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都參加了的雙年展,你不想看嗎?

2017年9月13日,首屆“安仁雙年展”新聞發佈會於古鎮安仁舉行,宣佈首屆安仁雙年展將於10月28日正式開幕。安仁雙年展是由華僑城-西部集團發起建立,採取國際慣常的雙年展總策展人負責的策展人小組機制,由藝術史學家呂澎擔任總策展人。

陳丹青都參加了的雙年展,你不想看嗎?

據《太平寰宇記》載,取“仁者安仁”之意,安仁始建於唐朝,現存的舊式街坊建築多建子清未民初時期,尤以民國年間劉氏家族鼎盛時期的建築最多,風格中西式樣結合,莊重、典雅、大方的各式院落,造就了安仁鎮特殊的建築風貌。走進安仁古鎮,有劉氏莊園博物館、建川博物館聚落、公館老街三大核心旅遊片區,文博旅遊資源豐富而獨特,提供文博旅遊、古鎮觀光、娛樂休閒等旅遊服務,是中國唯一一個“博物館小鎮”。

陳丹青都參加了的雙年展,你不想看嗎?

安仁古鎮

陳丹青都參加了的雙年展,你不想看嗎?

安仁雙年展分展場建川博物館聚落

陳丹青都參加了的雙年展,你不想看嗎?

安仁雙年展分展場劉文輝公館

陳丹青都參加了的雙年展,你不想看嗎?

公館街

首屆“安仁雙年展”的主題“今日之往昔”,旨在將安仁放置於全球化與地域性交叉語境中進行抽樣式考察,通過藝術創作與實驗的呈現,對歷史記憶與當代問題進行交互性學術安排,破除當代藝術扁平化、符號化的偏見,呈現當代藝術鮮活與多元的思想與語言結構,同時,也試圖探討全球化與在地化對當下視覺文化的潛在影響,在保持全球化視野的前提下分析地域特徵的歷史多樣性和複雜性,將世界 - 中國 - 成都 - 安仁放在一個沒有中心與邊緣設置的動態結構中進行理解和呈現,使“安仁雙年展”能夠呈現多種視角透視下的當代藝術。

陳丹青都參加了的雙年展,你不想看嗎?

安仁雙年展主展場功能分區

總策展人、藝術史學家呂澎遵照專業、學術、國際等原則搭建展覽結構,制定展覽的主題和架構選擇參展的藝術作品、擬定參展的藝術家名單,保證展覽的學術性效果及影響。策展小組由藍慶偉+杜曦雲、盧迎華+劉鼎、劉傑+呂婧、馬克•斯科蒂尼(MarcoScotini)四組構成,四組策展人完成“今日之往昔”主題下的四個單元,分策展人在總策展人的分工安排下完成策展的不同工作。

陳丹青都參加了的雙年展,你不想看嗎?

安仁雙年展主展場鳥瞰

首屆“安仁雙年展”新聞發佈會

首屆“安仁雙年展”將於10月28日正式開幕

陳丹青都參加了的雙年展,你不想看嗎?

首屆安仁雙年展策展人及嘉賓留影

總策展人呂澎在談及此次安仁雙年展的舉辦時稱,這是一次讓我們有機會與仁者文化記憶相通的機會。有一句被用濫的話叫做“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克羅齊 Benedetto Croce)。作為在西學東漸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無論承認與否,我們的確更容易想象地中海的歷史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關聯……每一個文化世界的參與者共同構成了交談的世界,他們之間的喃喃細語彙成了一個時代的人文傳統。今天,我們對20世紀初期現代主義激進的狂飆運動已經可以理解,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沒有意識到當代問題的複雜性與嚴重性,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棄批判性地審視今天的現實和人們習以為常的歷史。因此,“今日之往昔”的當下含義即是:再一次理性地審視歷史。

此次雙年展之於安仁的意義,總策展人呂澎提出了三點:首先,首屆安仁雙年展的舉辦意味著安仁開始基於原來的歷史和過去的人文資源來創造新的當代文化,帶來當代文化和觀念的內容,改變原有人文的氣質;此外,諸多國際嘉賓的參與,勢必給安仁在全國、全球範圍內帶來更大的影響力;第三,由於新的文化血液和更大影響力,會給安仁的旅遊帶來新的生機。文化、藝術的引入,不是簡單的花紋,是生活、工作、政治、經濟的一部分。

雙年展的主題“今日之往昔”,意味著想通過這一主題提示不同的策展人和參展藝術家思考,當我們在創造當代文化的時候,如何把今天與昨天,與歷史相聯繫,用嶄新的眼光觀看過去,把握今天與歷史的關係。

陳丹青都參加了的雙年展,你不想看嗎?

