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友聊茶》第30期:清代普洱茶衰落的原因

各位茶友,我是迴歸田園。

26、27期分析了清代普洱茶鼎盛的原因,在乾隆(1736-1795)、嘉慶(1796-1820)時普洱茶產銷處於極盛時期。1799年,檀萃的《滇海虞衡志》(志草木第十一·普茶)記載了“普茶,名重於天下,此滇之所以為產而資利賴者也。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每盈路,可謂大錢糧矣”的盛況。1826年,阮福的《普洱茶記》說,“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近段時間週末和晚飯後到家門口的“雄達茶城”閒逛或喝茶,感到的是“門前冷落鞍馬稀”,與06年、07年上半年的熙熙攘攘相比,蕭條感油然而生。

剛好腦海中又出現了“查爾斯道”股票技術分析的三大假設:一、市場行為包含一切;二、價格以趨勢方式演變;三、歷史會重演。

基於原因探索,又埋頭於古書堆裡,主要是方國瑜主編的《雲南史料叢刊》、思茅師專的《清代普洱府志選注》及《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志》。“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希望今人能從普洱茶鼎盛、衰落的歷史原因中,找到解決眼下蕭條的辦法,別讓

“歷史會重演”

《茶友聊茶》第30期:清代普洱茶衰落的原因

一、外力推動、根基不牢

雲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以大葉種為主的茶葉,抗逆性強,育芽力強,芽葉重大,生長期長,休止期短;葉質柔軟,葉肉肥厚,適制性強,內含水浸出物、茶多酚以及兒茶素領先國內外。

明代謝肇淛於萬曆年間任雲南省右參政,天啟元年(1621)因改任廣西按察使而離滇。著有《滇略·卷三·產略》,記載:

《茶友聊茶》第30期:清代普洱茶衰落的原因

(方國瑜《雲南史料叢刊》第6卷691頁)

《茶友聊茶》第30期:清代普洱茶衰落的原因

(大理感通寺內古茶樹)

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於1638-1640年遊歷雲南的有關茶葉記載,主要有昆明太華寺茶、五華寺的五華茶,以及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鳳慶太平寺茶、宜良寶洪寺的寶洪茶、昭通翠華寺的翠華茶等,還是寺廟茶為代表。

清代才有的

普洱府,哪來那麼早的普洱茶!看史料:

《茶友聊茶》第30期:清代普洱茶衰落的原因

(《清代普洱府志選注·三建置志·沿革》80-81頁)

在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前,雲南茶的普洱茶還未量產。看史料:

《茶友聊茶》第30期:清代普洱茶衰落的原因

(《清代普洱府志選注·食貨志·課程》130-131頁)

名不見經傳的普洱茶能夠在清代一鳴驚人的鼎盛,就其原因一是市場需求大增;二是民族融合產量提高;三是成為貢茶皇帝喜歡政府引導。本人在《茶友聊茶》第26期、27期有詳解。

清代是滿族人統治,滿族人以遊獵吃肉為主,得到天下後,更是養尊處優、大魚大肉,身體容易出問題,也需要用“藏人非車佛茶不過癮”的普洱茶來

去油膩助消化,使腸胃舒服。再加上普洱茶味釅耐泡越存越香,喝了整個身體舒服。普洱茶得以推廣和鼎盛。

1665年在麗江市永勝縣設茶馬市。

《茶友聊茶》第30期:清代普洱茶衰落的原因

1735年,“雲南茶法”及七子餅的誕生。

《茶友聊茶》第30期:清代普洱茶衰落的原因

但一開始也就埋下了衰落的誘因,因普洱茶屬於外力推動、根基不牢。受外力控制,非當地人喝茶主流,不像野生菌、雲煙一樣,非雲南本土的菌、煙不吃、不抽,基礎很牢固。就如1973年要求發展普洱茶供港澳,一大茶廠領導還問什麼是普洱茶一樣。我等也是2006年外地朋友委託採購,才知普洱茶名、喝上及迷上的。

