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歷史上的中山國和紀錄片《中山國》的創作

談歷史上的中山國和紀錄片《中山國》的創作


張軍鋒:中山國,神秘而充滿誘惑的存在

當我們走進河北博物院《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兩個琳琅滿目的展廳,打量著鏽跡斑斑、佈滿秀麗剛勁的中山文字的“中山三器”的時候,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觸摸到這個歷經二千多年曆史滄桑遙遠而神秘的國度的體溫,感受到這個遊牧民族白狄人身上散發出的強烈的味道。

如果不是眼前這些中山國文物確切分明的存在,我們也許不會知道,河北博物院所在的這個名叫石家莊的省會城市,曾經是中山國的一部分,而極盛時期的中山國曾經達到方五百里,今天的石家莊、保定大部分,邢臺、衡水的一部分都是中山國的疆域。這個前後存在了200多年的國家歷經三次被滅、兩次復國,在太行東麓、滹沱河邊強盛一時的戰國“第八雄”是中華民族歷史大融合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頁,它的興與亡同樣是戰國諸強兼併終歸一統歷史的重要環節。

如果仔細觀察中山國王陵出土的這些精美的器物,振翅欲飛、兇猛穩健的雙翼神獸,構思精巧、奢華生動的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身如彎弓、霸氣十足的虎噬鹿,神態優雅、詼諧幽默的銀首人俑燈、十五連盞燈……一件件工藝精湛、散發著濃厚青銅時代人文氣息的精美文物,讓我們對中山國宮廷裡奢華而藝術氛圍濃厚的生活場景充滿了想象,無論是藝術價值還是文物價值都足以和故宮裡的國寶級文物相媲美。這說明中山人的青銅鑄造工藝和審美意識都達到了戰國時代所能達到的文明的高度,成為那個時代的藝術絕唱。

翻開中國歷史典籍,記述中山國的文字累計達到13000多字,卻只有西漢劉向編撰的《戰國策·中山策》專章記載了中山國後期的一些歷史片段。對中山國,其他典籍都缺乏準確和正面記述,它似乎被歷史學家故意忘卻、甚至被冠以“中山狼”忘恩負義惡名。在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記載中山國的文字也累計超過了3000字,可是司馬遷筆下的中山國,也僅僅是作為背景材料零星出現在魏、趙、齊等國的敘述中,無論是年表、本紀,還是世家、列傳,都沒有對中山國做過正面、專門的記載。直到20世紀初,清末學者王先謙完成了一本不足10萬字但可視為中山國曆史研究絕無僅有、空谷足音的集大成者的小冊子《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對歷代典籍中關於中山國的記述做了詳細的考證、梳理,並據此繪製出中山國的疆域圖。由於缺少最直接的史料,中山國的歷史面貌在王先謙的筆下依然是碎片式的、殘缺不全的。但是,經過這位學界巨臂細心的蒐集整理,歷史學家們已經清晰地感受到,在華夏數千年曆史中,中山國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存在。或許正是受王先謙這本小冊子的影響,與王先謙過從甚密的晚清學者、著名外交家郭嵩燾在談到中山國的地位與影響時,對中山國在戰國諸雄爭霸中的作用給出了一個迥然不同於前人的評價:“戰國之所以盛衰,中山若隱為之樞轄”。“樞轄”者,關鍵也!這句話,冥冥之中似乎成為中山國曆史真相得以恢復本來面目的一個預言。

來到正在修葺的面目一新的中山王厝墓地,望著這個二千多年前強盛時期開始建造的中山王陵,我常常在想,如果不是上個世紀70年代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讓“中山三器”上銘刻的二千多個文字述說的中山國的歷史大白於天下,中山國終於抖落滿身的灰塵讓歷史學家近距離地觀察,我們或許永遠無法知道中山國真實的輝煌而悲壯的歷史,只能從所謂華夏正統史官鄙視與偏見的零星記述中去揣測被扭曲的中山國了。這些銘文,還記述了幼年繼位、36歲就英年早逝的中山王厝在相邦司馬賙的精心輔佐下,21歲成功稱王,不失時機取得伐燕大勝,把中山國推到無論是疆域還是國力都堪稱戰國“第八雄”的極盛時期。

