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如松还活着,萨尔浒之战结局如何?

微动云南


《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一场战争的胜利能成为一个王朝兴盛的起点;一场战争的失败也将成为一个王朝覆亡的终点。

汉以垓下之战而兴;唐因虎牢关一战而盛;明以鄱阳湖大战而立。

秦因项羽破釜沉舟而失其鹿;晋因宁平城惨败而亡;宋以军溃而有北狩之耻。

巍巍历史长河之中,军兴军败,朝代更替。最令战歌印象深刻的便是那个地名——萨尔浒


不世之名将,千秋之罪首

战歌认为这句话用在李成梁身上在合适不过了!

看到了辗转流落至辽东的徐文长(胡宗宪的头号幕僚),眼见了黯然回乡的戚继光。李成梁算是彻底的明白了一个词——养寇自重

一番思索,李成梁看中了在自己面前恭谨听话又有能力的努尔哈赤。

之后的几年中,在李成梁的庇护下,努尔哈赤快速的成长为辽东地区除明朝官军外最强大的一支力量。

努尔哈赤的迅速崛起并非没有引起明朝的重视。在努尔哈赤起兵几年后,就有一份关于他的详细报告送到了御前。

只是由于三大征的进行以及朝中党争激烈而心力交瘁的万历皇帝根本无暇去顾及这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小部落。 就是在李成梁的偏袒下以及明朝的忽视下,这个不起眼的小部落最终埋葬了大明王朝!

养虎为患

羽翼渐丰的努尔哈赤终于将矛头对准了大明朝。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城。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明朝党争激烈,关外防备松弛。趁此有利局面,努尔哈赤决定起兵叛明!

当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率步骑两万誓师出征。很快明朝关外重镇抚顺、清河等便被后金军队攻占!

接到前线败报的万历皇帝深感形势严峻,立即做出了出兵平叛的决定。


明朝的战前准备

做出了出兵决定后,万历皇帝任命熟知辽事的兵部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主持前线军务。

为了能一举荡平,明朝可谓是集天下之精兵强将。 从九边抽调精兵五万五千;征发善战浙军四千(这个浙军唯一跟戚继光有关系的就是戚金);从各地卫所调精兵两万;征调强悍敢战的土司兵七千余人。

合计明军八万六千余,加上叶赫军一万,朝鲜军一万三千。明朝总兵力共计十一万多,号称四十七万。

万历四十七年,明朝大军云集关外。但是随即就有几大难题摆在明军前面:粮饷不足;从各地征调的士卒并没有进行协同以及对新地形、新环境的适应训练;各个将领之间的协调困难(兵饷未充,士卒不习,将领未协)。

只是这些关乎战事胜败的紧要问题在杨镐看来就是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既然将领未协,那就分兵四路,分进合击。至于其它问题,先打了再说!

此外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大问题:明军出征前,储藏火器、火药的军火库失火(堡中军库灾,火器尽毁)。这次事故导致出征明军携带的弹药严重不足。

努尔哈赤的战前准备

得知明朝征发大军前来,努尔哈赤厉兵秣马、扩军备战。同时大量派出细作,收买明边将以源源获取明军情报。

努尔哈赤通过这些措施很快搞清了明军的兵力规模,出师日期,进军路线等关乎战事成败的关键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努尔哈赤从容的做出了任尔几路来,我就一路去的应对计划。


战败疑云

通过两方的战前准备,我们就能得出结论,此战明军必败。

精兵强将云集的明军只是一厢情愿的认为努尔哈赤会集中兵力防守赫图阿拉。对于后金军队的战力、数量、动向几乎一无所知。

战歌真想问问杨镐,谁给你的自信?

孙子兵法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

杜松因何而败

现在一般认为明军战败是因为杜松轻敌冒进。但是战歌在《明季北略》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说法。

杜松抵达前线后,很快发现了明军面临的几大难题很可能会导致战败,因而数次劝告杨镐希望能延缓进军。但是杨镐统统不听。

没有办法的杜松秘密派遣心腹入关希望将前线情况告知朝廷,意图能在准备充分后再进军作战。

可是杜松派出的人很快被李如柏发现,李如柏将杜松派出的人骗回,又以军法处置了!

杜松此举算是得罪了杨镐与李如柏,因而两人定下计策要害杜松。

在誓师出征时,李如柏故意告诉杜松要将头功让给他。因为他有一个熟知地形的向导可以绕过后金军,直插敌人空虚的后防。

可是在杜松相信后,李如柏就派出的这个向导却领着杜松进入了敌军伏击圈中。

战歌认为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因为身经百战的杜松不可能不知道孤军深入的危害。那么促使他不顾一切敢于孤军深入的原因必然是一个唾手可得的巨大战功。

有李如松在,萨尔浒之战的结局就能改变?

