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未清初的改服易制算不算中華民族文化的空前浩刧?

牧羊人38241019


現在已經是21世紀的。,人們所穿著的服裝也是日新月異,款式不斷更新,那種寬袍大袖漢朝時期的服裝,早已被人淘汰了1000多年,因為穿這種衣服是不允許穿褲頭的,現在的人們只要是穿上這樣的服裝,上大街,恐怕是笑聲一片。



對於些熱衷於吹捧漢服的人,現在你白給他一件漢服,他恐怕都不會穿,因為漢服在現在,已不適應今天人們的穿著,更不適合人們的出行與活動。

那麼今天為什麼還有人吹捧漢服呢?

說穿了,在網絡裡追捧漢服,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借漢服說事,攻擊其他民族,挑起民族隔閡,特別是對滿族人的不滿。

我直截了當的說,這些人所說的漢服,只不過是明朝人穿的衣服,而被清朝統治者強行終止,換上了明朝的服裝,而引起人們不滿的情緒,一直延續到了今天,而今天的人,甚至把明朝的衣服綁定了中華文化,即明朝的服裝消失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也消失了。


其實什麼叫漢服,這些人才真的不知道,而真正的漢服呢是漢朝時期的人穿的,經過1000多年的演變,早已沒了蹤影,晉朝的時候,人們沒有穿漢服,漢族人依然存在,盛唐時期,人們也沒有穿漢朝的服裝,當時的人們卻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大唐盛世,而這個大唐盛世,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燦爛時期。

到了兩宋時期,人們的服裝又有了改變,因為漢朝的服裝,和唐朝的服裝,已不再適應人們的穿著,因為人們在不斷的追求,服裝的美觀性和實用性。

那麼到了元朝的時候,人們的服裝又有了改變,可是到了明朝的時候呢,與元朝的服裝又有著差異,服裝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的更新,在不斷的換代。

其實這個所說的漢服,如果與漢朝為基準,恐怕也不是真正的漢服,因為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就少數民族融入到了漢族人裡面,人們的服裝夾雜著其他民族的風格。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漢服呢?我現在可以告訴你。

真正的漢服還是在氏族社會時期,在中原一帶生活著一群自稱華夏的人,這才是真正的漢人,他們穿的是什麼衣服呢?那個時候還沒有布匹的出現,沒有綾羅綢緞,沒有棉麻紡織品,更沒有今天的化纖布料,他們穿的可是獸皮呀。

只有獸皮才是真正的漢服。

如果現在的人們穿上一件獸皮,走在大街上,它將會成為稀有動物,所有的人們會跟出二里地,不是欣賞她的服裝,而是欣賞他這個人,人們恐怕要私下議論,這個人是不是神經病啊?我想只有神經病才能配的獸皮上大街,而正常人是不會披著獸皮上大街的。

可是有的人為什麼大肆的吹捧漢服呢。


其實什麼叫漢服,他還真的不瞭解,只不過是把明朝的服裝當成了漢族,而他把明朝服裝單純漢服,並沒有別的意思,這是因為在明末清初的時候,人們的服裝又發生了變化,而這些變化並非是順其自然,而是由清朝統治者強迫中原的百姓,也就是穿著明朝服裝的全國各族人民,其中也包括漢族人,改穿滿族的衣服。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易服剃髮。

我可以肯定這個衣服提法是真實存在的,那是滿清統治者為了加強他的統治,而強迫天下百姓該穿他們的服裝,滿清的服裝,不再是明朝時期的服裝那樣寬袍大袖,而是更有實用性,不但有實用性,還節省了布料。


可是偏偏的有人說,全中國人穿了清朝的服裝,漢文化就不存在了,難道一件服裝就把漢族文化全都趕盡殺絕了嗎?

這種可笑的話,簡直就是無稽之談。

人們現在使用的文字,所說的漢語不都是好好的嗎?全中國的人不都在用漢字書寫文章,用漢語人與人之間進行溝通嗎?莫說漢語與漢字消失就連中華民族的文化也沒有消失,相反在清朝時期盛行的小說,可都是用漢字寫的,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那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也是在清朝時期盛行流傳。

可是一些個人為什麼如此的瞪著眼睛說瞎話呢?

