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炳鈞|淺論詩的「起承轉合」

雷炳鈞|淺論詩的“起承轉合”

淺論詩的“起承轉合”

——2015年2月1日在某詩詞講習班上的講話

文 | 雷炳鈞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詩友:

今天使我想起了五十多年前,那場使我渾身冒汗的畢業論文答辯。然而那場考試,我面對的只有三位老師,而今天,在我面前的,卻是那麼多的專家級老師和詩友,我真的有點怯場了。我一直把詩壇看作象牙塔,詩人們都在塔裡面輕撥琴絃、吟唱雅樂;也看作是百花園,詩人們在園裡,或坐在柳蔭下瞑思,吸吮著蘭花幽香。時而仰天長嘯“人生幾何?對酒當歌。”,時而對月低吟“葡萄美酒夜光杯”。我就像一頭牛,本該耕地犂田或許拉車。然而這頭牛今天忽然被主人拉進了象牙塔,推進了百花園。於是做了一首詩來描述今天的感受:

自嘲 七律 新韻

愚牛誤入百花園,杏下呆聽鼓瑟弦。

越豔吳娃吟碎雪,玫瑰玉樹戀紅胭。

春江月夜燈舟靜,落雁平沙水岸喧。

豎耳偷歌蹄踏舞,舑舑哞叫被荊鞭。

人是群居的“動物”。所謂群居,是因為人在動物中,個體的力量是很薄弱的,他必須依靠群體的力量,才可以與自然抗爭以求得生存。試想,那位我們兒時的偶像魯賓遜,沒有得到“星期五”的幫助,他能獲救嗎?群居就需要交流,而詩歌正是交流的最好工具。它最容易得到群體的共鳴、群體的響應。所以詩歌從人類學會發出第一聲,可能是“啊”吧,也可能是“嗚”或許是其它,就隨著人類的進化而不斷地完善豐富,也可以用進化這個詞來形容吧。

既然詩歌是為了得到群體的關注,那你就必須先引起群體的共鳴和響應,要得到群體的共鳴和響應,那麼你就要把你的所見所聞,把你的遭遇,你的或喜或悲說出來。讓群體理解你需要什麼幫助和為什麼要幫助你、怎樣幫助你。所以,詩的開始層次,總是把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說出來,這就是詩詞的所謂“起”。

有了起句,為了増強它的感染力,烘托氣氛,第二層次就是極力地渲染,這就是詩的“承”。

但你總不能一味地渲染下去,要不就使人莫明瞭。渲染到氣氛足了,你應該把你的總結說出來了。這就是詩的“結”,也叫“合”。但從“承”到“合”之間要有個過渡,比如在高速公路上開車一路飈飛,到目的地了,你總得轉個彎開進去呀,所以,在“合”之前要有個“轉”。

這就有了詩的架構四要素和層次順序——起、承、轉、合。

起句作為領句引領全篇,要為主題鋪墊、創造符合主題的背景。也就是常說的構思。決不可是單純的寫景或抒情。愚牛的那首自嘲詩“愚牛誤入百花園,杏下呆聽鼓瑟弦。”就是那首詩的“起”,有了這個起,大家才能明白愚牛在結句說的“被荊鞭”。是他“誤入百花園”,偷聽從家的詩歌,或許還踩了人家的蘭花。這起與合,有著內在的關聯。寫起句之前要做通盤的考慮。否則會導致後面出現無法處理的局面:

起句可以用賦、興、比的手法來寫,借景(或境)抒情或單刀直入詠情。起的調子一般比較平穩,調子略低。否則如果寫得氣勢宏大,那麼,下面的就難寫了。而且在比如唱歌,一開口定的調子太高,下面就唱不下去了;在寫詩方面,難作展開渲染,只好硬湊句子,結果詞不達意;或文不對題,或者跑題,或者失題。

所謂失題是常見的毛病。這裡有一位詩友的詩作:

佳人開牖慢,美女啟窗遲。

閉戶斜陽際,關門落日時。

作為五絕,它的格律倒是嚴謹,用詞也是美的。但我讀了好幾遍,就只知道“大約是中午了有美女啟窗”,然後“落日時關門”。那麼關你什麼事?你要表達什麼感情?我把這詩叫做“失題”,也就是失去了主題。

那麼,怎樣做到起承轉合呢?我們先從絕句開始吧。

中國人都知道的古絕《憫農》,“鋤禾日當午”,寫農夫畊作的辛苦,是“起”;“汗滴禾下土”,是對起句的展開,是“承”。第三句“誰知盤中餐”則從畊作“轉”向了吃飯;結句“粒粒皆辛苦”,是詩的主題,是作者要大聲疾呼的總結。也就是“合”。試想:如果在“鋤禾日當午”之後,仍然一味描寫辛苦,勞累啊、口喝啊、曬到脫皮啦.......恐怕這詩留不到現今了。