還是在王厝墓巨大的中字形墓穴,考古工作者發現了王陵被大火焚燒、巨石壓砸毀壞的痕跡,這與趙武靈王攻破中山國都靈壽城後令趙國軍隊燒燬中山王陵的傳說不謀而合。這在戰國時期是很少見到的瘋狂之舉,可見趙武靈王和趙國軍隊對中山王和中山國的仇恨至深至大。在華夏正統歷史中,趙武靈王是勇於改革並把趙國帶到輝煌頂點的一代英主,梁啟超甚至把他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改革家之一。成就趙武靈王一世英名的是他強力推行的 “胡服騎射”改革,而他改革的最大目的就是滅掉阻擋趙國成為強國的絆腳石中山國。正所謂“勝者王侯敗者賊”,人們在歌頌趙武靈王偉大的時候,往往不吝把中山國視為爭強鬥狠、忘恩負義的“中山狼”,把大盆的汙水潑向這個在華夏正統歷史中被視為蠻夷的白狄人建立的國家,使揹負惡名的中山國淹沒在華夏正統的宏大歷史敘事中。

如果去除華夏正統史觀對中山國的偏見,從中華民族大融合的現代歷史觀去觀察中山國的歷史,這群從西北被迫遷徙到太行山一帶在華夏腹心頑強生存的白狄人,毫無疑問也是可歌可泣的英雄群體;他們幾代人篳路藍縷、三起三落,為了儘快融入華夏文明虛心學習,在融合中發展出具有自己鮮明風格的文明成果的創造力,無疑也是值得敬仰與懷念的。而這種理念,是紀錄片《中山國》創作的基本思想。

張軍鋒:如何讓中山國的故事引人入勝

在研讀中山國曆史,與這個領域的專家學者溝通交流過程中,我逐漸發現,這個領域的每一個學術進展,都是在爭論中逐步明朗的。中山國曆史研究30多年的發展成果,充分證明了學術自由、百家爭鳴是學術進步的重要基礎。

歸納起來,圍繞中山國曆史研究的爭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中山國是不是由白狄人建立的國家,白狄、鮮虞、中山國三者之間的關係;中山國建立與滅亡的年代,中山國君世系及在位年代;中山國早期都城顧到底在哪裡?魏文侯為什麼要遠隔千里借道趙國征伐中山國?魏屬中山是否真實存在?它對中山國後期走向強盛起到什麼作用?司馬賙和司馬熹是不是同一個人,他在中山國曆史上扮演了什麼角色?中山國為什麼能夠三次復國並逐步走向強盛?中山國為何強盛之後迅速亡國?是否亡於“崇儒說”?司馬遷為何不為中山國立傳?

如何回答上述問題,關係到中山國曆史的基本面貌,也是紀錄片《中山國》必須明確回答的問題。這些問題回答地好不好,能不能立住腳並讓學術界和廣大觀眾認可,關係到片子的成敗。

從2016年春到2017年初夏,近16個月的時間裡,中山國和它由西北輾轉東遷而來在華夏腹心地帶頑強生存的故事漸漸的清晰起來;從陝西博物館、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院、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山西博物院、晉國博物館、河南博物院、中原博物館一路走來,我們清晰地聆聽到中國歷史波瀾壯闊的青銅時代——先秦時期華夏民族大氣磅礴的融合史詩恢弘的交響;從中山古城遺留至今的殘垣斷壁、王陵墓葬、東西陵山腳下這片頗具王者之氣的沃土,到河北博物院一件件精美絕倫的中山文物——無論是雙翼神獸的獰厲、虎噬鹿的霸氣、

銀首人俑燈的詼諧、四龍四鳳方案的機巧,中山人雄健而慷慨的精神氣質越來越感染著我們;

與海內外近百位學者的對話,更讓我感到中山國曆史的博大精深和魅力無窮——他們中的許多人終其一生默默無聞地沉浸在中山國的研究中,他們為一段文字、一件器物、一片墓葬、一個人物所吸引……

在這樣的浸染中,活躍在中山國曆史舞臺的那些人物——從文公、武公、桓公、成公、王厝、椄恣、王尚中山國七代君王,到鼓須、公孫焦、樂舒、司馬賙、吾丘鳩,從魏文侯、趙簡子、齊威王、趙武靈王,到樂羊、李悝、苦陘縣令、李疵、白圭,一個個性情各異的歷史人物也逐漸鮮活起來。