沒有別的意思,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目的是挑起民族之間的隔閡,讓人們相互仇視,唯恐天下不亂。

而這種壞心眼的人,那是在迎合西方反華勢力,菲反華勢力效力而獲一張美元而已,弄好了還能混一張美國綠卡,而那些個人雲亦云,跟著起鬨的是什麼也撈不到的。

希望人們正視歷史,不要歪曲我們的歷史。


趙志軍001


易服沒什麼好說的。

“改正朔,易服色”,是每個君主專制王朝都會做的,沒有哪個王朝會沿用前朝的服制,而且易服在清初沒人反對,因為所有人都認為易服是很正常的事。

更何況易服色,針對的僅僅是官員、軍隊的公務服裝,對日常的衣著和平民的服裝都沒有影響。畢竟清朝是政府,不是慈善機構,不會每人發一套衣服。

至於剃髮更有意思。清初僅僅是統一戰爭時期強制剃髮,不過根據“別順逆”一點來看,剃髮也是政治正確。等到進入康熙朝後天下太平,就不在強制執行剃髮政策,老百姓或者知識分子不給朝廷幹活不剃髮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羊城夜市圖》局部賞析,如果不說明這是郎世寧畫的肯定都以為是明朝的夜生活。

清末關中大儒牛兆濂,一輩子束髮古裝,並以清室遺民的身份自居。

清末法部大臣沈家本燕居像,因為清帝退位憂憤而終。

清代武官鄭之材。

這是清末一位高級太監的燕居像。


以清室孤臣遺老自居的夏震武,也是一輩子束髮古裝,他的兒女也是這樣。



《康熙耕織圖》部分

《康熙南巡圖卷》河工部分。



清初部分士大夫畫像。

由此可見,清朝的剃髮易服影響並不大,不過很有意思的就是剃個頭換套衣服是如何造成所謂的文化浩劫的。

而且清朝都是傳統中國的巔峰,用梁啟超先生的話來說,清代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所以我就納悶哪裡浩劫了。


北洋海軍炮手


對中華民族來說,確實是一場巨大的浩劫。因為,傳承千年的漢家衣冠和漢家髮式,因此而消亡。廣大漢人表文化淪為與滿人一樣,失去了民族特色。



平心而論,滿清前期衣冠髮式,醜得要命,處處彰顯出滿清文化的落後與野蠻。但後來經過發展和演變,勉強改了過來,但與唐宋明等時期的服飾相比,還是醜。

醜倒是次要,滿清推行削髮易服,其根本就在於鎮壓漢人,就在於強行同化漢族,以便更好的控制華夏。在此過程中,滿清對反抗的漢人進行瘋狂的屠殺。



在一次次屠殺和血洗過後,漢人淪為失去抗爭能力的順民、愚民。作為主體民族的漢族徹底失去了主心骨和革命性,同時也喪失了前進的力量。因此,也讓中華民族陷入了倒退。

所以,削髮易服不得不說是中華民族的一場文化的浩劫!


這些歷史要讀


在此,想問提問者一個問題,中華民族文化是什麼?是不是所謂的“漢服”就代表了中華民族文化?

中國的傳統服飾,是一直在變化的,最先變化的就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難道趙武靈王這一舉動就說明他拋棄了華夏文化?中原的服飾,自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就已經大量受到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而明朝的衣冠,尤其是軍隊服飾,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元朝的影響。事實上,明朝時期的服飾和秦漢時期已經有很大不同


可以看到,明朝皇帝的龍袍是窄袖,而在秦漢時期,這種窄袖的華服是不存在的,這就是受到了少數民族的影響。

所以,僅僅要說髮型和衣服,就能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那麼是不是可以說西裝代表著日耳曼蠻族重創古羅馬文化?然而,事實卻是,現代西方文化就是繼承了羅馬文化。

更何況,清朝真的執行了所謂“剃髮易服”二百多年嗎?不見得


第二幅圖片為郎世寧所畫《羊河夜市圖》(由頭條網友 北洋海軍炮手 提供),其中老百姓所穿的是滿族傳統服飾嗎?髮型是長辮子嗎?事實上,剃髮易服就是簡單的政治行為,為了向反抗者示威,當天下太平之後,誰管你穿什麼,留什麼髮型?

況且,所謂的“剃髮易服”之初,針對的就是漢族男性,對於女子的髮型和服裝,是沒有限制的(見朝鮮使者記錄集《燕行錄》),所以,即使衣服能代表所有文化,那麼難道只有男子衣服代表文化,而女子不代表?

所以說,所謂的剃髮易服是文化浩劫這一理論,純屬無稽之談。清朝政府尊孔,禮士,清朝皇帝甚至都有著深厚的儒學素養,甚至清朝從康熙開始(除宣統),幾乎所有皇帝的儒學素養都高於明朝皇帝。這難道是破壞文化?

