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之兴:胜日寻芳老营盘

中国吉安网 黄从周、肖源邻

古老“营盘”

泰和县老营盘镇位于县东南边境山区,境内均福山,高程1126.7米,山脉延至兴国、泰和两县交界处,为五代、宋、明等历代农民义军的大本营,现仍有校场、营垒遗址,老营盘镇名因此而来。

文旅之兴:胜日寻芳老营盘

碧水如镜

明丽库区

老营盘水库是云亭水上游的大⑵型水库。位于江西省泰和县东南部,西北距泰和县城40千米。1969年3月动工,1983年4月建成蓄水,同年5月发电。水库大坝位于上圯乡高芫桥村附近云亭水峡谷,控制流域面积172平方千米,是一座坝后利用灌溉用水综合发电的小型水库,也是国家级大(二)型年调节水库,库容为1.071亿立方米,库区集雨面积为172平方公里,坝顶高166米,正常水位158米。

老营盘水库电站始建于1978年10月,1983年5月1日竣工发电,装机两台,均采用HL240-WJ-84水轮机和TSW173(143)/43-1250千瓦发电机,单机发电设计5、1立方米/秒;设计水头34米,电站实际年发电量为869千瓦下士,年利用小时为3400小时。

作为泰和县的国营“八大灌区”之一的老营盘水库管理局灌区渠道包括总干、一、二、三干渠及汤陂渠,渠系总长约140公里,灌溉范围广,任务重。

文旅之兴:胜日寻芳老营盘

登游五峰山

五峰胜境

五峰山位于泰和县老营盘水库库尾,老营盘、中龙二乡镇交界之处,山地方圆4.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820米。上苍造化,千古五峰,鼎足西昌,遐迩闻名;峰峦峻美,气势非凡;灵山幽谷,石润藤青,溪流婉曲,佳木葱茏,百鸟争鸣,四时花香,名列庐陵。这,就是五峰胜境。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建五峰胜境寺,联云:“五指插青霄扪动满天星斗,峰头挂皓月照彻万国河山”。

五峰古寺始建于明,盛于清。乙酉年(公元1945年),净能女师弘法来到这里,大赞五峰之山水虚明清静,是弘善之宝地,于是广结善缘,举力修建,也曾兴盛一时,道友香客往来如梭。奈何年经日久,风侵雨蚀,墙倾梁裂。戊子年间,门徒坚缘继任住持。信民倡议,重建古寺。社会贤达,十方檀越,结社筹备,募化善款,已丑(公元2009年)三月兴工,菊月竣工,历时半年,善举妙成。助资之涌、速度之快、质量之稳,前所未闻。

新建成的五峰宝寺,盛唐风格,重檐金瓦,雕梁画栋,雄伟庄严,妙融胜境,珠玉流辉与日月同光。下层为五观堂,香积橱、静雅轩等;上层大殿,佛涌金光,福泽十方,左钟右鼓,朝暮课诵,梵音震乾坤;三层有翰墨阁,藏金阁,寮房,整体布局合理而实用;借五峰岚烟,与功德楼、极乐阁自成画图。古人云:礼佛是为积善,探幽可以怡情。由是香客游人日益频添,雅士骚客云集,翰墨留香,丹心献彩,好一处旅游憩息、礼佛求福之佳地。

文旅之兴:胜日寻芳老营盘

纪念碑前的缅怀

老营盘战斗

1931年9月7日,红军计划在兴国高兴圩围歼国民党蒋鼎文第九师。由于情报有误,红军并不知蒋鼎文已于6日将高兴圩移防给了国民党蔡廷锴第十九路军,经老营盘撤往泰和县。红三军军长黄公略7日凌晨率部赶到老营盘附近时,意外地发现敌蒋鼎文师正在老营盘村的峡谷里集合,准备出发开往泰和。原来,蒋鼎文师6日行军到达老营盘村,天降大雨,山洪冲走了山溪间的小桥,蒋鼎文师无奈留滞在了老营盘村、黄土坳一带宿营。

由于事发突然,来不及请示,敢打敢拼的黄公略率领红三军,在萧克的独立五师配合下,以寡击众,迅速向老营盘附近的敌军发起进攻。蒋鼎文的第九师为国民党主力师,下辖2个旅6个团,加上师部直属部队,共有近万人马。而黄公略的红三军虽然号称一个军,但经过连续大半年的反“围剿”战争后,不过3000多人。由于进攻突然,敌人猝不及防,老营盘的敌第九独立旅3000多人被消灭,其中一个新兵团被集体俘虏。当日午后1时,红三军打扫战场后迅速撤离了老营盘。这一仗,据当时的战斗详报,俘敌1133人,缴枪1186支。红军此战伤443人,阵亡135人,失去联络133人。

这一仗之所以取得胜利,除了敌人毫无准备外,还要得益于老营盘隘口的地形优势。老营盘隘口是一座古代通关边检的关隘。作为关隘,地形一般呈狭长的峡谷状。这样的设计方便于把守边关的士兵对隘口的掌控。也正是这种地形,敢打敢拼的黄公略当时就不经请示,果断地发动了对敌攻击,并且速战速决取得了胜利。

文旅之兴:胜日寻芳老营盘

老营盘水库远眺

陈毅雄文

老营盘地处赣中南要冲,龙蟠虎踞,地形险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 苏区的北大门,也是第三次、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现仍有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阵地战壕遗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在1937年7月《车过兴国老营盘》一 诗中,生动描绘了当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斗历程:

大战当年血海翻,今朝独上老营盘。

荒台废址无人识,一抚伤痕一泫然。

这是一首再临故地,回忆战斗生涯,痛悼牺牲战友的怀旧诗。

中外古今,有多少忆旧之作,而陈毅元帅的诗作却透露出震撼天宇的浩然之气。

"大战当年血海翻",起笔突兀悲壮。诗人亲临战争旧址,思绪起伏,首先就回到了当年硝烟滚滚、血火纷飞的战争岁月;"荒台废址无人识,一抚伤痕一泫然”。面对已被岁月冲洗被风雨侵蚀的废墟,回首往日的悲壮场面,悲痛之情油然而生,诗人不禁流下了英雄的眼泪。颇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受。

读其诗可从中感受到一种浓烈的英雄之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随着作者的思绪和感情的变迁,由炮轰马鸣的血海战场忽然跳跃到凄凉肃杀的荒台废址,而且可看到诗以外更深远的画面和体味诗外之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