此时的努尔哈赤通过八旗制度的建立,已经崛起成为任何人都不敢轻言战胜的强大存在。

在杨镐的一连串失误之下,就是徐达、常遇春在也难以挽回明军失败的命运。

战歌认为如果能用李如松为前线统帅的话,情况可能会好一点,但是仍然难以扭转战败的结局。

总结:萨尔浒之战的失败是明朝激烈内部争斗所造成的一个必然结果。

即使侥幸萨尔浒之战获胜,也会有其它惨败来揭开明朝覆亡的大幕……


战歌仰望星空


李如松很优秀,但性格狂妄自大,喜欢无事生非,即便其能指挥萨尔浒战役,即使不用分进合击战术。在地形复杂的环境下,也难以发挥明军的火器优势,其身先士卒的个性,也容易至于死地,一但被击杀,明军一样会全军覆灭。

打击建州女真的有效方法是封锁,依靠时间来消耗对方的战略储备,充分发挥明朝的国力优势。建州女真属于渔猎游牧集团,缺乏足够的活动空间必然会严重抑制其发展,辅以有效的外交手段,十年即可兵不血刃解决问题。


约翰的甲壳虫


萨尔浒之战是大明与后金战略态势的转折点,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其重要性如同后世的辽沈战役。萨尔浒之败,明朝对后金陷入了被动的战略防守阶段,直到一步步被后金彻底拖垮。

萨尔浒之败,表面看是明军战术失败,四路进军,分散了兵力,被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但实际上是两国军事实力的正常反映。

明朝初期,明军确实是一直富有战斗力的军队,到了朱棣时代,依旧实力强劲。但是由于军户制度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明军的战斗力日益下降。如果说土木堡之败,还有人为干扰的因素,那么嘉靖年的抗倭,则彻底暴露了明军外强中干的老底。到了万历年,前期的三大征,虽然都号称赢了,但付出的代价是惊人了,甚至动摇了国本。

相比明军的江河日下,后金军队却蒸蒸日上。努尔哈赤统一满洲各部后,建立了当时东亚最强大的军队。努尔哈赤本人,更是难得的军事天才,完全不是明朝的文武官员可以相提并论。

萨尔浒之战,即使李如松健在,甚至戚继光、李成梁复生,依然不是后金的对手。

首先,大明的国力已不能支撑一场持久战。明军之所以兵分四路,主要是想速战速捷,毕其功于一役。之所以想速战速捷,固然有轻敌思想,但更重要的是拖不起。十三万大军,其消耗是惊人的,万历没钱了。相比之下,后金是军民和一,战争成本相对大明低得多,而且占领辽东后实行奴隶制,可尽情压榨汉人。后金有更多选择。

其次,明军已高度依赖火器,军队的格斗能力大幅度下降,除了占少数的浙军、川军战力强悍,其它军队都不是后金野蛮人的对手。而当时,火器的威力还不足以压倒冷兵器,与弓箭相比,没有什么明显优势。更重要的是,明军依赖火器,必然丧失了机动性,而这恰恰是后金的强项。

类似的有崇祯年,洪承畴指挥松锦之战,抱团进军、步步为营,但由于拖不起,依旧全军覆没。这是国力决定的,非一两个名将就能改变。

因此,不要说李如松,即使戚继光再世,明军依然打不赢萨尔浒之战,顶多输得不太难看而已。


江南俗士1


知道李如松怎么死的不?轻敌冒进,叛徒出卖,2000骑兵被两万多蒙古土蛮围攻而死,抗倭援朝那会也是这情况,只不过那会的日本人不行。真的遇到努尔哈赤起兵,李如松指不定又会带两千人上了,但努尔哈赤在萨尔浒的时候就已经六万兵马了!


好明3


李如松是一员猛将,但不是智将。从他阵亡的过程就看的出来。他不死参加萨尔浒之战估计和杜松一个下场。


萨克森铁甲舰


李如松喜欢搞轻骑突进,搞不好跟杜松一个下场。不过假如李如松在,可能努尔哈赤也没机会崛起了。李成梁父子在的时候,对辽东是绝对压制。


水尽处云起时


灭不了女真也会打残女真,此战没法捣巢,他不会出意外,可惜,大明气数已尽,他居然郊文叛徒出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