有人說,清朝使中華文化中多了奴性。那麼,請問何為奴性?忠君叫奴性嗎?這麼說文天祥岳飛都有奴性?如果不是,請持有此論者解釋何為奴性。況且,清朝也不乏血性之人,如鴉片戰爭中滿族將領海齡,兩廣總督葉名琛,甲午戰爭中的鄧世昌,劉步蟾,這些人有奴性嗎?

所以,題目中的結論,完全是無稽之談。當然,如果一個人自己連文言文都讀不懂,卻在這裡大談清朝破壞中華文化,那麼,這種人真應該考慮一下,中華文化之所以很多沒有被傳承,到底是誰的問題。


庭州行者


明末清初的“剃髮易服”和“文字獄”這一系列舉措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空前浩劫,它不僅造成了數千萬人的死亡,其實這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這種政策更是將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文明和精神毀於一旦,從那以後,世間再無霓裳的精彩,國人也沒有了身為中華民族一員的驕傲和光榮,這些政策,打斷了國人的脊樑,踢碎了國人的膝蓋,讓國人成了只知道下跪高呼“主子聖明,奴才遵旨”的奴才。

滿清的辮子,在英語中被稱為“pigtail”,意思是豬尾巴。蒙元統治中國時,漢人的衣冠服制仍沿漢俗,並無改變。滿清清軍入關明臣仍冠服如舊,上朝時分為滿漢兩班。漢奸孫之獬為了迎合主子,穿了滿裝,剃了頭髮站到滿班裡,滿班大臣因其他是漢人,看不起他;而回漢班,漢人官員恥笑他。孫之獬無恥的上書道:“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猶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我們非常疑他受了滿清統治者的授意,不過是由他提出來掩飾滿清的動機罷了)於是多爾袞順勢頒佈了剃髮令。

現在看起來,這剃髮令真是一個十分毒辣的計謀,剃髮令一下,蒙受數千年“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教育的漢人們紛紛起來反抗,以“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作為口號,發出反對民族壓迫的抗爭,但清政府隨之就拿出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等作為回應,造成了中國著名的歷史慘劇。因此而死的漢人不下千萬,當時在中國的一位西方傳教士看到這些情景寫道:“全世界象漢族這樣因服飾,髮式而遭屠殺的民族絕無僅有。”

對於滿清的辮子,魯迅先生說:“對我最初的提醒了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是辮子,是砍了我們古人的許多頭,這才種定了的,到得我有知識的時候,大家早忘卻了血史,……而且還切於實用:打架的時候可以拔住,掙脫極難;捉人的時候可以拉著,省得繩索,要是被捉的人多呢,只要捏住辮梢頭,一個人就可以牽一大串。……這(辮子)是已經算作‘勝景’了……”。

雖然是笑言,但事實就是,留了辮子的中國人,都成了奴隸,滿清統治者聰明的通過“剃髮令”使中國人喪失了自尊,自信,用殺戮殺光了敢於反抗的人,中華民族的脊樑蕩然無存,從此達到了維護滿洲部族統治的目的。

而悲哀的是,辛亥革命推翻滿清之後,政府下“剪辮令”,下臺之後的滿清親貴們積極響應,反而是做了幾百年奴隸的平民百姓們捶胸頓足、如喪考妣的不肯剪辮子!兩百六十幾年前他們的祖先為抗拒滿清辮子流血犧牲。而今他們卻為保存這滿清辮子捶胸頓足。他們已經徹底的淪為了悲劇的犧牲品,充滿了懦弱和服從的奴隸。

這和後來日本侵華時的政策何其相似?

剃髮易服政策不僅是讓老百姓捨棄了千年穿戴的中華衣冠,最大的危害就是打斷了中華文明的脊樑,讓人們不會思考問題,成為只會下跪的奴隸,而隨後的文字獄和編寫四庫全書,更是堂而皇之的讓人們不敢思考,讓人們認為自己就是奴隸,中華數千年的文明文化,書籍史書全部毀於一旦。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大的浩劫,幾乎和日本入侵一樣不分先後,但日本入侵也沒有造成如此深遠的遺毒,而滿清的這種政策,一直延續到了後世。

