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波戰爭:“血刃”華沙兵臨城下,協約國力促波俄雙方和談

蘇波戰爭:“血刃”華沙兵臨城下,協約國力促波俄雙方和談

以圖哈切夫斯基和斯米爾加為首的西方面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了一道“血刃”華沙的第1847號命令,他們主張以徹底攻克華沙作為解決包括邊界問題在內的蘇波關係的惟一決策,反對蘇維埃中央政府和波蘭政府正在進行的和約談判,認為波蘭談判代表團完全是由間諜和反間諜人員組成的,提出和約只能在“白色波蘭的廢墟上 ”簽訂。

蘇波戰爭:“血刃”華沙兵臨城下,協約國力促波俄雙方和談

把“白色波蘭”變為廢墟,這實際上並不是圖哈切夫斯基和斯米爾加自己的主張,當時兵發華沙的總決策就是如此。

“為了結束戰爭,必須給那個竟還敢於玩弄戰火的最後一個鄰國永遠不能忘記的教訓。我們應該好好地教訓他們一頓,讓他們告誡自己的子孫後代永遠不再玩火”,列寧的這番話清晰不過地表達了這樣的意思。

蘇波戰爭:“血刃”華沙兵臨城下,協約國力促波俄雙方和談

列寧似乎沒有用過“白色波蘭的廢墟”,但“好好的教訓”和“永遠不再玩火 ”的話語同樣也是充滿了震懾和最後打擊的意味的。

此後,俄共(布)政治局意識到其中的謬誤,很快撤銷了圖哈切夫斯基和斯米爾加的命令,聲稱這是“一項極不妥當的命令,破壞了黨和政府的政策”,並就此命令對西方面軍革命軍事委員會提出“警告”。

此後,在8月23—26日,由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斯克良斯基向西方面軍發出命令,嚴令他們撤銷這一命令。

25日,斯克良斯基在致蘇維埃政府談判代表團團長達尼舍夫斯基的密碼電報中這樣寫道:“如果需要把我們關於撤銷西方面軍命令的命令向波蘭代表團出示,請事先請示莫斯科,萬不得已時不經請示也可出示該命令。最好使得撤銷命令一事不在軍隊裡擴散。請把你們的想法告訴我。您和莫斯科關於這一問題的來往函電要寫得字斟句酌,一旦波蘭人要求,就可以把函電的正式部分公之於眾。”

“白色華沙廢墟”在8月20日前是毫無疑義的決策。

紅軍已兵臨華沙城下,波蘭的失敗近在眼前。

蘇俄紅軍就在城外,正準備對華沙發動最後的攻勢。

這場戰爭已持續多年,戰士們對最終的勝利充滿信心。

因為領導他們的是已經橫掃了半個波蘭、被歐洲軍界和傳媒稱為“紅色拿破崙”的西方面軍總指揮——27歲的圖哈切夫斯基將軍。

在7月份,圖哈切夫斯基指揮紅軍己經給予波蘭軍數次殲滅性的打擊,幾乎所有人——不論是朋友還是敵人——都相信波蘭軍的覆滅只是時間問題。

蘇波戰爭:“血刃”華沙兵臨城下,協約國力促波俄雙方和談

斯大林、列寧、托洛茨基

在這個陽光燦爛的夏天,列寧、托洛茨基、斯大林,蘇維埃俄國,紅色莫斯科都在等待對波蘭作戰的最後的偉大勝利。

華沙在等待。

波蘭在等待。

整個歐洲都在等待。

即將開始的華沙之戰,相對而言是一場規模並不算很大的戰役。但這場戰爭卻改變了歐洲的顏色,在以後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裡重新劃分歐洲的政治版圖,並在相當意義上影響了歷史的進程。

協約國耐不住性子,又跳了出來。

蘇波戰爭:“血刃”華沙兵臨城下,協約國力促波俄雙方和談

加米涅夫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則致信紅軍總司令加米涅夫,威脅說,“如果蘇維埃軍隊繼續深入波蘭,它與協約國之間的破裂將不可避免”。同時,力促波俄雙方開始和平談判。

蘇維埃代表在大勝之餘並沒有提出過分的條件。他們表示,尊重並承認波蘭的獨立,並不要求波蘭政府進行戰爭賠償,邊界問題可以寇松照會為原則進行商討。

但蘇俄政府並未一味的無原則的退讓。他們在條約中先後提出:“波蘭政府將復原其軍隊至5萬人。為了維持秩序將組織工人民兵隊。”“禁止在波蘭製造武器和戰爭物資。”“波蘭承擔責任,為在戰爭中戰死、受傷或致殘的公民家庭分土地。”

這樣,在最大限度地削弱波蘭戰爭機器的同時,還為波蘭實行土地國有化、進行蘇維埃革命創造了條件。

條約苛刻了一點,但英法兩國都認為波蘭已無路可走。

蘇波戰爭:“血刃”華沙兵臨城下,協約國力促波俄雙方和談

勞合·喬治

勞合·喬治公開建議波蘭接受蘇俄的和平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