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齊書》求證“武王伐紂”年(一)

以《南齊書》求證“武王伐紂”年 (一)

西漢初始,在經過了春秋戰國,秦皇苛政,諸侯復辟,以及陳涉之起義後,中國社會基本安定。在此時修史正歷之事,便被君王放到重要議事歷程上來。

在公元前77年,漢昭帝元風三年,中國歷史界發生了一場不大不小的有關黃帝年的大論戰。

首先挑戰的是太史令張壽王,他指出用漢之太初曆代替黃帝調律,是對上帝不尊敬,故造成了歷之混亂。並認為“自黃帝至今(注:指漢初元鳳三年)應是六千年”。

而另一派則是以方士十一家,歷人二十組成,其中有治歷者鄧平,酒泉侯宜君,長樂史馬可。以臣相屬寶為後臺的王氣派,也可稱主流派,則認為自黃帝至漢元風六年為3629年,“不於壽王合”,認為壽王“非漢歷,逆天道,非所宜言,大不敬”。壽王也不客氣:“歷者,天地之大紀,上帝所為!”應該得到尊重!

壽王畢僅勢單力薄,孤軍奮戰三年。結果先是被罰款八百石糧食,壽王壓而不服,被判死刑。後來可能認為被判得太重,又被赦免。

壽王也許因為“黃帝六千年”之說,在堯、舜或夏商周三代紀年上遇上麻煩,乾脆以沉默來抗拒,結果還是難逃誹謗之暗劍,被罷官免職。壽王是非堅定,壓而不服,至死都不改變自己的觀點。經過六年論戰,以年36歲而亡。

史馬遷之父子,不可能不知道這場大論戰,所以他在《史記》中不敢言黃帝多少年,而只是在《史記. 封禪書》中言,聽別人說,黃帝380年仙去。

而史作家則在《南齊書》中,記下了“壽王之死” ,以表示同情和惋惜。卻不知他更多的是冤死在誤解“凡周867年”,錯定“武王伐紂為公元前1123年” 論上。

現在我們暫且不論其誰是誰非,但通過分析可以看出他們兩者分歧所在。

據《漢書》言,壽王“黃帝六千年” 之說,是根據黃帝調律而推算出。而臣相屬寶“黃帝3629年” 之說,是根據太初曆而得。

現在可以用已知一些數據,試分析他們之間的不同思路:

西漢 秦 周 商 夏 舜 堯 少昊 顓頊 嚳帝 黃帝 總計

129 50 867 609 431 50 100 400 350 500 143 3629

129 50 867 496 431 50 100 400 350 500 256

3629

129 50 867 609 431 50 100 400 350 500 2520 6006

注:此表中西漢年數,非指西漢全部紀年,而是起自秦二世末年,終至元鳳三年之數,請勿誤解。

這樣一分析,很清楚張壽王首先是在商代及黃帝紀年上與臣相派有別,而主要分歧是在黃帝紀年上。而壽王定商為609年肯定為錯,既定周867年,就不該再定商為609年,而應定其為496年。

(《史記》、《漢書》,壽王、劉歆,“斷代”《迴天》,均未重視《左傳》“昔在文王、商紂並立”。商周之間既存在改朝換代的事實,同時也存在商周之間存在君臣伯侯,上下關係的史實。)光在此點上,他就人為多出114年。

為什麼會多出114年,是因為他是“武王伐紂為1123年” 錯誤學說的信奉者,武王伐紂本為公元前1010年,漢初諸家不明“昔在文王,商紂並立” 的史實,簡單錯誤地斷“武王克商”為公元前1123年,一下人為多出114年。叫壽王怎麼能夠軋平這歷史陳賬?

壽王受冤,英年早逝,可悲可泣,可憐可惜!可記可贊!一步之差,遺憾千年!

此次反對“豆腐渣歷史工程”,為歷之論戰僅是開始,其後在蔡邕時將會更為激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