左起:西安曲江智造總經理楊曉信、成都安仁華僑城副總經理向雪松、大邑縣政府黨組成員李曉剛、呂澎

在發佈會現場,大邑縣政府黨組成員李曉剛表示,安仁雙年展的舉辦為安仁的文博、文創注入了重要的文化因素,這些資源必將為國內外的文化交流創造良好的平臺,為安仁的文博、文創大發展注入持續的力量。通過安仁雙年展的開展,對提升整個安仁的知名度、美譽度、文化的識別度是有幫助的,相信未來的安仁,在西控的發展中,文博、文創一定會起到標杆性的意義。

安仁雙年展是華僑城進入安仁以來,在文化藝術領域的第一個國際品牌活動,也是華僑城集團“文化+旅遊+城鎮化”項目的實踐。成都安仁華僑城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向雪松談到,安仁古鎮作為歷史文化名鎮,是國家住建部首批特色小鎮之一,也是中國唯一的博物館小鎮。比起其他古鎮,安仁少了一份喧囂,多了一份寧靜,給人以平靜、悠閒之感。在這片土壤滋養藝術創作,能給安仁注入新的活力。之所以舉辦安仁雙年展,也是華僑城“文化+”戰略的落地。文化是核心,旅遊是實施的路徑,最終的目的是實現城鎮化。這樣的戰略發展中,我們首先要挖掘安仁的文化脈絡,提煉安仁文化氛圍,希望通過雙年展注入高品質、國際化的文化資源,實現相關的藝術機構、文化藝術圈層的學習與交流。多產業佈局的發展,安仁雙年展這一品牌項目將是國際化、當代化、產業化,打造成常態性的活動。通過這一藝術盛會中當代藝術創新精神和百年曆史傳奇古鎮之間的碰撞,提升安仁在國際上的文化識別度。

陳丹青都參加了的雙年展,你不想看嗎?

左起:呂澎、程昕東、隋建國、周春芽

西安曲江智造文化旅遊產業股份總經理楊曉信在現場感慨的說道,安仁我們來了!作為項目承辦方,楊曉信表示此後將逐步推出針對安仁區域的大師講座和針對青少年的美育活動。

藝術家隋建國談到,坐在有軌電車來發佈會的途中的我對沿路的標語“百年安仁”印象頗深,我知道安仁是半個世紀前《收租院》的出現,作為一名雕塑家我知道當時有一批人在這裡創造出了最為激進的藝術形式。半個世紀後,終於有機會來到安仁看到原作。100年,50年,到今天安仁再一次成為焦點,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在藝術家周春芽看來,安仁舉辦雙年展的意義是深遠的。“安仁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充滿矛盾且具有豐富的含義,這也決定了此地的高知名度。作為發展中的當代藝術,於藝術家而言,在此做展覽會很興奮,創作時很容易產生主題和內容,這都與安仁的文化積澱不可分割。”

首屆“安仁雙年展”

“今日之往昔”

在今天,我們的社會的景象導致被認為是一個圖像消費的“景觀社會”(居伊·德波),全球化為“景觀”加上了無限想象定語,給人們造就了問題的多重性與相關思考。結果,關於“何為今天”的思考也成為迫切的話題,“今日之往昔”這個帶有反省意味的主題是一種關於當下藝術的強烈反思,這與我們今日的藝術狀況有著關聯,這個主題意味著再次提出一個需要回答的問題:何為今天的藝術?這是“今日之往昔”所思考與呈現的。當然,不限於此的學術追問還包括:何為歷史中“今天的藝術”?同時今天的藝術又是何以構成歷史?關於藝術歷史感的指向也是“今日之往昔”所呈現的問題指向。

陳丹青都參加了的雙年展,你不想看嗎?