一旦市場變化,外地人不追捧,或外銷受阻,就必然走向衰落。瑪卡炒廢了,小粒咖啡沒推廣開,已是例證。

1938年成立“省茶司”。1939年籌建順寧試驗茶廠(鳳慶茶廠前身)也主要是生產紅茶;1940年成立的佛海試驗茶廠(勐海茶廠前身)也主要是生產紅茶,附帶收購和加工緊茶、圓茶等;1941年在下關建立康藏茶廠,目的是生產邊銷茶。

二、假貨盛行、禍害他人

由於普洱茶名聲鵲起,假冒者也四處蜂起。

1755年(清高宗乾隆二十年)前後,張泓《滇南新語》載:“滇茶有數種,盛行者曰木邦,曰普洱。木邦葉粗味澀,亦作團冒普茗名,以愚外販,因其地相近也,而味自劣”。


《茶友聊茶》第30期:清代普洱茶衰落的原因

(方國瑜主編的《雲南史料叢刊》第5卷677頁《肇域志·雲南志》(明·顧炎武撰)

《茶友聊茶》第30期:清代普洱茶衰落的原因

從上圖中看木邦、孟艮[gèn](今緬甸撣邦的景棟)現在已不是中國領土了,清代乾隆時劃歸了緬甸。

木邦在今緬甸東北部,介於龍川江、潞江之間,與今中國的德宏遮放、芒市,臨滄鎮康、孟定、耿馬,普洱孟連等相連,範圍很廣。

清代張泓認可的普洱茶是產於西雙版納古六大茶山的茶葉,其它的認為是冒牌貨。認為木邦(今緬甸)產的茶葉,但味道遠不如西雙版納古六山的茶葉好。用今天的說法,就是用德宏、臨滄、思茅茶來冒充版納古六大茶山茶“以愚外販”。

今天普洱茶市場上的邊境茶,量有多大難以統計,但最大廠有專業收購人員。到境外經營茶葉的大軍接踵比肩,生產的不僅僅是普洱茶了。

《茶友聊茶》第30期:清代普洱茶衰落的原因

但並不是說邊境茶或外域茶不好,要看具體位置、樹種,如勐臘易武與老撾交接的普洱茶,雲南十大名山普洱茶中的曼松、彎弓、颳風寨、麻黑四個就與邊界很近。山連山樹連樹茶連茶,古六大茶山以前就是一個整體,茶質會不好?

但我也買過、喝過原“木邦”現叫果敢的古樹茶,葉子很肥大很美麗,但入口就甜,滋味不敢恭維,應與土壤中鉀含量高,氣溫高有關。聽講有的茶廠還特地用來撒面,增強美感。

《茶友聊茶》第30期:清代普洱茶衰落的原因

上述講的是古書中清代普洱茶鼎盛期的“造假”手段,假的當然“味自劣”,讓人卻步或摒棄。今天的造假可就豐富多彩了!

三、茶山亂象、奸商蜂擁

雲南茶區多分佈在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地處邊疆,交通閉塞,經濟不發達,民風驃悍。

茶商亂。一段“桃色醜聞”引發血案,導致整個茶寨被燒。雍正六年(1728),幾個江西籍的茶商到雲南六大茶山之莽枝茶山的牛滾塘去購買茶葉,借宿在一個叫麻布朋的當地人家中。其中一人勾引麻布朋的妻子與之通姦,事情敗露之後,麻布朋殺死了妻子和這個商人。而這幾個商人不但不思悔過,反而惡人先告狀,聯名向省府誣告麻布朋“劫商害民”。當時管理莽枝山的大土司刀正彥沒有處置麻布朋,也沒有理會清政府,卻給自己惹了禍。看史料:

《茶友聊茶》第30期:清代普洱茶衰落的原因

(方國瑜主編的《雲南史料叢刊》第11卷99頁《滇雲歷年傳·雲南事略·卷十二》(清·倪蛻緝)

當時的雲貴總督鄂爾泰下令清軍進山平叛,許多的茶寨都被燒燬,儘管一年後動亂以刀正彥與麻布朋均被斬首而結束,茶山卻也就此衰敗。直到乾隆初年(1736),這些動盪才真正被平息下去,山裡卻已經是“戶口寥寥”,到了乾隆年間,本地的少數民族逃的逃,散的散,人數只剩下原來的十分之一,茶園全都荒廢。

現在有的人責怪部分茶區民族民風不古,怎麼不追問他們是誰影響幫教的?立個牌、照個相、標個注→自己的某某茶園、茶樹,明目張膽做假賣假!拉上教會有的民族兄弟坑害熱愛普洱茶的消費者,茶山亂象方興未艾!