這是一個多麼精彩的故事!起伏跌宕、離合悲歡,樂羊啜羹、臥薪嚐膽,英雄末路、孤獨無援,破釜沉舟、慷慨赴死!一臺大戲開始在我的頭腦中上演。但是,我不能任憑自己激情四射,而是要在理性的統領下展示歷史的大勢、文明的璀璨,把人物的悲歡、文物的神奇納入到歷史的敘事中,抒寫出中山國在先秦歷史中的“樞轄”作用和民族融合史詩中獨特的音符。

精彩的故事,也需要精彩的呈現。在大眾傳媒和多媒體傳播的時代,紀錄片早已不是紀錄片人自我抒寫的作品,而是首先能夠吸引廣大受眾、拉近觀眾的好吃好看的文化精品,思想和精神要自然而然地隱藏在精美的劇情和視聽觀感之中。中山國的故事雖然精彩,但這個故事畢竟發生在二千多年前的先秦時代,那個時代與今天是那麼地不同,如何讓觀眾看到中山國真實的年代場景,他們才有可能進入劇情,感受中山國君王的喜怒悲歡。

我從來沒有想過把《中山國》拍成一部考古探秘片,更不想把《中山國》拍成一個文物背後的故事。雖然考古的故事必不可少,但講考古的過程目的是引領觀眾穿越二千年的時光,讓觀眾領略我們發現中山國的真實的故事;雖然文物的展示必不可少,但展示文物是為了表現中山國文化的璀璨,而且把文物的製造過程作為劇情的元素和道具來講述中山君王的情感和追求。當考古發現和文物故事都融入歷史敘事的劇情之中的時候,一個有溫度、有厚度、有人性閃光、有思想火花、有文化理想的中山國故事才能引人入勝地呈現給觀眾。

張軍鋒:《中山國》的故事脈絡

經過一次次的爭論和沉澱,中山國兩百多年篳路藍縷、慷慨奮起終被趙武靈王慘烈絞殺的故事由此逐漸成型。以《發現》《崛起》《繁盛》《拐點》《悲歌》《流韻》為題的六集故事脈絡逐漸清晰起來:

中山國是遊牧民族的一支白狄族建立起來的國家,這從出土的大量具有明顯遊牧民族風格的器物上得到證實;中山人被迫東遷的過程中,與秦、晉之間發生了許多恩怨情仇,但他們盡力吸收華夏先進的文明,在諸強紛爭中經歷了奮起、被征服、再奮起、再被征服的過程;魏文侯為了向北發展、鞏固自己的強國地位並威懾齊國,借武公暴亡幼主桓公新立的時機派樂羊借道趙國滅掉中山國,派政治家李悝治理中山,中山故地受華夏文明浸染農業經濟迅速發展起來;桓公經過20年的臥薪嚐膽乘魏趙兩國交戰之際成功復國並果斷遷都靈壽城,修築長城,交好齊國,奠定中山國走向強盛的基業;成公重用司馬賙為相邦發起引水圍鄗之戰,引起趙國的仇恨;司馬賙輔佐王厝成為一代英主,乘燕國發生逆天悖理的“子之之亂”之機率師伐燕,奪取燕國大批國土,使中山國疆域急劇擴張至方五百里達到極盛;為了宣揚國威,王厝命司馬賙監造一批精美的青銅器,銘記先王和伐燕大勝的功業,警告子孫和司馬賙不要步燕國後塵;耽於享樂的王厝暴斃帶來中山國的歷史拐點,繼位的椄恣重文輕武,心存幻想;趙武靈王處心積慮要拔掉中山這棵釘子,一面發起胡服騎射改革一面展開外交攻勢為攻打中山做著各種準備;中山將士誓死抵抗趙國軍隊的多次進攻,把這場戰爭延遲了八年時間,靈壽城終於被攻破,椄恣逃亡齊國後憂懼而死,趙國立尚為傀儡國君,不久就把尚和中山遺族西遷膚施,中山國宣告滅亡。中山國雖然被淹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但中山作為行政區劃在華北大地存續了1800多年,隨著上世紀70年代的考古大發現,它驚豔的文物、神奇的文字、悲壯的故事又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