首屆安仁雙年展新聞發佈會現場

“今日之往昔”單元之一:譜系修辭

策展小組:藍慶偉+杜曦雲

在“譜系修辭”展覽單元中,將以安仁古鎮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中的遭遇為背景,以藝術的角度和方式,再次審視晚清以來的中國社會發展軌跡,探討當下藝術的歷史成因,以及對未來的期待和推測。這裡,以不同個體的體悟為端點形成的文化譜系,以及藝術家特有的工作方法和美學特徵,是展覽的重心所在。

參展藝術家:

陳丹青、陳曦、陳文令、方力鈞、馮峰、高氏兄弟、郭偉、賀丹、何多苓、何工、黃銳、洪磊、李博、李琳琳、李路明、李勇政、李佔洋、馬軍、孟柏伸、孟煌、牟桓、姜傑、景柯文、沈曉彤、舒群、隋建國、王廣義、汪建偉、王易罡、謝曉澤、忻海州、徐冰、楊冕、葉永青、藝術教育小組(張濱、葉洪圖)、嶽敏君、展望、張大力、張小濤、張文榮、張萬新、張曉剛、張釗瀛、周春芽、朱加、朱璽。

陳丹青都參加了的雙年展,你不想看嗎?

首屆安仁雙年展新聞發佈會現場

“今日之往昔”單元之二:十字街頭

策展小組:劉鼎+盧迎華

作為第一屆安仁雙年展中的一個章節,除了對當代傳統的討論,“十字街頭”章節重新闡述了在藝術的語境下未完成方案的處境。“十字街頭”的名字來源於魯迅與馮雪峰創建於1931年12月的文藝雜誌《十字街頭》,以及現實主義電影導演沈西苓於1937年拍攝的電影《十字街頭》,它們都是左翼文藝工作者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指出解決方案的文藝實踐。

參展藝術家:

Daniel García Andújar, Adam Avikainen,Paul Chan, Yorkson(陳奕敏), PaulDrissen, Karsten Födinger, Marina Gioti, Jos de Gruyter & Harald Thys, Lukáš Jasanský and Martin Polák,賈淳, Stanya Kahn, InmiLee, Simon Leung,林崗,林一林,呂智強, Tomáš Rafa, Grace Schwindt,袁運生, The PhantomModern(Yongwoo Lee策劃;藝術家包括Jae Oon Rho, SoYoung Kim/Kim Jeong, Jane Jin Kaisen, Kyung-man Kim)

陳丹青都參加了的雙年展,你不想看嗎?

首屆安仁雙年展新聞發佈會現場

“今日之往昔”單元之三:回不去的未來

策展小組:劉傑+呂婧

“回不去的未來”展覽單元虛擬了一個來自未來的視角,以尋找記憶的姿態,迷戀並書寫著當下的歷史迷宮。由此,展覽以雙年展發生地的人文歷史和特殊的在地性為基礎,以西學東漸等與中國的現代化緊密相關的時空節點為起始線索,展開以“時間”為關鍵詞的當代藝術討論。

如何看待歷史及現當代(近百年)的中國藝術現場,如何理解這一背景下的歷史與時間?在當下,又如何書寫屬於未來的藝術歷史?對共同而具體的時空背景的理解,又如何進入更加個體化的當代藝術創作?它們又如何提示我們觀察當下的中國藝術的歷史樣本?這些都是本次展覽的疑問和線索。

展覽選擇的藝術家和作品以時間的多維度為脈絡,這些脈絡相互轉換,形成展覽中形式與主題的交融和循環:從展覽現場發生的、真實的瞬間記錄等所體現的時間開始;進入具體的,屬於特定歷史的年代時間;以及屬於特定空間的物理時間;從中,又能產生一種抽象的,以個體感知為基礎的心理時間;而不同的個體心理時間,又共同構成一種更廣泛的,與地域和國家的歷史書寫有關的觀念化時間。最終,這種宏觀的時間感知又回到特定的原點,即安仁所提示的,具體的時空所構成的記憶場域。

參展藝術家:

陳秋林、陳哲、馮立、黎朗、李青、梁紹基、廖斐、劉傳宏、那穎禹、 馬海蛟、Mr.d.mouse (周行)、邱黯雄、邱洪峰、王川、吳鼎、徐跋騁、張天軍

陳丹青都參加了的雙年展,你不想看嗎?

