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能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周人採用的藉田制是什麼樣

在武王伐紂之前,商王室進行了一場慘烈的平叛之戰——這就是征服東夷之戰。據陳夢家先生在《殷墟卜辭綜述》中的研究,這次平息東夷之亂,時間長達260天。持續了將近9個月的戰爭,對商王室實力損耗巨大。《左傳·昭公十一年》評述這場戰爭,就說“紂克東夷而殞其身!”所以,武王伐紂確實是趁商人與東夷兩敗俱傷之際,直搗黃龍攻入商都,一戰而勝之。

武王伐紂能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周人採用的藉田制是什麼樣

然而,牧野之戰中的一個小細節,卻證實了事情並非那麼簡單。

《尚書·周書·武成》記載牧野之戰的經過,說商人軍隊“前途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從這一記載可知,牧野之戰周人勝利的關鍵不在於周國軍隊強悍。周人再怎麼強悍,以區區四五萬人的軍隊,來對抗數倍甚至十多倍軍力的商國大軍,常理而言都是飛蛾撲火。如果不是商軍內部倒戈,周人絕無取勝之理。

武王伐紂能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周人採用的藉田制是什麼樣

沙文漢先生在《中國奴隸制的探討》一文中,曾經分析過商人軍隊的構成:商人軍隊的精銳士卒為騎兵或車兵(車兵可能性更大),在甲骨文中稱為“人”;其餘兵種的士卒,大多是被稱為“眾”或是“眾人”。“人”高高在上,最受商王信任,殉葬時都是全身葬;“眾”和“眾人”大多為步兵,武器平時都受管制、戰時才發放,殉葬時都是砍頭葬。由此可見,在商人軍隊中,“眾”、“眾人”雖然人數眾多,但地位低下,缺乏人身自由,基本是奴隸。商、周決戰之際,“眾”、“眾人”受商人壓迫最深,戰鬥力薄弱,所以在周人內應如膠鬲等人的策反下,他們集體倒戈,反過來沖垮了忠於商紂王的精銳之師,釀就了牧野之戰周人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蹟。

武王伐紂能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周人採用的藉田制是什麼樣

其實,不光是商人軍隊中存在奴隸。商人社會為奴隸社會的證據,從商人祭祀、殉葬等等遺蹟中比比皆是,在此不再贅述。

周人原本是商人西北的一個小小部族,其部族內部相對較為平等。周人是以農業為生,採取藉田制的生產模式。藉田制的實質,就是保持部族內部成員相對平等的公社制。在周武王正式打出反商旗號後,“昔周武王監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藉,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畝,以克反商,敷政天下。”(清華簡《系年》)

武王伐紂能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周人採用的藉田制是什麼樣

所謂“帝藉”,就是把周人傳統的藉田制,包裝上祭祀“上帝”的名頭,向商人奴隸進行推銷。商人底層大多是奴隸,深受商人剝削和壓迫。如果投奔周人,不但能自由祭祀天神,還能在耕種好公田之外,擁有一塊自留地——“私田”,這無疑是天堂!

武王伐紂能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周人採用的藉田制是什麼樣

由此可見,周人推出“帝藉”制度,就是三千年前的一場“土地革命”:投奔周人,就能得到土地,自食其力,這和解放戰爭期間的“打土豪、分田地”效果完全一樣。商人底層的奴隸們聽說周人此項政策,當然也就紛紛“用腳投票”,不斷地投向周人了。

武王伐紂能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周人採用的藉田制是什麼樣

牧野之戰中“眾”、“眾人”的倒戈,其政治基礎就是周人的“土地改革”——帝藉制度。周公旦為此還總結到:“分地薄斂,農民歸之。水,性歸下;農民,歸利”,“先設其利,則民自至。譬之若冬日之陽,夏日之陰,不召而民自來,此謂歸徳。”(《逸周書·大聚》)

武王伐紂能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周人採用的藉田制是什麼樣

因此,從歷史發展趨勢上來說,武王伐紂的勝利,其實是社會形態質變的必然:奴隸制遲早必將退出歷史舞臺,無論商紂王打不打與東夷的這場戰爭都是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