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甘地?

彭林灵


甘地,尊称圣雄甘地,是现代印度的国父,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甘地被称作“非暴力不合作之父”,他认为,真正的强大不是暴力,而是非暴力,暴力在本质上才是虚弱的表现;坦然接受暴力打击的人,他身上就蕴藏着比任何暴力都更加强大的力量。

甘地说:“非暴力并不意味着向坏人的意志屈服和妥协。非暴力意味着以人的全部心灵来反对专制者的意志。只要在这种人类法则指导下进行斗争,哪怕一个人也能反抗非正义帝国的全部权力”。而非暴力抗争的实践者都能在参加之后感到自己比参加之前更加有力、更加强大,从内心得到喜悦,体会到一种美好。

第二次世界大战,印度成为英国在远东对抗日本的重要堡垒,而甘地也看到了争取印度独立的绝佳时机,再次号召群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决定不帮助英国人打仗。当时英国殖民当局邀请中国出面调和。

1940年,国民政府派遣考试院院长戴季陶访问印度。戴季陶见到了甘地,并向甘地说明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形势,谁知道甘地讲了一番让人大跌眼镜的话。

甘地说:“中国人要是有我这般非暴力的信念,就不要抵抗日军!中国有4亿人,给他们2亿杀,当血流成河时,日本人就怕了。如果中国这样做,日本人就会成为中国的奴隶。”

对英国统治者来说,当他们统治时,非暴力是受欢迎的,再退一步说,英国军队也不可能去杀这么多的印度人。但日本人呢?

只能说甘地命好,碰到的是英军,要是碰到日本人,估计印度早就灭国了。他的思想之所以被英国人扶持,原因就在于印度国内有暴力反抗运动,只好拉一派打一派。

英国人在1942年之前虽然挺烦甘地,但觉得他还算是“自已人”,因为只要有他的存在,印度人几乎组织不起任何有效的抵抗运动。几万人出来站在街头任你打,任你踢,有时还真的会让你觉得下不了手。

甘地也曾劝告捷克人、波兰人和犹太人以非暴力反抗纳粹,他还赞扬投降的法国政治家们“接受不可避免的结果,拒绝做一场愚蠢的屠杀的帮凶”。当丘吉尔呼吁民众奋起反抗纳粹时,他却倡导“你们可以邀请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随意征服你们的国家,征服你们被称作属地的国家。你们也可以让德国人跨上你们美丽的宝岛,占领你们的无数富丽堂皇的名胜古迹。让他们任意占领吧,但你们决不可丧失心志”。

他还曾经在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时,发表声明,敦促埃塞俄比亚人要“任人宰割”。他解释说,任人宰割的结果比反抗效果大......

他还说犹太人应当集体自杀,让全世界觉察到希特勒的暴行。战后,他辩解道:反正犹太人要被纳粹杀掉,不如死得更有意义一些。

想像一下,如果他代表中国到英国去开独立大会。英国方面在会上强调:

“我们的首要责任就是承认,不只有一个中国,而是几个。一个汉人的中国,藏族的中国,蒙族的中国,回族的中国……总之,所有的都要被尊重与关注,而不只是一个。”

各位作何感想?


刀墓手札


甘地为印度的独立完整有重大贡献,无愧印度“国父”的称呼。其“不合作”的和平运动避免了印度的暴力革命独立,较好地保存了印度的独立完整、社会整体的稳定及没必要的无辜流血牺牲,弊端就是同时也把旧的势力及制度继承了下来,并没把印度整个国家民族从旧制度中拯救出来。甘地确是一伟人!但细想一下,印度的独立给谁带来了好处?精英执政集团、地主、资本家、旧邦主王族从英国人手上继承了权利利益,但英国对印度的影响依然存在。普通低种性民族呢?依然是受剥削压迫的底层,相对而言“只不过是换了主人而已”,运动也并没为印度将来的经济民生的改善做出更大的改变。


虽弓卫


被誉为印度“国父”的甘地,全名是莫汉达斯· 卡拉马昌德·甘地,1869年出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波尔邦达尔的土邦官宦家庭,属于由婆罗门、萨帝力、吠舍、首陀罗构成的种姓制度中的吠舍种姓,信仰印度教,从小熟读印度教经书,深受印度教思想熏陶,将“以善报恶,以德报怨”作为处世格言。

1889-1891年,甘地赴英国学习法律,在英国受到了基督教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1891年回国后,甘地当上了律师。1893年到1914年,甘地在南非从事律师工作,同时在那里领导当地印度侨民采用“非暴力抵抗”的斗争策略反对南非当局的种族歧视,逐步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思想体系。

1915年,甘地怀揣《印度自治》宣言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并立即投身于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甘地的思想,概括而言,有四项主要内容:

第一,民族主义的宗教政治哲学。甘地宗教政治哲学的中心论点,就是“爱所有生命”,由爱自己,爱他人,爱仇敌,爱人类,爱生物五个方面构成。“非暴力主义”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第二,以“自治”为目标。甘地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使印度实现“斯瓦拉吉”即自治,包含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是在帝国范围内实现自治,远期目标是使印度完全独立。

第三,以批判西方文明为基础,以“回到纺车时代去”为口号,以改造种姓制为目标,以恢复印度民族经济为理想的政治经济思想。

第四,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高度重视,及以此为基础的民族教育思想。甘地非常重视印度文化传统,认为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集体精神的结晶,是民族的支柱。在民族文化中,“语言是先于一切的”。因此,他主张首先统一语言文字,其次培养民族感情,最后实现民族团结。

