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如松還活著,薩爾滸之戰結局如何?

微動雲南


《孫子兵法》開篇第一句‘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一場戰爭的勝利能成為一個王朝興盛的起點;一場戰爭的失敗也將成為一個王朝覆亡的終點。

漢以垓下之戰而興;唐因虎牢關一戰而盛;明以鄱陽湖大戰而立。

秦因項羽破釜沉舟而失其鹿;晉因寧平城慘敗而亡;宋以軍潰而有北狩之恥。

巍巍歷史長河之中,軍興軍敗,朝代更替。最令戰歌印象深刻的便是那個地名——薩爾滸


不世之名將,千秋之罪首

戰歌認為這句話用在李成梁身上在合適不過了!

看到了輾轉流落至遼東的徐文長(胡宗憲的頭號幕僚),眼見了黯然回鄉的戚繼光。李成梁算是徹底的明白了一個詞——養寇自重

一番思索,李成梁看中了在自己面前恭謹聽話又有能力的努爾哈赤。

之後的幾年中,在李成梁的庇護下,努爾哈赤快速的成長為遼東地區除明朝官軍外最強大的一支力量。

努爾哈赤的迅速崛起並非沒有引起明朝的重視。在努爾哈赤起兵幾年後,就有一份關於他的詳細報告送到了御前。

只是由於三大徵的進行以及朝中黨爭激烈而心力交瘁的萬曆皇帝根本無暇去顧及這個只有幾十萬人口的小部落。 就是在李成梁的偏袒下以及明朝的忽視下,這個不起眼的小部落最終埋葬了大明王朝!

養虎為患

羽翼漸豐的努爾哈赤終於將矛頭對準了大明朝。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圖阿拉城。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明朝黨爭激烈,關外防備鬆弛。趁此有利局面,努爾哈赤決定起兵叛明!

當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率步騎兩萬誓師出征。很快明朝關外重鎮撫順、清河等便被後金軍隊攻佔!

接到前線敗報的萬曆皇帝深感形勢嚴峻,立即做出了出兵平叛的決定。


明朝的戰前準備

做出了出兵決定後,萬曆皇帝任命熟知遼事的兵部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前線軍務。

為了能一舉蕩平,明朝可謂是集天下之精兵強將。 從九邊抽調精兵五萬五千;徵發善戰浙軍四千(這個浙軍唯一跟戚繼光有關係的就是戚金);從各地衛所調精兵兩萬;徵調強悍敢戰的土司兵七千餘人。

合計明軍八萬六千餘,加上葉赫軍一萬,朝鮮軍一萬三千。明朝總兵力共計十一萬多,號稱四十七萬。

萬曆四十七年,明朝大軍雲集關外。但是隨即就有幾大難題擺在明軍前面:糧餉不足;從各地徵調的士卒並沒有進行協同以及對新地形、新環境的適應訓練;各個將領之間的協調困難(兵餉未充,士卒不習,將領未協)。

只是這些關乎戰事勝敗的緊要問題在楊鎬看來就是五個字——那都不是事

既然將領未協,那就分兵四路,分進合擊。至於其它問題,先打了再說!

此外還有一個常被忽視的大問題:明軍出征前,儲藏火器、火藥的軍火庫失火(堡中軍庫災,火器盡毀)。這次事故導致出征明軍攜帶的彈藥嚴重不足。

努爾哈赤的戰前準備

得知明朝徵發大軍前來,努爾哈赤厲兵秣馬、擴軍備戰。同時大量派出細作,收買明邊將以源源獲取明軍情報。

努爾哈赤通過這些措施很快搞清了明軍的兵力規模,出師日期,進軍路線等關乎戰事成敗的關鍵信息。

根據這些信息,努爾哈赤從容的做出了任爾幾路來,我就一路去的應對計劃。


戰敗疑雲

通過兩方的戰前準備,我們就能得出結論,此戰明軍必敗。

精兵強將雲集的明軍只是一廂情願的認為努爾哈赤會集中兵力防守赫圖阿拉。對於後金軍隊的戰力、數量、動向幾乎一無所知。

戰歌真想問問楊鎬,誰給你的自信?

孫子兵法有云: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

杜松因何而敗

現在一般認為明軍戰敗是因為杜松輕敵冒進。但是戰歌在《明季北略》中看到了不一樣的說法。

杜松抵達前線後,很快發現了明軍面臨的幾大難題很可能會導致戰敗,因而數次勸告楊鎬希望能延緩進軍。但是楊鎬統統不聽。

沒有辦法的杜松秘密派遣心腹入關希望將前線情況告知朝廷,意圖能在準備充分後再進軍作戰。

可是杜松派出的人很快被李如柏發現,李如柏將杜松派出的人騙回,又以軍法處置了!