有些人頭上的辮子剪了,心中的辮子卻還在。

不僅如此,辮子的幽靈頑固得就像奴隸額上刺青的印記一樣難以消除,現在還充斥在我們的世界裡,可笑的是,人們還津津樂道,幾乎就讓人們認為中國的古代都是留辮子的,中國的皇帝就是姓愛新覺羅的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通過經過無數對“辮子戲”的謳歌美化後,被稱為豬尾巴的“辮子”,由曾經的國家孱弱形象的象徵,在“盛世”妄想中轉化為威嚴和榮耀的標誌,並據此而自滿自足。愚昧、保守、專制的部族帝國屬性被漂白洗刷一空,並歸於遺忘。

但,事實就是事實,歷史是不容遺忘的,無論是哪個兄弟民族的同胞,漢滿蒙回藏都好,都應該認識到那個時代給我們帶來的危害,對我們中華民族的重大傷害,那場浩劫,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不可遺忘的。


關河南望


首先聲明,本人不是極端民族主義者。不認為少數民族的一切都是落後的。但歷史上有些民族融合現象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而有些是有負面影響的。例如蒙元和滿清的武力融合對整個中華民族的重新塑造有著深遠影響,尚不能完全定論其對以後更長遠的發展有何益害。但這兩次軍事戰爭和以暴力為基礎的文化強制行為在精神上、物質上給予了以漢文化為主體的東亞大陸文明空前沉重的打擊,使原來處於優勢地位和有上升潛力的文明趨於衰落,民族性格上自信轉自卑,國家發展愈加保守落後。


沈渡的世界


是的,漢族的屈辱史、血淚史,從此漢族從肉體到精神成為奴隸。比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蒙更甚。不瞭解這段歷史,就不會理解現在的漢服復興運動,這是對這段歷史的自下而上的反動。元滅時,明政權自上而下地光復了以漢服為代表的漢文化,並走出了自己的輝煌之路。但清亡時,很遺憾,因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和西方文明的強勢入侵,國家救亡持續一百多年,以漢服和漢家禮儀為代表的漢文化始終沒有從政府層面恢復。直至今日,這種記憶終於自下而上開始艱難甦醒。


名非名139


土地被佔,皇帝被殺,社稷宗廟被毀,叫亡國;文字、服裝、頭髮被更換,文化被滅,謂亡天下。

顧炎武曾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知 保天下然後知保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 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顧炎武是在說,明朝亡於李自成,易性改號,是亡國,只關乎肉食者的利益;而滿清入主,剃頭改制,率獸食人,是亡天下,即使卑賤的匹夫也要奮起反抗。亭林所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本意是號召全民反清,恢復漢民族的統治地位。

順治元年(1644年) 清軍入關後,以多滿清貴族為鞏固滿洲人對全國的統治,頒佈“剃髮令”、“易服令”。

順治二年 (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後,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亦限十日,全部剃髮。”其執行口號: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漢族男兒蓄髮,在他們看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未成丁的孩童,頭髮覆頸披肩;成年後,總髮為髻。

滿人則不然,從額角兩端引一直線,直線以外的全部剃去,僅留顱頂發,編成辮子,垂在腦後。同時清廷頒佈“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漢人滿腔怒火,他們要發不要頭,寧為發而死。高呼:“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驚天地,泣鬼神。

最悲壯的要數“江陰八十一日”。是年6月2日,江陰人舉義,誓死捍衛顱上發。他們在閻應元、陳明遇的領導下,堅守城池81天,殺死清兵75000餘,有67000人戰死城牆上下。

城破,清兵連殺10天,直到滿城殺盡,方才封刀。死於清兵刀下者又有17 萬多人,僅有53名老小倖免於難。


中華民族二次亡天下:一次宋亡於蒙元;一次明亡於清,以古人角度,已經表明了其對文化文明滅絕的悲痛:

思想家黃宗羲與王夫之都認為,宋朝的覆滅不可跟其他王朝的更迭相提並論。

黃宗羲說:“夫古今之變,至秦而一盡,至元而又一盡,經此二盡之後,古聖王之所惻隱愛人而經營者蕩然無具。”

王夫之說:"二漢、唐之亡,皆自亡也。宋亡,則舉堯舜以來道法相傳之天下而亡之也。”

宋朝之亡,不僅僅是一個王朝的覆滅,更是一次超越了一般性改朝換代的歷史性巨大變故。用那個時代的話語來說,叫作“亡天下",用今天的話語來說,不妨稱為“文明的中斷”。

如論如何粉飾“康乾盛世”、“千古一帝”、辮子戲拍的如何精彩,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被滅,“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漢人服裝、習俗被摧毀乾淨,都是不盡的恥辱。


