軌,被獲。先是土匪石成璉(即大豬萬)、楊育任、馬定龍等,連結甲子所李崇玉,倡名天地會,首匪楊育任於(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令伊弟楊徐生,往西炮臺海口,勾串洋匪鄭烏豬等,先入梅隴行劫,路經尖尾鄉,被該鄉副貢劉映宸查覺,使鄉勇擒獲,搜出匪帖、紅布、不經字跡,遂由長沙汛移丞解縣”。……“咸豐三年(1853)秋,“三點會”起,原倡自陸豐,延及海邑,被煽惑者皆若狂,首惡有大排、老母、鐵草鞋名目”。清光緒二十年二月出任陸豐縣知縣的李鍾珏在其《圭山存牘》記“……,又粵省匪徒潛謀糾結,復興“天地會”,名目近來不一,皆天地會之類”。 從地方誌書、相關資料記載和多方面瞭解,烏紅旗是“天地會”和“三合會”的抗清秘密組織,始於清康熙十三年,發源地在福建南少林寺。康熙、乾隆年間陸續傳入惠來縣,繼而傳入陸豐甲子,再由陸豐傳入海豐等地。清咸豐三年,天地會、三點會(又名三合會)的活動進展浩大,各地的旗號紛紛揭竿而起,有豎立紅旗的、烏旗的、白旗的。如廣州府龍門縣分為紅旗和烏旗,惠州分為紅旗、白旗(福建漳浦也是紅旗、白旗),興寧分為紅旗、烏旗等。海陸豐也同樣有紅旗、烏旗、白旗的標幟;有一些地方為不捲入烏紅白之爭,而獨豎黃旗,因五行中央(間)屬土,其色屬黃,如海豐縣城橋東、東城社、可塘大埔寮等豎黃旗,如公平墟郊新樓村、獅仔嶺村豎立白旗,公平新墟豎立紅旗,公平舊墟豎立烏旗。據瞭解,海陸豐各地以烏、紅旗佔多,豎立黃、白旗的為數極少,但有個別原屬烏旗,為避遭紅旗的攻殺,遂改為紅旗。旗幟製作也有暗號的規定,如旗面以烏色,外邊繞紅色,表示與紅旗友好;如旗面以紅色,外邊繞白色,表示與白旗友好等等。 清朝初期的統治政策除了幾個措施傷害到了民族感情,其他措施都是順應歷史的。其實“反清復明”的口號只在清初出現,到後期就淡化了,老百姓已經順應了,成了順民。前期正好也就是明朝剛剛滅亡,百姓的民族情緒深厚,加上南明小朝廷的利用,也就出現反清復明的口號。而到後期面對外國侵略者的侵入,人民又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後來,清廷官吏腐敗,洪秀全以“紅旗”為幟掀起太平天國起義,全國各地紛紛揭竿而,投入摧翻清朝的戰爭中。這時期,各地政權和劣紳則利用“烏旗”或“白旗”為維護治安和權益,因而,造成“烏旗” 或“白旗”與“紅旗”械鬥的嚴重事件。 清光緒二十年,陸豐縣知縣李鍾珏《圭山存牘》記:“…咸豐年間,紅黑旗會鄉之風起,凡人少而勢弱者,或三五鄉一旗,或七八鄉一旗,或數十鄉一旗,結成會黨。於是,械鬥之風紛然四起。”甚至有的作為職業供各鄉僱請參與械鬥,稱為“銃手”,“其重財輕命,好勇鬥狠,由來已久”。

海陸豐歷史上烏紅旗械鬥遺害

光緒十五年,海豐赤坑某村烏旗宗族與可塘某村紅旗宗族,因受當地劣紳挑撥雙方進行械鬥,波及全縣,雙方的農民死亡300多人,耗銀數萬兩,損失莊稼千多畝,賣兒鬻女者百餘家。(見海豐檔案館藏《海豐新志》稿)。 有的鄉村因風水糾紛或龍舟賽事引起烏紅旗的聯宗會族械鬥事件等。當然,也不一定所有的烏紅旗村莊是對立的,有些烏紅旗村的百姓有著濃厚的友好感情的。

