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此橋不一般,橋南橋北不等寬!


襄城此橋不一般,橋南橋北不等寬!


襄城此橋不一般,橋南橋北不等寬!‖老家許昌

文·圖‖應軍

高陽橋位於湛北鄉姜店村北的大廣場最南側,是襄城古道上唯一保存完整且還在使用的橋樑。

傳說此橋是乾隆年間所修。

有一年夏,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視,走至姜店街,天降大雨,洪水從高陽山上奔湧而下,使高陽河變得激浪濤天,河上沒橋,致前進的道路被阻擋。無奈,只有待洪水退去。夜裡,思起白天看到的洪水,乾隆皇帝自語道:“若一夜之間,橋自成,不耽誤行程,該多好呀!”誰知,他的金口玉言應驗,第二天早上,隨從們去河邊一看,一座橋已橫跨於高陽河上,隨從們趕緊把這一奇景報告給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大悅,讓隨從們早早收拾好,吃過早飯,朝南前行。

但這個傳說,沒有什麼資料可考。有可查的碑文是光緒年間,殘石碑在橋東一巷子裡,碑文基本清晰。再看橋板磨損狀況,證明此後至今,沒有再修,和碑文記載相吻合。(被磨的橋面印痕圖見文首)

下圖:橋的側面圖。


襄城此橋不一般,橋南橋北不等寬!


據傳,高陽橋建成時,不是拱橋,是平板橋。由於橋底沒有鋪石,遇大洪水,橋溝被沖刷得越來越深,致使橋墩慢慢失去基礎而坍塌,隨之橋身也塌落溝中。整個橋被毀。

而光緒年間重修時,吸取了橋墩坍塌的教訓,不但採用拱架結構,每個大塊紅石,用卡槽相連,互相牽拉,成為堅實的一體,而且橋下用大的石板鋪墊,然後橋墩建在石板上,使之不再因洪水沖刷,失去基礎導致整橋塌下來。

整座橋堅固的設計,可謂完美無缺。兩頭有柵欄,以防土匪等突發情況。奇怪的是橋並不一樣寬,北有五米,南卻有四米九。橋欄紅石長33釐米,寬45釐米,高約33釐米,上半圓形。橋面兩邊各有3個排水孔。兩頭50米處為石板鋪墊的引橋。

原來橋面東北15米處引橋外4米處,有兩通石碑,一個刻重修碑文;一個刻集資人員名單及其出資情況。兩碑之間可過牛車。在距橋面東北3.5米處,還有一八稜碑,後被毀。文革中破壞的石碑被扔到了橋邊的溝中,因落差較大,都被衝到了東面100米處,橋東、西兩拱圈上青石避邪的頭、尾被砸,幸好,大體上還算完整。

為方便文史愛好者瞭解高陽橋,現將殘碑上“重修高陽橋記”內容抄錄如下,字跡不清楚的部分用括號表示:

襄城縣南高陽山左姜店據南北之衝燕豫荊楚行旅輏軒皆扵是乎取道焉舊有高陽橋一座其南至宋家崗()座歷年已久今就記矣水潦雨雪人以往來為艱今年夏首事諸君子捐貲勸輸鳩工新之相其規模度其為高為學為()密弍堅閱三月以次告成問記扵余余因之有感矣今夫士方平居語及利人濟物之舉輒慷慨自任義形扵色言()聽信一旦事當其前則又委謝因循惜及鍿銖謂吾樓吾家方修理之不暇暇為此者不可勝道而諸君扵是鳩工()後如治家事俾行旅輏軒坦由無苦此其利之深而濟之遠以()雖百冊垂不朽可也彼世之銖集寸累不肯少出其銖以修盛舉斤斤焉為一身計者其也聞之而少愧矣諸君自茲以往九眾善行將次第而舉而人之頌說義者必自此橋始

辛卯科舉人候選知縣李國琪譔文並書丹

特授文林郎知襄城縣加五級紀録十次陳桂嶺捐銀伍拾兩

特授襄城縣儒學正堂加二級秦蔭楠捐銀捌兩

特授事首許州襄城縣右堂加十級紀録十次吳()詔捐銀貳十兩

事首監生生員王()

誥授事首奉政大夫府同知宋光化捐錢柒十仟

大清光緒十八歲次戊戌菊月上完

下圖:碑文截圖。


襄城此橋不一般,橋南橋北不等寬!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簡介】應軍,網名“首山望汝”,許昌市襄城縣人,農民。愛好文史,數十年來挖掘整理史料200多篇,被政協襄城縣文史委員會特聘為文史研究員,2017年當選襄城縣第十二屆政協委員。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