菸酒閣大學士


如果說清朝有什麼達到頂峰,那就近乎瘋狂的剃髮易服了,“剃髮易服”稱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空前浩劫,毫不為過。公元1644年,漢奸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滿清八旗進入中原,逐步擊敗消滅了各路諸侯,成為中華大地的統治者。

為了鞏固統治,滿清八旗下發了“剃髮令”和“易服令”,要求漢人按照滿族的服飾穿著,改剃滿人的髮型,也就是醜陋的金錢鼠尾。“剃髮易服令”在漢人中引起軒然大波。自古就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說法。滿清八旗的剃髮易服令,意圖從精神上對中華民族進行閹割、禁錮,以鞏固其統治。



剃髮易服令在中華大地引起了廣泛的反抗。滿清八旗毫無妥協,他們喊著“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口號,用殺戮逼迫人民剃髮易服,大量有血性、有骨氣的漢人被屠殺,剩下有反抗精神的人或遁入空門,或逃亡海外。

大量普通百姓不得不屈從於清朝的屠殺和高壓政策,剃髮易服。從此“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的華夏成為滿清八旗的獵場,華夏大地再看不到服章之美,再沒有禮儀之大。



而滿清八旗為鞏固統治,對華夏大地進行的也不僅僅是剃髮易服,他們試圖從根本上閹割中華民族的血性和歷史文化。

他們篡改歷史文化古籍,乾隆組織人編纂篡改的四庫全書,堪稱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大的文化浩劫,大量孤本、善本、歷史文物古籍被篡改銷燬;發動了堪稱最喪心病狂的的文字獄,以“寧可錯殺3000,絕不放過一個”的瘋狂態度,瘋狂屠殺著對清朝不滿甚至僅僅可能不滿的文人;恢復了奴隸制,漢人只是二等公民,八旗不事生產,如寄生蟲般被供養;大臣面對皇帝,只能口稱奴才,磕頭不止;種種愚民、專制措施,幾乎達到了封建王朝的巔峰。



正是這種文化、精神上的閹割,使中華民族變得麻木不仁,而在滿清晚期,清廷的瘋狂賣國行為,更是將中華民族由巔峰,徹底墜入深淵。


鳶飛九天2018


想讓其融合統一的人,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想讓其分化的,同樣也有可告人的目的。從基因上分析得出,北方遊牧民族主體,主要來自中亞,他們由中亞東進,入北疆,蒙古高原,佔據東北,最遠至美洲大陸。氣候及地形適合放牧,形成中國長城以北的東西向民族大走廊。因此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族群登上歷史舞臺,先後主要形成了獫狁、匈奴、突厥、蒙古、滿、通古斯、印地安等,所以包括語言在內的文化傳統上就會有些關聯。他們與自南而北的中國主體人群(史前漢人)相遇碰撞,逐步形成狄、氐、戎、羌、夏、奚。末端又與中原來的夏、夷、華 的先人交叉相遇於東北的遼河一帶,碰撞出早期華夏通古斯@玉龍文化部落的《紅山文化》(題外話:清王朝也興於此,歷史有驚人相似),紅山文化部落由東北向南,越過山海關,經《涿鹿之戰》後定鼎中原,誘發出了走向@更先進的文字文明的商文化,稍後,自西往東的姬周人覆蓋了商,併成功殖民,從此拉開了華夏文明大融合的序幕。基因及語言規律證明,包括漢人在內中國各民族,主要由南方遷入。最主要的一條是由緬甸經雲南北部進入中國形成濮、蜀、巴、氐、羌(藏漢羌源頭之一)、苗(包括瑤畲)、夏(華)、奚。末端直至東北南部遼河一帶。這一遷徙路線恰好與北方大方言重疊,曾經的一路向北播種,為後來漢語向南播撒提供優良土壤。這支留在長江中上游的,形成巴蜀楚苗;北上的,為夏、華、黎、夷、奚。所以南方各民族基因基本相同,再加上後來的姬周人的成功殖民活動,形成強勢的華夏族形成並牢固不散。而這一支最靠南的那一條線路是由印度經緬甸南下入中南半島,再由滇南、廣西、越南進入嶺南,延著東南部沿海地帶擴展到江蘇南部,形成僚俚人(壯泰侗黎等)、百越人、閩甌人。南方的這兩支末端相遇于山東境內,形成夷人。所以南方各民族基因基本相同,再加上姬周人的殖民的成功,強勢的夏族形成並擴散,相似度更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