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意識?關於意識的本質有哪些前沿的研究成果?

什麼是意識?關於意識的本質有哪些前沿的研究成果?

[以下文字為筆者在知乎問題的回答]

意識問題,從微觀上來講,涉及到神經科學、生理學,從直觀上來講,則涉及到行為和認知。這中間的要素關係尺度跨越較大,不利於我們更好的定性問題核心所在。

當我們在探究意識概念,當我們在探索意識本源,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組織思維、啟發認知的過程,同時也是意識本身的某種呈現。這種研究對象的方法恰恰涉及到對象自身,就像是用測量工具測量自身,不可避免的陷入一種思維困境。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 答案就是尋找能夠反應意識現象的參照。

克里斯托弗·科赫博士數十年都在找尋意識的神經存在物,不過翻遍他的代表作,也沒有發現他給這個問題給予一種肯定的確切性答案。意識問題究竟有多難,筆者在知乎專欄意識解密中(為什麼研究意識問題這麼難?)有詳細的闡述,意識的複雜性,使得我們很難用一種靜態的單一的理論體系去描述,而應該用一種動態的、演繹的模型去描述。當有了一個系統完整的架構體系,並能基於這套體系來解釋各種意識問題的來龍去脈時,由此我們就能夠基於這套架構體系來定義意識概念,這個架構體系就是研究意識問題的參照,就像是笛卡爾座標系是研究解析幾何的參照一樣。

然而,建構意識問題的背景參照模型,實際上是一個比意識問題更加宏大的課題,這個課題幾乎涉及到人的方方面面。有許多先哲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剖析,也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解析方案,但是這些方案都無法完全解釋意識的各種問題表現,關於這一點,筆者知乎專欄意識解密(尋找意識體系的普適模型)中也有詳細的說明,並且提出了一套檢驗意識理論模型有效性的測試題庫。

西方學者創建理論體系時卻有自己的優勢,因為西方人更習慣於關係分明的因果作用邏輯,而東方人則更擅長於發展辯證邏輯。在面對邊界條件較為明朗的科學問題時,西方的思維模式更有優勢,但是在面對極其複雜的腦認知問題時,西方思維模式並不一定會更有效。複雜的意識問題其實也一樣。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已經有了一個解釋意識問題的統一理論出爐了,這就是雪花模型。

什麼是意識?關於意識的本質有哪些前沿的研究成果?

在這個模型所代表的架構體系中,意識可理解為調節冗餘行為的神經活動過程。這就是意識的本質,要注意的是其中的冗餘兩個字,它代表的是行為調節的多樣性。如果只有單一行為,只需要建立一種機械傳導機制即可,生命無需進化出複雜的神經系統。

通俗的來說,意識相當於調控行為關係的路由器。

什麼是意識?關於意識的本質有哪些前沿的研究成果?

想了解更多關於意識問題的深層運行邏輯,歡迎關注《認知的維度》,這本書由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剛剛付梓出版,是一位北郵學子歷經十年探索的結晶。就在前不久,北郵捧得全球數據世界盃的鑽石大獎,同時主導推進十三五重大出版工程規劃中的《中國人工智能自主創新研究叢書》項目。研究複雜問題是北郵的強項,希望知友不要錯過這本推理嚴謹又充滿思想哲理的科普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