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險些毀了俄國革命,列寧;讓他領導,還不如讓沙皇統治

1917年11月7日,偉大的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在極為艱難的背景下得以建立。雖然在最初一段時間裡,蘇俄遭受舊俄國反對分子和列強敵對勢力的圍追堵截,但諸多懷著共同理想的志士走到一起,蘇維埃政權之中也算得上是人才濟濟。不過,革命者們對待許多問題看法是有分歧的,雖然在初期並不明顯,但隨後,這個問題開始惡化。

此人險些毀了俄國革命,列寧;讓他領導,還不如讓沙皇統治

1921年,蘇俄發生了一件大事:政府突然宣佈孟什維克系非法分子,多數孟什維克主義者遭到逮捕,大多高層倉皇出逃移居國外,這其中就包括孟什維克們的領袖馬爾托夫。

雖然最終孟什維克主義慘敗,但我們從本質上來講,孟什維克之所以能夠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與布爾什維克主義並存,歸根結底,這不過是一夥兒人之中的兩種觀點而已。但放大到一個政權的層面,孟什維克本身確實有一定的進步性,但正如列寧所說,他們“混淆了階級和政黨的概念”,在許多問題上分不清。而我們這篇文章要講的馬爾托夫就是一個典型,他身上也充滿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初期的矛盾與糾結。

此人險些毀了俄國革命,列寧;讓他領導,還不如讓沙皇統治

馬爾托夫原名採捷爾包姆·尤里·奧西波維奇,早在1895年,他就參加了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在這段時期,雖然各種革命組織和階級運動在俄國遍地生花,但他們並沒能形成一個有機的團體。即便是在1898年3月,一群布爾什維克者在明斯克舉辦了一次代表大會,但這次大會沒能提出綱領和章程,更沒有形成凝聚力。直到1903年7月17日,革命者們在國外舉辦了第二次大會,在這個會議上,他們才認真地考慮如何建立一個符合俄國革命情況的黨,來承擔領導俄國革命的歷史重擔。

在這次會議上,領導者們就某些問題爆發了激烈的爭論,如在入黨條件上,列寧認為應當提高准入門檻,“只有承認黨綱、在物質上支持黨並親自參加黨的一個組織的人,才可以作為黨員。”擔任《星火報》編輯的馬爾托夫卻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見,他提出:“凡承認黨綱、並在黨的機關監督和領導下為實現黨的任務而積極工作的人,可以作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黨員。”也就是說,馬爾托夫認為是否真的加入了具體的黨組織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思想和精神上與組織保持統一,在行動上積極就夠了。

此人險些毀了俄國革命,列寧;讓他領導,還不如讓沙皇統治

兩人的觀點代表兩夥人,鑑於當時的革命形勢仍然嚴峻,列寧主張組織必須集中統一,結構嚴密,這樣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而馬爾托夫則主張盡一切可能吸收革命力量,任何有意投身於革命事業的人士都可以加入,用思想和主義把人團結起來,而不是靠組織和條令的約束。這兩大觀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時間誰也說服不了誰,但這次爭論儼然極大地提高了馬爾托夫在革命群體中的地位,他也成為了孟什維克最重要的領袖人物之一。

站在我們如今的角度來看,列寧的主張顯然更加符合俄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學者們提出,如果在當時,不能以嚴格的條件審視一個人是否能夠成為革命者,那麼任何一個罷工者,甚至是單純湊熱鬧鬧事的人都可以被稱為“革命者”,這樣一來,黨組織將會成為一個混亂而冗雜的團體,充滿不穩定性。另外,馬爾科夫的主張受到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影響很深,該黨黨章中就明確提出:“凡承認黨綱的原則並盡力幫助黨的人都可以成為本黨黨員。”按照史家說法,馬爾科夫犯了一個原則性的錯誤,即“第二國際修正主義”。

此人險些毀了俄國革命,列寧;讓他領導,還不如讓沙皇統治

即便如此,在會議投票時,馬爾托夫的主張依舊以28票贊成、22票反對和1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但這僅僅是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爭論的一個開端。隨後,列寧在許多場合都公開抨擊孟什維克的主張,提出革命組織必須要“保持純潔”,他宣稱如果按照馬爾托夫的主張來建設政黨,結果必然會給黨帶來極大的危害,甚至比沙皇時期的統治都好不到哪兒去。顯然,列寧本身打算把政黨當做領導者,只有經過歷練和選拔的優秀革命者才可以加入,但孟什維克在1903年會議上的勝利讓列寧十分擔憂,他說,並不是每個參加罷工的工人都可以自願和隨意地入黨的,馬爾托夫犯了根本上的錯誤,他混淆了階級和政黨的概念。

除了在組織的構建問題上,兩夥人的對峙延伸到了各個方面。例如,在革命事業最艱難時,組織一度因為資金短缺問題陷入絕境。在這種情況下,斯大林就曾親自帶著一夥人搶劫了俄國的運鈔車,用劫獲的錢幫助組織度過了難關。在這個過程中,斯大林表現出來的品質十分偉大:即便是妻子身患重病急需用錢治療,他也沒有以權謀私,沒有從中撈一分錢。然而,孟什維克者們卻故意放大斯大林搶劫這件事,聲稱劫運鈔車是違法行為,有悖於組織的規定和初衷。最終,斯大林被開除出組織,失去了工資,他的妻子不久也因病逝世。

此人險些毀了俄國革命,列寧;讓他領導,還不如讓沙皇統治

雖然孟什維克被稱為“少數派”,但二月革命後,孟什維克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然而,孟什維克者們看待問題,自身的侷限性非常大,他們反對資本主義,卻又認為俄國不存在社會主義土壤,因此在許多問題的立場上含糊不清。重要的是,無論對於“資產階級動亂”還是對待外敵,孟什維克者均主張堅持作戰,武力鎮壓,這讓早已厭倦了戰爭的俄國百姓大為不滿。同時期,布爾什維克則提出“應無條件立即停戰”,得到了民眾的青睞,支持率大幅上升。此消彼長之下,布爾什維克在俄國國內的影響力迅速超過孟什維克,尤其是得到了軍人們的支持,布爾什維克漸漸掌握了大權。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隨後四大競選團(社會革命黨、布爾什維克、立憲民主黨、孟什維克)的角逐中,孟什維克僅得到了2.3%的選票,他們卻坦然地接受了這個結果;布爾什維克卻因自己的得票少於社會革命黨,在軍隊的支持下推翻了自己親手組織的選舉,於1918年1月武力驅散了立憲議會。隨後,孟什維克組織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遭到士兵開槍驅逐,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一月五日血案”。偉大的俄國作家高爾基說:“來福槍驅散了近百年來俄國最優秀份子為之奮鬥的夢想。”

此人險些毀了俄國革命,列寧;讓他領導,還不如讓沙皇統治

此後,兩夥人的關係急轉直下,孟什維克十分不滿列寧將反對他與布爾什維克的人都打入“革命反對派”,因此,他們之中相當一部分人乾脆直接加入敵對勢力,公開宣稱反對蘇俄,甚至加入了白軍同蘇維埃軍隊作戰;也有人退出政治舞臺,逃往國外。剩下的孟什維克中,大多人選擇承認錯誤,成為布爾什維克者。馬爾托夫於1920年出逃,在海外成立了“第二半國際”,但影響平平;孟什維克從此漸漸走下了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