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WE大會:人造生命或將打破自然界限!

11月4日,一年一度的騰訊WE大會又拉開了序幕。

不知不覺,WE大會已經過去了五年。在過去的五屆大會上,我們看到了關於星際旅行的構想,看到了在為返老還童做出的努力,也看到了人類如何應對氣候變暖等危機。

今年WE大會的主題是“雅努斯之門”,在今天一場關於未來科學的盛宴裡,八位演講嘉賓帶著我們聊了聊宇宙與生命中那些遙遠的事,暗物質、蟲洞、多維空間、弦理論、腦科學和全新的物種等等。

今天WE大會最讓人震撼的是,我們發現,原來人工智能還能“救人一命”。騰訊通過把健康、醫療和人工智能結合,可以更早地發現癌症和腫瘤,能夠綜合分析更多的數據,能夠更好地進行診斷和治療,同時能夠推薦更準確的治療方案。

此外,在幾天前的騰訊合作伙伴大會上,騰訊 AI Lab宣佈,其AI+醫療領域研究已搶先從影像篩查進入病理分析階段,相關的智能顯微鏡項目已在研發測試階段。

智能顯微鏡融入了人工智能的視覺、語音、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及增強現實技術,醫生輕鬆輸入語音指令,AI就能自動識別、檢測、定量計算和生成報告,並將檢測結果實時顯示到醫生所看目鏡中,及時提醒又不打斷醫生閱片流程,能提高醫生的診斷效率和準確度。

從目前公佈的進度來看,騰訊目前的智能顯微鏡已經涵蓋從影像篩查到病例分析。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騰訊的人工智能醫療項目已經實現了落地應用。騰訊覓影”乳腺腫瘤篩查AI系統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及全國其他10餘家三甲醫院進入臨床預試驗。該系統的推出,將有助於臨床醫生更準確、高效地發現乳腺腫瘤,提升基層醫院對早期乳腺癌的診斷水平,幫助患者獲得早篩早診早治的醫療服務。

經大樣本、非同源、多中心的測試統計,“騰訊覓影”乳腺腫瘤篩查AI系統檢測乳腺鈣化和惡性腫塊的敏感度分別達到了99%和90.2%,對乳腺腫瘤的良惡性判別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7%和96%。這意味著人工智能技術有望在乳腺癌早篩中成為臨床醫生的得力助手,輔助醫生更準確、高效地發現乳腺癌。

或許,這就是未來,這就是WE大會要跟我們展示的東西。

蟲洞和引力波


騰訊WE大會:人造生命或將打破自然界限!


基普·索恩,2017年10月3日,因其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作為今年WE大會的開場嘉賓,基普·索恩帶來了他在蟲洞和引力波方面的思考。

蟲洞對於我們有什麼意義?或許真的適合“星際旅行”。基普·索恩表示,不斷地把蟲洞打開,我們可以讓土星的光線穿越、彎曲,我們就走到了仙女座,我們又通過蟲洞回去,這麼長的距離,只要幾分鐘就可以過去。

但是蟲洞又會自毀,會崩塌,人類如何才能夠避免這一點呢?基普·索恩認為,可以用特殊材料去把它填充,這是一種反引力的效應,能夠去修復蟲洞的側壁。從另一點來看,蟲洞並不會在宇宙當中自然產生,需要有高級文明有意識的去創造和維持,再填充特殊材料,蟲洞才能存在。

接下來,基普·索恩又提到了引力波對於天文學的意義:過去人類所使用的觀測手段都是電磁波,而現在我們可以去用引力波觀測宇宙。

400年前,伽利略製造了第一個天文望遠鏡,他能夠找到木星的四個衛星;三年前,LIGO第一次觀察到了黑洞碰撞所形成的引力波。基普·索恩發出了一個邀請:請大家一起推測,再過400年,人類結合引力波對宇宙進行觀測,會有哪些更多的發現?

人類之眼:太空望遠鏡


騰訊WE大會:人造生命或將打破自然界限!