朝廷對海陸豐烏紅旗的鎮壓

光緒十一年正月十九日,廣東水師提督方耀到海豐“清鄉”,鎮壓潛伏的“三點會”,首次在海城東甲場殺69人。方耀“清鄉”,被索敲詐白銀近百萬兩,海豐幾位“司線”劣紳成富翁。(見海豐檔案館藏《海豐新志》稿)。 清光緒十五年,朝廷派欽差大臣方耀到海豐“辦案”,汕尾被列名逮逋的“三點會”成員四十九人。當時,適逢翁天祜(汕尾人)剛在京都會試中式進士,還未殿試,前往保釋,結果保釋四十四人,汕尾聞名的“三點”大佬顏世亮也被保釋出來。(見海豐檔案館藏《海豐新志》稿)。

地方史料對烏紅旗的記述

清同治《海豐縣志·續志·邑事》:“咸豐三年(1853)秋,三點會起。四年(1854)閏七月初九日,逆首黃履恭等攻縣城。縣令林芝齡死之,把總李椿守城,目兵林啟升登城擊賊,同時遇害。時會匪盛行,(咸豐三年)五月破惠來,六月劫平山,東西夾逼。林(縣)令謂當先解散。帶勇到(海城)烏石橋拏顏北龍正法,搜出名簿。時會匪黃履恭、王宇春、李遇春、顏霞春等,勾結陸邑三點會匪在內,拜盟結會,……”。“該匪竟於(四年七月)二十二日分行各鄉滋擾。…八月二十七日,賊匪攻擾後門炮臺,梅隴紳士林光照,帶勇協同分司王序畛擊退,斃匪十餘名,斬首級二顆,奪紅旗二枝,…”。 “咸豐六年(1856)正月元旦,股匪屠(殺)舊圩寨(今公平水庫內)。時官軍俱札舊圩寨,屢與接仗,自辰至戌,賊黨滋蔓,力戰不克,被屠死者數百人”。…“(1856年)正月初五日,南嶺股匪許禮生(今惠東人)等,焚擾泌濤園(今海豐城東),泌濤(屬烏旗)義民與賊拒,眾寡不敵,被殺百餘人,城外居民房屋鋪舍盡遭毀”。…“咸豐六年二月二十四日,賊破汕美炮臺,護鎮何芳督勇力戰,不克自焚。賊於正月十七日,襲擊赤岸官軍,遂於二十八、九日,攻破龍牙、竹苞。二月十一日破東湧,所有賊鄉匪類盡出來滋擾,蔓延遍野,所過黑旗等鄉,一本慨屠洗”。 “咸豐七年(1857)春,重修表忠祠,裝復諸神聖像。六年(1856)賊扎五坡嶺,所有神廟聖像暨遭殘毀”。

彭湃解決烏紅旗問題

自從清咸豐年間,因三點會(紅旗)為了反清,暴發戰爭,而烏旗(黑旗)為自衛或協助清政府抵禦,致以烏紅旗兩派的鬥爭,兩派或因旗號、或因宗族矛盾等等,在海陸豐造成烏紅旗長年的械鬥和仇殺,其流毒大大地影響了廣大農民之間的團結。 1922年夏,彭湃同志從開始秘密組織六人農會,到公開成立赤山約農會,及至1923年1月1日成立中國第一個縣級農會,他從實踐中深深地認識到:欲圖農會壯大發展,必須消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烏、紅旗械鬥的流毒。於是便親自設計了這面農會旗,其含意是:海陸豐所有的烏、紅旗村的農民兄弟要團結起來,在總農會的領導下,同仇敵愾,徹底推翻封建制度,爭取自身的解放。 這面農會旗,曾起到了海陸豐農民大團結、大戰鬥的作用,也看出了設計者具有洞察矛盾、解決矛盾的銳利目光。到1925年2月第一次東征軍到達海豐後,海豐農會才改用全省統一的紅布底綴上黃色犁頭圖案的農會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