首屆安仁雙年展新聞發佈會現場

“今日之往昔”單元之四:四川故事——戲劇與歷史

國際策展人:馬克•斯科蒂尼

雙年展舉辦地四川安仁古鎮,與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在1940年所寫下的著名劇本《四川好人》中所臆想的背景“四川”不謀而合;其次,於安仁古鎮的劉氏莊園內,同時收藏著創作於1964年的著名泥塑群雕《收租院》,策展人斯科蒂尼以此為出發點,選擇“四川故事”作為國際板塊的展覽敘事主題。

《四川好人》和《收租院》,兩件藝術作品先後講述著在巴蜀大地上發生過的故事,看似構建起了兩種文化間的對話,貫穿著過去與當下的歷史文脈,但兩者間又相互虛構自己眼中的對方,關係迂迴徘徊,如同戲劇的人物臉譜變化一般難以明辨。眾所周知,布萊希特這位偉大的德國劇作家一生並未到過中國,但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在其《高加索灰闌記》、《老子在流亡途中著的傳奇》等等作品中大量使用中國典故作為故事背景;1935年於蘇聯觀看梅蘭芳演出的經歷,更將對其教育實驗戲劇“陌生化”理論有極大的啟發。另一方面,上世紀六十年代,四川美院教授及學生集體完成的《收租院》,通過真人比例的雕塑,敘事性的表現方式等,又展現出西方寫實主義的藝術特徵;因此,在1999年哈拉德澤曼策劃的威尼斯雙年展上,蔡國強等藝術家將《收租院》,重新引入西方語境,也並非偶然。

“臉譜化的戲劇表達”是《四川好人》與《收租院》,及策展人斯科蒂尼呈現展覽主題的核心要素。在布萊希特的作品中,好人沈黛為了實現善心義舉,化身為其表哥惡人崔達,徘徊在善惡的臉譜之間,正如同川劇表演中的變臉;而《收租院》群雕則全景展現了無助的農民交租,受地主壓迫,繼而逐漸覺醒,轉變,繼而加以反抗的場面。

圍繞這些要素,展覽將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共同參與探討並通過將“戲劇”這一體系解構成:觀眾,帷幕,表演者(包括木偶,皮影戲),戲服與舞臺佈景,劇本與音樂等各個方面,形成與社會、歷史的對照。策展人將通過對戲劇語言的逐一展示,呈現布萊希特觀點,只有世界不僅以某一種確定形式敘事出現,此時它可以表現事物的原貌。

參展藝術家:

科爾內斯•卡迪尤,賽琳•孔多蕾莉,何為藝術小組(尼科萊•奧萊尼科夫),尤里斯•伊文思,彼得•弗裡德爾,斯塔諾•菲爾科,伊萬特•詹尼奇安& 安吉拉•裡琪盧奇,皮耶羅•吉拉爾蒂,莉絲•龐格,丹•格拉姆,朱安•朱娜斯,伊利亞&艾米利亞•卡巴科夫,威廉•肯特里奇,朱里斯•科勒,毛同強,潘禮德,米開朗基羅•皮斯托萊託,邱志傑,佩德羅•雷耶斯,聖地亞哥•希拉,孫遜,瓦爾•肖基,讓-馬內•施特勞布&丹妮•惠勒特,馬可•塔迪奇,烏拉•馮•布蘭登伯格,克萊門斯•馮•溫德梅爾&瑪雅•施維澤,魏明倫,楊圓圓,以及《梅蘭芳與俄國先鋒戲劇》(安德里斯•布林克馬尼斯負責策劃)

陳丹青都參加了的雙年展,你不想看嗎?

首屆安仁雙年展新聞發佈會現場

除此之外,此次“安仁雙年展”還將徵召設置特別邀請展單元,分佈在不同的空間和場館,讓其成為主展的有機補充,並通過靈活多樣的藝術手段和藝術形式與安仁產生互動。

四川美術網(www.sichuanart.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