絕句句式因為字少,往往將四句按句序,排為起承轉合。當然也有些高手,嫌展開未盡意,第三句仍然是承,尾句來個即轉即合。

現在說說律。律詩有四聯八句(排律則更多),通常把“轉”放在頸聯,“合”放在尾聯。但也可以“轉”與“合”都放在最後的尾聯上。給“承”留下了更大的渲染空間。所以律詩,頜聯、頚聯多用對仗句,以便在情景展開時,起到一山疊一山,一浪推一浪,有如錢塘江觀潮的效果。同時第三聯要比第二聯氣勢更宏偉。那情形大家想像一下,大潮時錢塘江潮浪就很形象了。

作為“承”的對仗聯通常的問題有三:

第一:未起到承上接下的作用,與主題無關;

第二:上下句意思重複,例如:“佳人開牖慢”與“美女啟窗遲”之間;“閉戶斜陽際”與“關門落日時”之間,可以劃上個大大的等號。這在楹聯學上叫“合掌”,乃一大忌。我們都知道,楹聯其實就是從律詩的對仗句發展而來的。所以,首先是律詩忌合掌。只不過在詩詞中不叫“合掌”而是叫“犯復”。未能在有限空間裡,儘量容納最大化的內涵。

第三:頸聯的氣勢比頜聯小。這已經在上面說了,有如錢塘江慢慢地退潮去,失了氣勢。

順便提一下一個爭論很大的問題,對仗句“四平頭”。(兩平頭為律詩格律要求,無爭議。)

什麼是“四平頭”?我還未找到權威的定義呢,我的理解是:

兩聯四句詩句的開頭,一般在句首作主語;在節奏點上,詞的結構相同。如都是名詞,或者偏正式短語,或者省略主語的主謂結構短語。

然而“四平頭”是“詩病”嗎?清朝以後的很多詩家說是病;然而清以前,沒這個概念。即使是大師如李、杜、高適們,也常寫出四平頭的對仗句。

例詩:高適《送王李二少府貶潭峽》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沈德潛指出:(該詩對仗句)“連用四地名,究非律詩所宜。”(《唐詩別裁集》)。紀昀也評論說:“平列四地名,究為礙格,”(《瀛奎律髓彙編》)。

又例:陸游《雪中二首之一》

春晝雪如簁,清羸病起時。

跡深驚虎過,煙絕憫僧飢。

地凍萱芽短,林深鳥哢遲。

西窗斜日晚,呵手歛殘棋。

紀昀評曰:“中四句平頭。”

“四平頭”確實顯得少了些變化,清代詩評家注意到這個問題。但沒有任何人為之下權威性的定義。高適、陸游寫詩時,那些清代的評家如紀大煙袋的爺爺的爺爺尚未出世呢。我的態度是:多些變化,儘量避免四平頭,但不為此而傷意。

轉,轉者折也。詩用“承”的層次作充分的渲染,詩意背景充分展現在讀者面前了,它就要用“轉”來承擔向“合”引渡的任務了。否則一味地渲染下去,何時點到主題?這我在上面分析《憫農》的時候說到了。

“轉”一定要選擇不脫離主題而又要服務於主題的內容來轉,不可與上聯脫節,律詩一般在頸聯轉,但這也不是固定的,根據思想內容表述的需要,既可以在頷聯轉、頸聯轉、邊轉邊承,也可以在尾聯轉、即轉即合。對長律,還可一轉,兩轉,三轉,四轉……迂迴曲折,轉轉停停,吊足讀者胃口。人是好奇的動物,你愈藏著掖著,他就愈想探究,甚至於不惜偷窺。那些建築大師尤其是園林大師,深黯此道。寬大的殿堂大院,大門一定要搞個照壁擋著;那公園的橋,本來兩點距離以直線為最短,卻搞成個九曲橋;路以直為近,但要通幽,你卻要走曲徑。現在的明星出場,都是揮著手蹦蹦跳跳,還要大聲問“你愛我嗎?”“掌聲在哪裡?”而我們那位多情的江洲司馬筆下的“商人婦”,卻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臉”。所以這“轉”要非凡的功力,既要使詩意從渲染中曲徑通幽地轉引向“合”,又不可越俎代庖將“合”的功能搶了去。還要注意不可轉彎太急,轉於無形是上乘。

杜老夫子的名詩七律《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此詩“轉”在哪裡?乍看,似其“承”是一氣渲染到尾。其實,是“轉”在頸聯,轉於無形,不留痕跡。手法實在高妙!乘老夫子開的車,你不會暈車。

