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一個妙法讓趙王朱高燧交了護衛,保全了他,也平息大臣議論

據說女媧在創造人類的那個時候,她為了能夠讓人類可以聽到來自各種不同方向的聲音,專門在他們的腦袋上每一邊都捏上了一隻耳朵。我們的老祖先也是很早就提出了“兼聽則明”的主張,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在一件事情上我們需要聽取不同人的意見。人需要要“兼聽”,兩隻耳朵才沒有白長。人需要“兼聽”,才能夠作出正確判斷。

明宣宗一個妙法讓趙王朱高燧交了護衛,保全了他,也平息大臣議論

女媧

漢王朱高煦叛亂,明宣宗在平定了他的反叛之後,在率領大軍回京的半路上,就聽到有人說趙王朱高燧參與到了漢王的反叛當中,群臣議論紛紛,他也是半信半疑,沒有辦法作出判斷,拿不準這件事情到底是真是假。這也不是沒有根據的,因為趙王與漢王兩個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朱高煦在起事之後,趙王朱高燧不可能一點消息都沒有聽到,間接地被動捲入進去倒是完全有這種可能的。但是趙王是宣宗皇帝的親叔叔,叔侄之間的感情也比較好,先王還在世的時候,也是非常喜愛趙王的,如果真的要下手把趙王除掉,對於宣宗來說,還是真有一點點於心不忍。

明宣宗一個妙法讓趙王朱高燧交了護衛,保全了他,也平息大臣議論

漢王朱高煦

1426年的秋天,宣宗在率領軍隊回京的路上,來到了獻縣(今河北獻縣)單橋時,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陳山到這裡來迎接聖駕。他與宣宗剛一見面,就提議:“應該迅速調兵到彰德(今河南安陽市),捉拿趙王朱高燧歸案”。宣宗猶猶豫豫拿不準主意,便召見了隨軍的幾位大臣來商量。楊榮馬上贊同了陳山提出的意見,稱:“這是一個關係到朝廷的大計,決可以姑息養奸!”還說:“皇上應該下一道詔書,譴責他與朱高煦一同謀反,然後率領大軍突然抵達彰德,就能夠將他擒獲歸案。”另外有幾位大臣自己沒有主見,不敢不同意,也跟著附和。宣宗看到大家意見都一樣,便同意了了楊榮的意見。

明宣宗一個妙法讓趙王朱高燧交了護衛,保全了他,也平息大臣議論

楊榮

楊榮隨即傳達了聖旨,令楊士奇起草詔書,楊士奇卻說:“要指控趙王朱高燧參與了漢王的叛亂,這件事我們需要有真實可靠的憑據,天地鬼神,怎麼能夠欺騙的”而且草擬詔書,要用什麼樣的理由呢?”楊榮馬上大聲地說道:“這件事是朝廷的大事,豈能夠加以阻攔?至於證據,我們可以讓錦衣衛迫使被拘禁的漢王府的人供認,說與趙王共同進行策劃反叛,還害怕沒有說辭?”楊士奇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堅決不同意,說:“如果靠錦衣衛殘酷逼供,怎麼能夠讓人信服?明成祖皇帝只有三個兒子,皇上的親叔也只有兩個人,漢王叛亂肯定是不能夠饒恕的,但是趙王如果沒有牽連進來,按道理是應該受到厚待的,只有這樣子,才可以安慰皇祖在天之靈。”

明宣宗一個妙法讓趙王朱高燧交了護衛,保全了他,也平息大臣議論

楊士奇

兩人一直在爭執著,誰也說服不了誰,加上宣宗也不想把這件事草草率率地進行處理,因此,並沒有率兵去攻打彰德,而是下令軍隊返京了。回到京城之後,參趙王有謀反的奏摺猶如雪片一般飛來,大臣們很多都是奏請把趙王的護衛軍全部削去,然後把他召到北京拘禁起來。宣宗並沒有聽從大臣的意見,他想:就是多數人的意見也不能自己沒有主見,沒有原則,隨著別人說話,做事。如果這件事情不能夠慎重處理,不僅有可能殺錯自己親人,還有可能使一些跟隨先皇的老臣寒了心。古代先哲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還是多聽聽相反的看法吧!於是,他派人去把楊士奇找來。

明宣宗一個妙法讓趙王朱高燧交了護衛,保全了他,也平息大臣議論

明宣宗

宣宗對楊士奇說:“彈劾趙王的進言者越來越多,該怎麼處理呢?”“陛下”楊士奇回答說:“現在宗室之中,只有趙王和皇上最親,應該設法保護他。因為有不少的皇室宗親,打算利用這個機會,把趙王打倒,其他的大臣們也是各有各的目的,並不能夠完全的相信,還希望皇上能夠三思之後再做決定,不要被大臣們的言論所迷惑!”宣宗聽完之後連連點頭,說:“朕也想設法保全他,朕的叔父只剩下他一個人了!但是現在還沒有想到要用什麼辦法來保全他。”

後來,宣宗與楊士奇終於想到了一個能夠比較妥善處理的辦法。就是把大臣們彈劾趙王的奏疏都封在了一起,然後派了駙馬都尉廣平侯袁容和左都御史劉觀帶給趙王閱覽,由趙王自己來決定應該怎麼處理這件事情。這樣一來,把趙王的戒心消除了,還能夠對趙王是否有謀反之心進行試探。為了保險起見,宣宗也令楊士奇起草了一封敕書,蓋好御印,交與袁容等人帶給趙王。果然,袁容幾個人來到趙王府後,趙王就非常的高興,當他看到宣宗送來的大臣們的彈劾奏疏,以及赦免他的敕書之後,更是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大聲喊道:“我沒事了!可以不死了!”急忙上表謝恩,並主動把自己的護衛軍隊交了出去,由袁容他們領進京城。

明宣宗一個妙法讓趙王朱高燧交了護衛,保全了他,也平息大臣議論

趙王朱高燧

趙王這麼一處理,也就自然平息了彈劾的大臣們的各種議論。當我們面對複雜的情況需要作出判斷的時候,不能夠只注重現象,也不能妄加給表面現象下出結論;更不能沒有主見,只會隨聲附和。明宣宗始終不肯輕信趙王參與了反叛一事,這其中既有親情關係的一面,也有不偏聽不偏信的謹慎態度。尤其尊重一小部分人的意見,不受所謂大多數人的看法所左右。當他確信了趙王並沒有參與進叛亂的事實之後,巧用智慧妥善處理好這事情,把大臣們的彈劾奏書拿給趙王閱覽,這樣不僅解除了趙王的疑慮。並取得相互的信任,也平息了一場沒有休止的風波。明宣宗對趙王參與叛亂的傳言,始終是不肯輕信,多少出自於一種親情,還是由於他不偏聽偏信呢?對於這件事情您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