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協談股票質押融資:觸及止損線時,採取恰當方式妥善處理

中銀協談股票質押融資:觸及止損線時,採取恰當方式妥善處理

《金融時報》記者:請您談談銀行業金融機構應該如何做好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各類企業信貸資源配置,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潘光偉: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銀行業的天職和宗旨。當前,銀行業要加大信貸資源配置力度,科學評價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各類企業風險狀況,支持企業合理需求,避免“一刀切”和“簡單化”,更多關注企業的中長期發展前景,有效增強實體經濟信貸支持。

《金融時報》記者:您認為在當前形勢下,銀行業金融機構應該如何做好股票質押融資業務風險管理?

潘光偉: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科學合理地做好股票質押融資業務風險管理,在質押品觸及止損線時,質權人應當綜合評估出質人實際風險情況,採取恰當方式妥善處理。

《金融時報》記者: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推進結構性去槓桿的過程中,應該如何分類做好對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企業的支持?

潘光偉: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堅決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做好風險防範的前提下,把握好結構性去槓桿的力度和節奏,為我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信貸環境。對生產經營基本面良好、具有發展空間的上市公司,商業銀行要採取綜合授信等方式給予支持。對出現暫時生產經營困難但前景良好的企業,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採取多種手段予以支持。

《金融時報》記者:銀行業金融機構當前經營狀況怎樣?

潘光偉:當前,銀行業金融機構總體經營狀況良好,運行穩健,風險可控,貸款質量和經營效益穩定,風險抵補能力和流動性儲備充足。據統計,截至5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250萬億元,同比增長7.2%,撥備覆蓋率183%,前5個月實現淨利潤8555億元,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0.7%,資本充足率13.6%,流動性覆蓋率125%。各家銀行要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及時回應市場關注,加強雙向溝通,不斷提升信息披露質效。(原題為《做好股票質押融資業務風險管理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答記者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