也有轉的明顯,甚至急轉彎的,但因為前後句連接得緊密,天衣無縫,手法高明,乘他開的車急轉彎同樣不暈車。例如潄玉的詞:“知否?知否?”明顯的是轉,但前面用兩人的對話作了鋪墊,“卻道海棠依舊”一個“卻”字告訴讀者,她認為海棠不應依舊,那麼讀者肯定要追問,海棠應該怎樣呢?讀者心裡有了她的180度轉彎的思想準備。等於開車轉彎前提早打開了轉彎信號燈,所以轉時一定都不突兀。誰能不點贊她的技巧呢?

“合”是整合總結、突出主題。都用於尾聯,或尾聯的下句。手法有概括結論式:如魯迅的《題三義塔》“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抒情式如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理喻式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詰問式如杜牧《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是?牧童遙指杏花村。”

好了,明白了詩的起承轉合要領,詞的起承轉合也照此遵循就是。其區別點是:詞的起承轉合不以句分。如果是雙調,往往是上片為起承,下片為轉合;如果是小令,單調,它沒有上下片,但依然要有這四個層次。

我拿愚牛的小令作分析:

《十六字令》五首 餘姚行遇颱風“菲特”、全城水淹感言。

(之一):

風,百里姚州海逆洶。呼聲迫,人在險樓中。

(之二):

風,住、被、衣、糧可有供?心焦掛,不久是寒冬。

(之三):

風,越地名城盡掠空。應深信,舜、禹善擒龍。

(之四):

風,砍樹移山掠海宮。天傾復,半是怪人瘋?

(之五):

風,蝶羽輕扇效應重。天災事,事事惹心忡。

這是一組詞。每一闋都有獨立的起承轉合層次。

比如第一闋:

“風”,是“起”,它只一個字;“百里姚州海逆洶”,是“承”。“呼聲迫”是“轉”,“人在險樓中”是“合”。

而作為一組詞,它又由每一個單闋順著起承轉合的層次依次展開組合而成。

第一首以描述了“百里姚州海逆洶。呼聲迫,人在險樓中。”的情景。是組詞的“起”。

第二、第三首是對如此嚴重災情的牽掛作為“承”。

“住、被、衣、糧可有供?心焦掛,不久是寒冬。”

“越地名城盡掠空。應深信,舜、禹善擒龍。”

第四首則是“轉”,轉入了對天災是緣何而來的思考。

“砍樹移山掠海宮。天傾復,半是怪人瘋?”它是一個詰問式的邊承邊轉。

第五首是“合”,也就是總結。

“蝶羽輕扇效應重。天災事,事事惹心忡。”聯想到了“蝴蝶效應”,說出了局部地區的災難終歸是全球性的。所謂天災,其中有一半是因為人禍。

這就是組詞的起承轉合。

組詩也同樣地以每一首詩按起承轉合來組織。

大師之作自然大師才有資格來評說。我是無名氏,那就找無名氏的一詩一詞來綜合簡析“起承轉合”吧。

《萬首唐人絕詩》卷末收入“無名氏”的雜詩。

其一:

(起)不洗殘妝並繡床,

(承)卻嫌鸚鵡繡鴛鴦。

(轉)回針刺到雙飛處,

(合)憶著徵人淚數行。

其二:《醉公子詞》 門外猧兒吠

(起)門外猧兒吠,知是蕭朗至。

(承)剗襪下香階,冤家今夜醉。

(轉)扶得入羅幃,不肯脫羅衣。

(合)醉則從他醉,還勝獨睡時。

現代詩也要起承轉合。連洋人的詩也不可免,請詩友們品品裴多菲的:

樹上有櫻桃千萬顆

我卻只有一個老婆

就這一個也已經太多

她早晚要氣死我

打她

我完全能夠

她已經老了

可是她太壞了

我一見到她

就嚇得渾身哆嗦

......

注意它的起承轉合不是以句而是以段落來分,而且是連續幾轉擺成了個九曲橋的陣勢。看來洋人也熟黯了曲徑通幽之妙。

謝謝老師們給了我三十分鐘的彙報學習心得的時間。謝謝!

往期回顧:

雷炳鈞 | 為怎樣的詩“點贊”(深度好文)

邕江頌(霞客有知,當作新賦;邕江子民,寧不頌乎?)

葉嘉瑩 | 什麼樣的詩才算好詩?

岑路 | 崑崙碧血自千秋——楊振寧博士憑弔崑崙關隨訪記

丹心化作枝頭綠,點綴神州萬里春。

劉發榮 | 對聯自對的探究(選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