《茶友聊茶》第30期:清代普洱茶衰落的原因

(2002年紫大益7542)


官也亂。看史料:

《茶友聊茶》第30期:清代普洱茶衰落的原因

(方國瑜《雲南史料叢刊》第8卷449-450頁《附錄:籌酌普思元新善後事宜疏》清·尹繼善 撰)

正如清人倪蛻於《滇雲歷年志》(卷二)(公元1737年)記載:“小民生生之計,只有此茶,不以為資,又以為累。何況文官責之以貢茶,武官挾之以生息,則截其根,赭其山,是亦事之出於莫可如何者也。”

四、稅負過重、茶山荒廢

從唐代到民國茶葉不僅僅是食品,更是管制品,都是採取壟斷性的管理辦法,要求以茶治邊,以茶養兵,以茶豐庫。

茶稅(課稅)的歷史:榷茶制茶馬法茶引制。

唐代(雲南當時叫南詔國)始於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茶葉實行官辦官賣的專賣制稱為榷(què,專賣)茶制。宋代(雲南當時叫大理國)→北宋時先實行榷茶制,後改為行通商法和茶引法(但四川實行榷茶法和以茶易馬的茶馬法)。元代→沿用茶引法,廢茶馬法。明代→以實行茶引為主。清代→茶引法。

古代茶法極嚴,如明代茶法規定,私販茶葉出境者以通番論罪,關隘失查者並凌遲處死。西、北少數民族對茶依賴性很強,猶如離不開鹽一樣。因為西、北少數民族多以肉類和奶酪等為主食,茶葉是幫助“消化”的必需品,“番以茶為命,北狄若得,藉以制番,番必從狄,貽患匪細”。所以“茶”成了中原的戰略物資,作為“馭邊”的“羈縻”政策。

雲南記載茶稅是從康熙四年(1665)在北勝(今麗江永勝縣)設茶馬市,實行的是“茶引法”,商人買茶易馬,貨銀每兩抽三分;咸豐三年(1853)開始實行厘金制,在水陸交通要道設卡徵收出口茶值7.5%的通過稅(每擔估價銀50兩,抽取稅銀三兩七錢五分);光緒二十年(1894)加收二成茶捐,1901年又增為三成茶捐。到了民國茶稅更是名目繁多,有照票、胥役費、掛號、扦手錢、灰印錢、草鞋錢等。

《茶友聊茶》第30期:清代普洱茶衰落的原因

(2004年大益7542)

稅要交、費要出。看史料:

《茶友聊茶》第30期:清代普洱茶衰落的原因

(方國瑜主編的《雲南史料叢刊》第8卷《清會典有關雲南事蹟摘錄·附錄:欽定大清會典事例》218頁)

個人認為,正因為上述一外力推動、根基不牢,二假貨盛行、禍害他人,三茶山亂象、奸商蜂擁,四稅負過重、茶山荒廢,這四個原因,到了清代後期,

雲南茶區茶葉無出路、農民放棄種茶,茶園荒蕪,當時茶區流傳一首歌謠:“滿山茶樹頭光光,茶農茶工淚汪汪,兩手空空無出路,賣兒賣女去逃荒”。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開始,難以出口和國內動盪,普洱茶也就從“京師尤重之”到世間少人知曉。

(有3張圖片取自網絡,敬表謝意!)

(文章就是寫給大家看的,轉載請保留作者,註明出處,不準刪減,包括插圖,尊重作者的辛苦勞動及構思。盜與道別等同,佔為己有能心安理得?)

2018.09.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