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勘考:覆水難收的出處或許是杜撰?

幾千年中華文化,誕生了許多饒有意趣的成語。往往很多成語都有其出處,今天就來聊一個成語:覆水難收。

成語勘考:覆水難收的出處或許是杜撰?

之所以聊到這條成語,則是因為在百科的解釋中,這條成語有兩個出處,兩個出處的故事都驚人的一致。但經筆者研究後發現,這條成語搞不好是被人杜撰的,今天咱們就來一證真偽。

首先第一條出處,即來自姜太公姜子牙,鼎定西周的開國功臣。

成語勘考:覆水難收的出處或許是杜撰?

姜子牙曾經擔任過商紂的官職,後來因不滿紂王的殘暴統治,於是棄官,垂釣於渭水之濱。由於衣食短缺,妻子馬氏非常不滿,鬧離婚。姜子牙一再挽留無果,最終只得認同妻子離開。在姜子牙功成名就後,馬氏又來找上他,請求複合,於是姜子牙將水潑在地上,說馬氏要是能夠將地上的水收回來,就同意複合。

這個故事就是覆水難收,而另一個出處則是西漢名臣朱買臣,故事和姜子牙版本基本相同,只是多了個朱買臣將妻子和後來的丈夫一起接過來居住的橋段。

姜子牙版本的故事尤其經不起推敲。

第一,在商周之際,文字記錄是一種非常奢侈的事情,主要用於記錄祭祀方面的卜辭,或者一些非常重要的大事件記載。尚書的內容就是以重大事件為主。所以姜子牙休妻這件事,在正經的官方史書上,是絕難見到記載的。

第二,故事裡面的姜子牙妻子馬氏,在商周之際根本就不存在。馬這個姓氏的出處來自於戰國時期的趙奢,被封在馬服這個地方,後代遂以馬為姓。所以姜子牙的妻子根本不可能姓馬。

又第三,姜子牙先祖曾為四嶽之官,甚至輔佐過大禹治水,後因有功而被封於呂地,所以姜子牙又稱作呂望、呂牙。可見姜子牙本身是貴族階級,就更不可能因為家境貧窮而被妻子嫌棄了。

筆者查閱了很多資料,發現說姜子牙家貧的有兩處,其一為明代的長篇小說《封神演義》,但並未在姜子牙功成名就後有覆水難收的故事。

其二為宋朝王楙所著的《野客叢書》,原文如下:

又言“覆水難收”,案姜太公妻馬氏,不堪其貧而去。及太公既貴,再來,太公取一壺水傾於地,令妻收之,乃語之曰:“若言離更合,覆水定難收。”光武詔亦嘗引此。

王楙的根據只有七個字:光武詔亦嘗引此。

就是說漢光武帝曾經這樣說過。

那麼詔書何在呢?王楙沒有拿出來。即便有,光武說這個故事,根據何在呢?也沒有根據。或許這個故事在漢朝也是訛傳,民間有這樣的傳說也說不準。但確實是經不起推敲的。

故:覆水難收這個成語在姜子牙出處這裡,是不成立的。

接下來咱們看看第二個出處:朱買臣。

成語勘考:覆水難收的出處或許是杜撰?

朱買臣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家貧,但是好讀書。漢書中說他喜歡在路上一邊走一邊大聲誦讀,他的妻子崔氏覺得很羞恥,請求他不要這樣,但朱買臣仍然自顧自的大聲誦讀。於是“妻羞之,求去。”

但接下來漢書的記載就有點值得玩味了。

漢書原文:

買臣笑曰:“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餘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終餓死溝中耳,何能富貴!”買臣不能留,即聽去。

看到了吧,“買臣笑曰”,既然能笑著面對崔氏的離開,說明朱買臣本身是不在意崔氏的,而當時的朱買臣也並沒有什麼根據能夠在五十歲富貴,說這句話可能只是調笑。於是接下來崔氏的反應也就不足為奇了:大怒。怒還不說,還大罵他,於是罵完朱買臣就離開了。

接下來的故事令人唏噓,崔氏和新任丈夫一起出行掃墓,見到朱買臣揹負著薪柴,飢寒交迫,出於舊情還拿飯食給他吃。

但後來朱買臣發達以後,拜為太守,衣錦還鄉。在路邊見到了崔氏和她的丈夫,便將他們載入太守府,安置在園中,給衣食。一個月後,崔氏就自殺了。於是朱買臣將她安葬。

漢書中到這裡,朱買臣和他前妻的故事就結束了。

這個故事裡面,崔氏的死,與朱買臣將他們安置在太守府中這一舉動,是有著密切聯繫的,但全文並未有崔氏求複合,然後朱買臣潑水的情節。我們可以想見,以崔氏的所作所為,定然是個比較剛烈的女子,也有著非常強的自尊心,並且恥感也相當強。她能夠因為朱買臣高聲誦讀文章而覺得羞恥,能夠因為住在朱買臣的府中而羞恥到自殺,又怎麼有臉去求複合呢?首先在正史中未見記載,其次也不符合崔氏的性格,恐怕是後來人杜撰出來的罷?

故,覆水難收這個成語,有相當的可能性是訛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