甘地主张宗教和解,反对宗教仇杀,主张民族团结,引起印度教极端分子的仇恨。1948年1月30日17点10分,在祈祷会会场,凶手纳图拉姆·葛德斯假意向甘地致敬,他走到甘地身边,突然猛地推开甘地的仆人摩奴,枪口对着甘地的胸膛连发三枪。甘地中弹后依然双手合十,好像继续实践他以爱为核心的宗教道德原则:用爱去唤醒敌人的良知,用肉体去磨钝敌人的利刃。


冯玮


甘地(1869~1948)出生于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博尔本德尔,家族成分是第三种姓吠舍,信仰印度教中的毗湿奴派。种姓制度中,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都属于吠舍,必须向神庙上供,缴纳赋税,供养婆罗门(僧侣)和刹帝利(贵族、武士、官员)前两个种姓。

甘地最大的政绩是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结束英国殖民统治,领导印度获得独立。现在可以认为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但是以1900年为中点的一百多年间,现代化几乎等同于西方化,所以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无不以学习西方为己任,争取“师夷长技以制夷”。

种姓制度等级分明,管理严格。被统治者长期逆来顺受,在利益受到严重侵犯的时候,武力反抗行不通,消极怠工还能做得到,并借此与统治者进行博弈。这种非暴力抵抗的传统在印度由来已久。甘地的学说受到西方非暴力思想和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但

更主要还是源自本土深厚的文化积淀,例如印度传统宗教之一耆那教中的非暴力教义,因此甘地才有机会形成较为完整的非暴力不合作学说。另外,甘地还强调平等、牺牲、不占有、不记仇、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等各种美德。经过东西融合,作为充满宗教思维的新学说,如果只是说说,也就是老古董新包装。不过印度顽固的种姓制度却令甘地的学说继往开来,大有用武之地。

非暴力等于放弃武力抗争,看上去很有感染力,但在首先要靠武力说话的时代,通过纯粹的非暴力手段希望取得成功是幼稚可笑的想法。如果全面梳理因果关系,不难发现,甘地的成功不是非暴力,也不是不合作,而是主动寻衅滋事,引发对手使用暴力,造成社会不稳定,增加对手的管理成本,同时将自身居于道德高地,使对手遭受道德谴责。所以甘地学说的完整叙述应该是“非暴力不合作总滋事”。甘地及其追随者对这种方式运用纯熟,众人蔑视法律,兴高采烈如过节般主动排队等待入狱的场面千古少有,而殖民者焦头烂额的窘态表明这些行动效果很好。

如果对手是德国或者日本侵略者,这套手法再纯熟也不会有效,估计在初始阶段,甘地就会壮烈牺牲或者被永远关进大牢。非常幸运,甘地的对手是英国,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惯以绅士形象示人,也是满嘴的仁义道德。20世纪上半叶,一战、二战对欧洲人的心灵创伤极大,开始反思殖民统治的危害性,引发殖民主义在全球退潮。其实道德因素还是次要原因,各地民族主义兴起后,反抗加剧,造成经济利益减少、管理成本增加是殖民者对殖民地兴趣降低的最重要原因。

18世纪的印度对于英国来说是个宝,到20世纪中叶却连鸡肋都不如。东印度公司获取暴利的光辉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谁还愿意背井离乡来到这个酷暑闷热之地。在与印度人的交手过程中,英国人不是军事失利,而是彻底厌倦了。

人们喜欢强调印度人的奋斗,而忽视英国人的退缩,以及强调甘地的英勇行为,而忽视他的滋事行为。可当年英国人却认为甘地是个十足的伪君子——表面讲友谊、背后搞破坏,利用民众的愚昧、无知、牺牲到处表演,为自己捞取道德资本。不过,随着岁月流逝,甘地的学说越来越符合西方的口味,而其他暴力revolutionaries并不会获得这样的赞扬。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大多数国家根本没有实践甘地学说的条件。如果依照行事,死得很难看也许有些夸张,但是活得肯定很悲惨。

甘地留给印度的遗产并不多,无尽的赞颂掩盖不了实际的空洞。他号召印度人放弃英语、反对印度现代化、主张回归传统,对腐朽的种姓制度几乎无所作为。当非暴力不合作的对象消失,其学说只能被束之高阁,继任者尼赫鲁(1889~1964)带领国家进入正常轨道。后来印度扩张军力,买航母、造原子弹,发展经济,建工厂、开发软件,如今已经成为新兴大国之一。而这些成绩,都有违甘地的理想。

甘地一生多有瑕疵,二战期间反对抵抗法西斯更是硬伤。甘地的言行只是符合印度的脚步,并不符合时代的节奏。甘地可能是工业文明时代唯一的圣人,当然也只能在印度这样一个不易产生暴力革命者的落后农业国家及特殊的时期出现。

印度盛产所谓的“思想者”。印度处于闷热的南亚版块,不适宜劳动的气候让阿三们喜欢找一处清凉的树洞,天马行空的思考一些“大”问题。思想者多了会出思想家,思想家多了,如果机缘巧合就会出所谓的圣人。

甘地反对工业化,强调用传统生产方式自力更生,并不清楚这种纺车是古代从西亚传来。他自己,至少没有拒绝眼镜、怀表等舶来品。作为农业社会的残留,圣人并不神秘,也无需崇拜。世人有幸与一位圣人生活在一个时代,也有助于了解古代圣人是如何形成的。对甘地的赞扬,主要源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内心深处对暴力的厌恶。

参考:《言必称希腊还是中国》


怀疑探索者


甘地――印度的伟大精神领袖,他使印度摆脱了英联邦的统治走向了统一。

甘地的成功在于他的思想“非暴力思想”――甘地思想的主要渊源是印度传统宗教学说,他的非暴力主义的理论基石就在于他的神灵观和人性观。如果不了解他对神的解说和对人性的分析,那么就很难透彻地理解非暴力主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