馬克·麥考林是歐洲航天局科學與探索高級顧問,,一生與宇宙有著不解之緣。他參與“太空之眼”哈勃望遠鏡項目, 併成功發射了“世界最強太空望遠鏡” ——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

馬克·麥考林認為,天文研究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太空中觀測。1990年4月,歐洲航空局推出了哈勃空間望遠鏡,在這20多年中,哈勃太空望遠鏡帶來了很多科學的數據,幫助人類更好地瞭解宇宙的運轉。

馬克·麥考林在演講中又提到了讓他自豪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與哈勃不一樣,詹姆斯·韋伯的主鏡更大,由18個鏡片組成的一個主鏡,口徑達到6.5米,但重量差不多是哈勃望遠鏡的一半,只有6噸左右。與此同時,詹姆斯·韋伯能在低於室溫的情況下運行,遠低於哈勃望遠鏡的運行溫度。

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剛剛處於入門階段,行星、恆星是怎麼誕生的?太陽系這40多億年是如何演進的?這些我們都不知道。馬克·麥考林強調,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意義正在於此,詹姆斯·韋伯望遠鏡會幫助我們去了解關於宇宙的很多神秘之處。

祝福詹姆斯·韋伯望遠鏡能夠在2021年發射成功。

人造生命打破自然界限

騰訊WE大會:人造生命或將打破自然界限!


我們先從浩瀚的宇宙中暫時回來,回到我們自己身上。

植物生理生態學權威專家、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覃重軍亮相WE大會現場,分享了他在”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生物“方面的研究,該研究在今年8月發表在了《自然》雜誌上。

覃重軍發現,自然界在染色體的數目上似乎太隨意了,可以多、可以少,而且好像跟進化的定位沒有多少關係。”當我們比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時候,染色體數目原核一般是一條,真核有很多條。染色體的構型,原核生物是環形的,真核生物是線形的,這是(它們)自己的界限。“

於是,覃重軍產生了一個想法,”人能不能打破這種自然界限呢?能不能造一個真核生物,只有一條染色體,但是所有的生長、繁殖、遺傳信息全都在這一條染色體上?“

在覃重軍想到這個想法之後不久,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的出現讓精確編輯染色體變得可行。覃重軍團隊用了大概一年半的時間,將酵母菌的16條染色體編輯成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是,這個人造生物的細胞生長和細胞形態跟天然的幾乎是一樣的,並且活得很好。

可以救命的人工智能


騰訊WE大會:人造生命或將打破自然界限!


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是WE大會的常客。在去年的WE大會上,網大為提出了“以放眼全球的視角,用創新解決全球性問題”的觀點。網大為當時表示,騰訊在航天技術、基因工程、環境檢測等前沿領域的投資,希望能夠探索解決這些全球問題,同時他呼籲大家關注這些問題,並一起積極參與進來,共同尋找解決辦法。

如今,一年過去了,騰訊在解決這些全球問題上,有了哪些進步呢?

網大為首先亮明瞭自己的觀點:中國還有世界很多國家,都在進行人工智能領域的佈局,它能夠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發揮重大的作用。

據網大為介紹,騰訊有一個合作企業,它運用人工智能進行戶外農業操作。2018年的收穫情況顯示,在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後,節水可以達到40%,同時單位產能又能夠增加。

網大為表示,如果能夠把這樣一個技術用到美國所有的玉米產業帶,節省出來的水相當於美國的居民用水全國4個月的總量,這個節水量是非常可觀的。

關於人工智能在農業上的其他應用,網大為還舉了一個例子。騰訊與荷蘭瓦格寧根大學設計了一個挑戰賽,要看的是哪一種人工智能能夠在溫室當中能夠實現最佳的農業生產,同時還找了一個人工組作為對照。

從目前來看,有三個人工智能團隊做得比人工要好,騰訊也派隊參加這個比賽,現在的戰績相當不錯,競爭很激烈,但最終結果出爐還需要五週的時間。

騰訊還在人工智能方面做了什麼?網大為表示,騰訊在很多領域進行人工智能的佈局,但是對於用人工智能推進醫療、關心人的健康,騰訊則更有激情。

網大為提到,騰訊通過把健康、醫療和人工智能結合,可以更早地發現癌症和腫瘤,能夠綜合分析更多的數據,能夠更好地進行診斷和治療,同時能夠推薦更準確的治療方案。

最後,網大為鼓勵所有人,引領變革、實現變革,因為所有能和人工智能結合的領域都在眼前,而潛力也恰恰就在眼前。

支持青年科學家 自然科研與騰訊聯合推出全球影響力大獎


騰訊WE大會:人造生命或將打破自然界限!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菲利普·坎貝爾就開始擔任《自然》雜誌總編輯。如今,《自然》已成為全世界最權威的科學期刊之一。

菲利普·坎貝爾認為,年輕的科學人員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真的希望探索世界運轉的本質,第二種是想改變我們和世界的關係。“我們要支持後一種人群。” 菲利普·坎貝爾這樣說道。

為此,菲利普·坎貝爾在會上宣佈,將針對青年科學家群體,與騰訊共同推出“全球影響力大獎”。該獎旨在表彰通過科學研究為社會帶來積極影響的青年科研人員,鼓勵青年科研人員批判性地思考其研究工作的潛在影響力,最大程度地提升科研的影響力,讓科學研究造福社會。

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每年關注一個不同的研究領域。2019年,該獎將重點表彰顛覆性地改變人們對大腦的認識,並將此轉化為現實影響力的科研人員。該獎項將面向在腦科學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青年科學家,涉及的領域包括大腦與行為的關係、技術突破、預防和治療大腦疾病的新穎技術等。申請該獎的科研人員必須能夠展示自己的研究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力,或清楚說明其潛在影響力,並能闡明如何確保實現這種影響力的計劃。

探秘你的大腦結構


騰訊WE大會:人造生命或將打破自然界限!


