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和思維的第一性問題

人為什麼擁有認知物質世界的神奇能力?人的精神世界為什麼在許多方面表現得跟物質世界大相徑庭?是否只有人類才擁有思維能力?人的精神與思維是否可以獨立於物質世界之外?人類是否有機會解構精神世界的運行謎團?人類是否有可能重建一套與人類思維能力相匹敵的機器?……

關於思維,以及思維與物質之間的邏輯關聯,似乎永遠都有問不完的問題。雖然人類積累了極為龐雜的知識寶庫,但是對這類問題依然沒有頭緒。人類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似乎天然的就存在著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怎麼也跨越不過去。這道鴻溝進一步的延伸到了當代學術體系當中,一邊是自然科學,一邊是社會科學,兩者之間的界限通常涇渭分明,不過還是可以找到它們之間的一些交集,於是諸多綜合交叉科學應運而生。

科學的核心使命之一,依然是修補填充那道鴻溝,切入點有很多,思路和方法更是百花齊放,如果要總結提煉這當中的共通點的話,有一個關鍵詞是怎麼也繞不過去的,那就是——邏輯!提起這個詞,我們一般能快速意會它的局部關聯性,但是要準確的定義這個概念,卻並不容易。這是因為,邏輯既存在於物質世界當中,同樣也存在於精神世界當中,它能夠反映物質世界的運行規律,它同樣也是精神世界組織現實世界的有效工具,由此使得我們很難確切的區分它到底屬於哪一方。在不能明確雙方關係的情況下,對邏輯概念的任何定性必定是存在缺陷的,因為關於“邏輯是如何生成的”這一更為底層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認知的維度》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解析人的意識、行為、認知的運行機制,並給出了一套複雜的統一理論體系,看似龐雜,但核心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人的認知系統解碼世界的內在運行邏輯,其抽象的刻畫就是邏輯全景圖!它是人類已有邏輯體系的全景素描,它的意義在於,這是一個嫁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有效演繹體系,也是嫁接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交通樞紐,曾經的那道鴻溝將在它面前逐步消退隱遁。

物質和思維的第一性問題

邏輯是分層級的。一元邏輯有“非”運算,因為它的計算對象只有一個;依此類推,二元邏輯有“與”、“或”運算,三元邏輯有“蘊涵”運算。人的意識體系可以快速的對這些邏輯進行計算,其中,本覺可以對一元邏輯作出判定,叢覺可以對二元邏輯作出判定,履覺可以對三元邏輯作出判定。不過,當邏輯進一步複雜化之後,系統[1]的完備性、有效性、可滿足性開始出現了分化,這些佐證判定效果的特徵很難同時實現。於是,邏輯進一步向高階演化之後,開始出現了一些很不一樣的現象,這些現象是很難用機械性的、單調性的底層邏輯來去精確描述的,因為它開始內嵌基於完整三元邏輯基礎之上的矛盾性,這種矛盾性是以高階邏輯所內含的低階邏輯對系統要素的各種關係演繹可能性為基礎的,它是提取複雜多元關係表現的必經過程,由此才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階邏輯自身的完備性。在這個邏輯不斷進階的過程中,判定要素關係的時間複雜度和空間複雜度均是呈指數級增長的,而可以有效運算這種高階邏輯的意識層次,就是弭覺、勢覺和虞覺,其中,弭覺對四元邏輯作出判定,勢覺對五元邏輯作出判定,虞覺對六元邏輯作出判定。

把邏輯關係全景圖的感受層(最下面一層要素)去掉,剩下的就是物質世界的運行邏輯,它可以映射物質、程式、系統、環境、時空等各個維度,它們映射了人類所沉澱的知識體系的基本骨架;而疊加了感受層之後,就又迴歸到了那個神秘莫測的精神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底層是機械性的呈現,而高層則充滿了生命的靈性,它們為知識疊加了價值的籌碼。某種程度上來說,邏輯全景圖模糊了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界限,也使得記錄這兩個世界運行規律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不再相互隔閡,而是有機會重新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物質世界相當於邏輯演化的生長期,其特點是規律原始而明確,通常忽略所在參照下更宏觀和更微觀因子的掣肘;精神世界相當於邏輯演化的混沌期,其特點是規律受到各種邊界因子的影響,而邊界因子的形成恰恰就來自於初始的那些直觀尺度下的底層邏輯規則。

《認知的維度》系統性的深入推演了從一元邏輯到六元邏輯的演進過程,在這其中,人的行為和認知表現是其中關鍵性的樣本參數,而人的價值分化機制則起著執法者的作用,基於一套既定的規則在不斷的梳理著各個層級的樣本關係數據。由於組織關係的行為調節系統和存儲關係的認知系統的龐大容量,使得這個梳理過程極其漫長,人終其一生,這三個系統都在相互聯動著,以左右著人的每一個行動、每一個念想,同時也印刻著認知系統所提取的每一個差異化關係。

從稜角分明的物質世界,到複雜抽象的精神世界,本書的推演過程初步解答了物質與思維的第一性問題,這是哲學領域的最基礎課題,由此也使得長久以來無法定性的哲學衍生問題有了解題思路,包括行為與認知的主從關係問題,休謨因果論問題,自我意識的形成,需求的內在本質,權利的形成邏輯,人的各種價值觀的生成條件,感性與理性的思維特點,具象到抽象的演繹過程,主觀與客觀的辯證關係等等。

《認知的維度》給出了思維的邏輯密碼,也提供了觀摩意識存在形式的第三方視角。每個人都在追求生活的意義,行為的慣性經常會導致個人消耗大量的時間糾結於那些在後期看來毫無意義的事情之上,而思維的短板則會使得個人在激烈競爭的當代社會難以找準立足之地。因此,我們很有必要來重新檢閱自己那個被過往閱歷所塑造出的個性化大腦,重新審視那個曾經囚禁了自己思維範式卻不自知的藩籬,進而重新優化自身的價值參數,以指引未來前行的路徑。

科技和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在帶來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也導致各種社會問題的急劇複雜化。我們對科學的很多“反常”現象缺乏理解,那不是因為事實本身的例外,而是我們那個解碼事實的機器本身的處理尺度有限!我們對社會的很多問題缺乏洞見,那不是因為事實本身的複雜,而是我們思考的維度不夠!當深入認知了思維的尺度和維度規律,就能更好的挖掘個人和社會的思索潛力,也能更好的助力探索各種困擾人類發展的諸多待解難題的可行性答案。這是因為,當物質和思維的屬地從邏輯上的對立到形式上的統一,當科學與哲學的範疇從形式上的分化到實質上的統一,人類對複雜系統的包容性、建構性、可塑性就更強,計算社會演繹的基本框架也必將進一步明晰,而輔助進行社會發展精確籌算的大數據早已箭在弦上,人類也將從活在歷史當中,進化到活在未來當中。


[1] 這是對邏輯組織對象的描述,邏輯學當中一般稱之為命題,但由於命題通常是針對語言系統的,並不具有一般性,故這裡用系統兩字來描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