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欣賞」別致的早餐

「佳作欣賞」別緻的早餐

兒時,我們家的早餐從來都是很隨意的。用米湯熬成粘稠的稀飯,是最常吃的,如果能夠在米湯裡面摻和一些紅薯、豆角、南瓜、綠豆之類,那已經是比較奢侈的早餐。

「佳作欣賞」別緻的早餐

然而,在正月十五日的這一天,我們家的早餐卻是很隆重也很別緻。這一頓早餐,在母親的心中,與其說是一頓早餐,不如說是一場儀式,母親用這樣一種簡樸的儀式,寄寓著新年裡許多的願望。

這天早上,母親起得特別早。燒水,撈米,煮粥,循序地做著。粥,不會像往常那般煮得粘稠,而僅僅是米湯,當作飯後飲品。然後蒸飯,米飯上面放一個蒸碗,蒸碗裡是母親在過年的時候特意留下的雞頭、雞翅、雞爪。元宵節,我們叫做“出節”,在出節那一天吃雞翅、雞爪,是老家先祖留下的習俗。

早餐的時候,母親把這一碗雞肉放在餐桌的正中央,周圍分別有水煮蘿蔔、白椒炒幹豆角和素炒白菜。餐桌上擺放好四個菜,母親說,這是“事事如意,四季平安”。

我們都心不在焉地吃著,眼睛盯著那一碗雞肉。

“老大吃雞爪,多多賺錢;老二、老三,吃雞翅,將來遠走高飛。”母親邊說邊把雞爪、雞翅分發到我們碗裡,再把碎雞肉和雞肉湯平分給了老四、老五、老六,老七還在牙牙學語,拿著碗也蹣跚地在餐桌周圍轉。

“我們家老七將來長大了也吃雞翅,現在嘛,只吃雞湯。”母親麻利地用雞湯把老七的米飯拌勻,老七滿意地踉踉蹌蹌離開餐桌。

這是我們家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後期正月十五的早餐。

「佳作欣賞」別緻的早餐

那時候,姐姐已經初中畢業在家務農,我和老三弟弟正在讀初中。高考改革的春風已經吹遍了城市和山村。高小文化程度的父母,已經從高考改革的春風裡看到了希望。所以不管家裡怎樣貧寒,父母曾經當著家裡所有的子女說:“我們家不分男女,只要你們能考上學校,就是砸鍋賣鐵,也一定供你們完成學業”。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制度。1978年,我初中畢業有幸考上耒陽二中,這是恢復高考制度以後,城裡重點中學首次從農村招收高中生。村裡人說:鄭家馬上就要出大學生了。果不其然,1980年我如願考上大學,是耒陽二中當年文科班唯一的大學生,也是我家鄉馬水片區恢復高考後第一個女大學生。這讓我們家揚眉吐氣,也讓我的弟弟妹妹們看到了未來的前途。

「佳作欣賞」別緻的早餐

不久聯產承包分田到戶,農村人第一次感受到多勞多得的喜悅。父親在外工作,我的母親帶著家裡的讀書娃耕種將近十畝的水稻田,辛勞卻也快樂。

這時候正月十五的早餐,還是有那一碗雞肉,照樣有雞頭、雞爪、雞翅,只不過餐桌上的菜餚也豐富了一些:大碗扣肉,酸辣椒炒燻魚,油豆腐炒白菜梆子等等。菜碗由原來的四個變成六個,寄寓母親心中的家事六六大順。

開餐了,我們都陸續聚集到餐桌邊,很恭敬地等候母親發話、分菜。

“老二、老三、老四、老五,吃雞爪,努力賺錢;老六、老七,吃雞翅,將來遠走高飛。”母親還是一如既往般的祝福。

這個時候,老大——我的姐姐已經出嫁,我已經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老三即將大學畢業,老四妹妹在家幫助母親耕種責任田,老五妹妹進入衛生學校讀中醫專業,老六妹妹、老七弟弟,一個在讀高中,一個讀初中。

母親照樣把自己的希望寄寓在她分給我們的雞爪和雞翅之中,把深深的母愛揉進在別緻的早餐裡。

而我們也如母親之願,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母親的七個兒女,在一次次吃著她煮的雞翅、雞爪中,在她的祝福和期盼中,一個個遠走高飛。飛出那個叫竹山灣的老家,飛出那個曾經令我們渴望逃離卻又始終留戀的簡陋之巢。成家、立業,成為我們忙碌的藉口。我們一年裡難得回趟老家,只在過年的時候,我們兄弟姐妹,攜夫帶幼或者攜妻帶子,回到老家。