蒲慕明於1999年創建中科院神經所並擔任首任所長 。2017年,他指導的團隊,完成全球首例獼猴體細胞克隆,這一難題曾困擾全世界科學家20多年。這項成果將幫助科學家進一步探索大腦高級認知功能,解開人類認知之謎。

如今,他四處奔走,推動中國腦計劃。該計劃的實施,將逐漸揭開大腦這一“內部宇宙”的神秘面紗,為人工智能的突破奠定根基。

據蒲慕明介紹,中國腦計劃可以說是一個“一體兩翼”的結構。這個“一體”就是主體是基礎研究,理解我們人類大腦認知功能是怎麼來的。為了研究各種人類的認知功能,我們需要建立各種平臺,同時我們也想理解認知的能力是怎麼樣在發育過程中出現的,就是認知的發育過程。

蒲慕明認為,未來人工智能要進一步發展的話,也需要從腦科學得到啟發,包括機器學習的過程,怎麼從腦啟發的這個概念來設計新的計算模式,新的類似人腦的神經元結構的器件、芯片,甚至是機器人。

暗物質讓恐龍滅絕?


騰訊WE大會:人造生命或將打破自然界限!


好了,再從人體奧秘轉向宇宙。

愛因斯坦曾說,他這輩子犯下的最大錯誤是構想出“宇宙常數”,即一種他假設的未知宇宙能量。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物理學教授麗莎·蘭道爾卻認為,暗物質確實存在於銀河系中。在今年的WE大會上,麗莎·蘭道爾帶來了她關於暗物質的最新思考。

麗莎·蘭道爾為何堅信暗物質的存在?麗莎·蘭道爾認為,在太陽系當中,星球會旋轉,這樣的一種引力能夠去吸住各種各樣旋轉的物質,使之不逃離出去,除了一些普通的物質,一定有別的因素存在,而這個因素就是暗物質,而暗物質對於太陽系的形成至關重要。

與此同時,麗莎·蘭道爾還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多數的暗物質是沒有相互作用的,但是有一些暗物質是有的,它會影響到太陽系甚至可能導致彗星撞擊,其中的某一次可能導致了恐龍滅絕。

大數據揭秘病魔起源


騰訊WE大會:人造生命或將打破自然界限!


他是醫學院教授,卻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醫生。在疾病診療方面,喬爾·杜德利獨闢蹊徑,將大數據方法應用於醫療系統中,通過發現細胞、組織、患者、環境和人群之間的信息流網絡,最終建立智能的學習型醫療系統,實現預測性精準醫療。

讓喬爾·杜德利感到自豪的是,如今,他用這種方法挖掘出阿爾茨海默病的可能病因。喬爾·杜德利表示,阿爾茨海默症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的疾病,會影響人們的記憶力,現在在全世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如果有一種疾病甚至能讓最富裕的國家破產,那就是阿爾茨海默症。

喬爾·杜德利介紹稱,美國國家研究院發起了一項名為AMP-AD的項目,它以大數據為基礎,目的是要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它針對上千個病的病人,測量了很多的信息,而且是不同層級分子、表端基因、代謝的信息,所以說它是一個非常大的數據組,有史以來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病人最大的數據組。

通過大數據分析,喬爾·杜德發現,阿爾茨海默症可能與人類皰疹病毒6A型病毒有關。一旦這個假設成立,人可以通過抗病毒的治療或者是免疫治療的方法,對抗阿爾茨海默病了。

阿爾茨海默病的分析是一個案例,喬爾·杜德希望這種檢測方法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即以大數據驅使健康體系。

小結

在文章的開頭,當你看到暗物質、蟲洞、多維空間、弦理論、腦科學等詞彙的時候,你會提出一個疑問:這些事情跟我有什麼關係?

但是當八位嘉賓用了三個多小時的時間分享完之後,你或許就會明白:未來科學離我們真的不遠。人類的健康、地球的未來,或許就在今天的WE大會上,開啟了一絲裂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