杜松此舉算是得罪了楊鎬與李如柏,因而兩人定下計策要害杜松。

在誓師出征時,李如柏故意告訴杜松要將頭功讓給他。因為他有一個熟知地形的嚮導可以繞過後金軍,直插敵人空虛的後防。

可是在杜松相信後,李如柏就派出的這個嚮導卻領著杜松進入了敵軍伏擊圈中。

戰歌認為這種說法是可信的,因為身經百戰的杜松不可能不知道孤軍深入的危害。那麼促使他不顧一切敢於孤軍深入的原因必然是一個唾手可得的巨大戰功。

有李如松在,薩爾滸之戰的結局就能改變?

此時的努爾哈赤通過八旗制度的建立,已經崛起成為任何人都不敢輕言戰勝的強大存在。

在楊鎬的一連串失誤之下,就是徐達、常遇春在也難以挽回明軍失敗的命運。

戰歌認為如果能用李如松為前線統帥的話,情況可能會好一點,但是仍然難以扭轉戰敗的結局。

總結:薩爾滸之戰的失敗是明朝激烈內部爭鬥所造成的一個必然結果。

即使僥倖薩爾滸之戰獲勝,也會有其它慘敗來揭開明朝覆亡的大幕……


戰歌仰望星空


李如松很優秀,但性格狂妄自大,喜歡無事生非,即便其能指揮薩爾滸戰役,即使不用分進合擊戰術。在地形複雜的環境下,也難以發揮明軍的火器優勢,其身先士卒的個性,也容易至於死地,一但被擊殺,明軍一樣會全軍覆滅。

打擊建州女真的有效方法是封鎖,依靠時間來消耗對方的戰略儲備,充分發揮明朝的國力優勢。建州女真屬於漁獵遊牧集團,缺乏足夠的活動空間必然會嚴重抑制其發展,輔以有效的外交手段,十年即可兵不血刃解決問題。


約翰的甲殼蟲


薩爾滸之戰是大明與後金戰略態勢的轉折點,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其重要性如同後世的遼瀋戰役。薩爾滸之敗,明朝對後金陷入了被動的戰略防守階段,直到一步步被後金徹底拖垮。

薩爾滸之敗,表面看是明軍戰術失敗,四路進軍,分散了兵力,被努爾哈赤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但實際上是兩國軍事實力的正常反映。

明朝初期,明軍確實是一直富有戰鬥力的軍隊,到了朱棣時代,依舊實力強勁。但是由於軍戶制度和重文輕武的政策,使得明軍的戰鬥力日益下降。如果說土木堡之敗,還有人為干擾的因素,那麼嘉靖年的抗倭,則徹底暴露了明軍外強中乾的老底。到了萬曆年,前期的三大徵,雖然都號稱贏了,但付出的代價是驚人了,甚至動搖了國本。

相比明軍的江河日下,後金軍隊卻蒸蒸日上。努爾哈赤統一滿洲各部後,建立了當時東亞最強大的軍隊。努爾哈赤本人,更是難得的軍事天才,完全不是明朝的文武官員可以相提並論。

薩爾滸之戰,即使李如松健在,甚至戚繼光、李成梁復生,依然不是後金的對手。

首先,大明的國力已不能支撐一場持久戰。明軍之所以兵分四路,主要是想速戰速捷,畢其功於一役。之所以想速戰速捷,固然有輕敵思想,但更重要的是拖不起。十三萬大軍,其消耗是驚人的,萬曆沒錢了。相比之下,後金是軍民和一,戰爭成本相對大明低得多,而且佔領遼東後實行奴隸制,可盡情壓榨漢人。後金有更多選擇。

其次,明軍已高度依賴火器,軍隊的格鬥能力大幅度下降,除了佔少數的浙軍、川軍戰力強悍,其它軍隊都不是後金野蠻人的對手。而當時,火器的威力還不足以壓倒冷兵器,與弓箭相比,沒有什麼明顯優勢。更重要的是,明軍依賴火器,必然喪失了機動性,而這恰恰是後金的強項。

類似的有崇禎年,洪承疇指揮松錦之戰,抱團進軍、步步為營,但由於拖不起,依舊全軍覆沒。這是國力決定的,非一兩個名將就能改變。

因此,不要說李如松,即使戚繼光再世,明軍依然打不贏薩爾滸之戰,頂多輸得不太難看而已。


江南俗士1


知道李如松怎麼死的不?輕敵冒進,叛徒出賣,2000騎兵被兩萬多蒙古土蠻圍攻而死,抗倭援朝那會也是這情況,只不過那會的日本人不行。真的遇到努爾哈赤起兵,李如松指不定又會帶兩千人上了,但努爾哈赤在薩爾滸的時候就已經六萬兵馬了!


好明3


李如松是一員猛將,但不是智將。從他陣亡的過程就看的出來。他不死參加薩爾滸之戰估計和杜松一個下場。


薩克森鐵甲艦


李如松喜歡搞輕騎突進,搞不好跟杜松一個下場。不過假如李如松在,可能努爾哈赤也沒機會崛起了。李成梁父子在的時候,對遼東是絕對壓制。


水盡處雲起時


滅不了女真也會打殘女真,此戰沒法搗巢,他不會出意外,可惜,大明氣數已盡,他居然郊文叛徒出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