「佳作欣賞」別緻的早餐

又是正月十五的早上。

這時,老大、老四已經早已回到她們的婆家,老三、老五兩家和我家先生已經進城上班,老六家在城裡的店鋪也已經開張,需要去打理。這天的早餐,只有我和我的女兒,還有正在外地讀研的老七倆口子陪伴我的父母共餐。

母親照樣早早起床,新鮮的米飯,豐盛的菜餚,由當年的六大碗菜,變成了八大碗。“八”諧音“發”,除了平安順利,發達興旺應該是母親最深切的願望。餐桌自然少不了母親準備的那碗雞肉,裡面照樣有雞爪和雞翅。餐桌上再也沒有了當年的熱鬧。母親把雞爪夾到我和弟弟、弟媳婦的碗裡,把雞翅給了我的女兒。 女兒興奮地說:“外婆,你怎麼知道我最喜歡吃雞翅?”

女兒還不能明白她外婆的心思,她需要時間,正如我們,經年以後,才讀懂母親的雞翅、雞爪裡的意蘊。

“鳥兒都飛了,巢又空了。”母親一邊勸菜一邊感嘆。我的心隱隱作痛。我們的母親用她的特殊方式,一次次地把我們推向巢外,讓我們遠離,我們只知道為了母親而不停地飛翔,帶給母親的是離別的愁緒。母親的家,在她的子女們一次次的飛翔中,而逐漸成為“空巢”。

父親斟著小酒,對著我的母親說:“老婆子,我敬你一杯,幾十年來,你辛苦了!”父親微醉而意酣。

這個時候的父親,已經退休在家,開始變得瑣碎而俗氣。整日地,走家串戶,向鄉鄰炫耀自己家裡有多少個戴眼鏡的,有多少個大學生。我們深知,在集體化時代,父母因為子女多而糧食不足,經常要借米下鍋而一直受到歧視,而今,子女都通過高考跳出“農門”,父親那份得意不言而喻。

2005年,我父母的家,已從家鄉的竹山灣遷徙到城裡。當年一家人,七個子女,如今是八個家庭,一個需要三張餐桌才能擁擠坐下的大家族。

正月十五日,除了遠在廣州工作的老七弟弟一家以外,我們其他六家都在父母的新家共進早餐。餐桌上,十碗精緻的菜餚,是母親和她的女兒們一起傾情奉獻的,也是母親最深切的祝願,願家家十全十美。而那些雞爪和雞翅,已經被母親的孫輩們分享。

「佳作欣賞」別緻的早餐

2008年,父親離開人世。記得父親離世前的一個下午,他還得意地告訴病友,他的孩子們都陸續買了小汽車。

說著說著,父親掏出手機,告訴兒子晚上不必來侍候,他自己可以睡個安穩覺。躺在病床上的父親,說起自家孩子們,滿是幸福和滿足。父親用這種近似炫耀的方式,告別人世,也算是對自己經歷過的風浪和苦難,做個最後的了斷,更是對自己的人生畫上圓滿的句號。

父親去世後,我們尊重母親的意願,讓母親單獨居住在老大、老三的樓下一套房子裡。獨居的母親,並不孤單,節假日,她的子女們不是帶她出遊,就是帶她曬太陽,河邊、鄉村,時常有母親的身影。

這時,老家那棟房子,由於日久不居住,已經是破敗不堪。每一次回到老家,那棟由母親請人制磚並且由母親親自燒窯而建起來的紅磚屋,在慢慢荒廢、破敗,母親眼裡充滿著憂傷。我們深知,那棟老房子,不僅僅是以房子的形式存在於老家,更是父母留給後代的一份精神遺產,它見證我們家人是如何走出艱難困苦的境地,它見證我們家人和睦相處、互幫互助的精神風貌。

「佳作欣賞」別緻的早餐

2016年,作為長子的老三弟弟,深知母親的心思,深知那棟老房子對於整個家族的意義。往返老家多次,終於作出決定:在不動老屋根基的條件下,把老屋的外觀改成徽式建築,屋內改成適合現代居住的套間樣式,這樣既保留了父母的心血之作,又方便父母的七個子女在節假日一起度假,甚至以後可以抱團養老來此居住。

2018年的元宵節,我們兄弟姐妹帶著母親如約而至到老家。正月十五日早上,母親早早起床,端上換茶,弟弟媳婦燒好開水溫好湖子酒,我們舉杯同祝福。然後女人們開始忙活元宵早餐,不一會兒工夫,十二大碗家鄉風味的菜餚,代表著我們十二分的滿意和十二分的快樂。

八十多歲的老母親,這裡走走,那裡看看,笑呵呵地看著她的滿堂兒孫,嘴裡不時念叨:“我做夢都沒有想到會有今天這樣的幸福生活啊!”

“您老多保重,長命百歲,好日子還多著呢。”我們齊聲回敬母親 。

「佳作欣賞」別緻的早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