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的信號》,我才是演員!

《心動的信號》,我才是演員!

《我就是演員》這部去年的爆款綜藝,不出意外是要逐步步入“圈層”了。很奇怪的是,自從工業化模式開啟以來,綜藝節目幾乎難逃“一季爆款,二季圈層”的魔咒,甚至現在有“開頭爆款,中段圈層,尾部撲街”的趨勢,這是為什麼呢?

可能一是由於同質化競爭太多,觀眾關注力有限,如果沒有持續的引爆點和創新,難以牢牢吸睛。

另一方面,套路太多就顯得雷同。就拿《我就是演員》來說,一期三場,基本是老中青搭著來,年輕演員基本都有尬點,而老戲骨總是德藝雙馨。不同的是這一季對於演技層面的探討有了一些深入辨析和派系的意味,也許是想在上一季基礎上凸顯專業性。

相比較而言,目前漸漸火熱的另一個素人戀愛綜藝《心動的信號》倒是有逐漸成為爆款的趨勢。雖說是素人出演,但就節目效果而言,鏡頭感和表現能力比起《我就是演員》中的年輕演員要好上太多。

雖說是真人秀,扮演的就是自己,本沒有演技一說。但一來這類節目也是有編劇和劇本的(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影視劇本,但劇情和人設都會有),二來,我相信伴隨著移動互聯網和自媒體長大的一代,在鏡頭下的表現會比“非網絡原住民”要自然很多。

同時,這個節目的劇情走向和心理驅動,呈現出一個“多層複合結構”,我們來一一辨析一下。

這個節目的第一層結構,自然是八位青年男女,在信號小屋中一個月的時間內的戀愛追逐遊戲。單從這一點上來說,其實也並不新鮮,以前並非沒有類似的戀愛養成節目。

而第二層,就是以明星嘉賓組成的推理猜評團。由於以非現場的“偽上帝視角”品評劇情,使得嘉賓有了更多回味和思考的時間,所呈現的內容豐富性和深廣度就相較單一真人秀有了更大的提升。

第三層的主體是觀眾本身。素人作為演員,明星作為第一批觀眾觀看真人秀並表達觀點、立場、情感、態度,而觀眾又以另一重“上帝視角”在觀察嘉賓和素人的表演,這讓人想起柏拉圖的“洞穴隱喻”。(具體表述:有一個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條長長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陽光從通道里照進來。有一些囚徒從小就住在洞穴中,頭頸和腿腳都被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朝前看著洞穴後壁。在他們背後的上方,遠遠燃燒著一個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間有一條隆起的道路,同時有一堵低牆。在這堵牆的後面,向著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別的人。他們手中拿著各色各樣的假人或假獸,把它們高舉過牆,讓他們做出動作,這些人時而交談,時而又不做聲。於是,這些囚徒只能看見投射在他們面前的牆壁上的影像。他們將會把這些影像當作真實的東西,他們也會將回聲當成影像所說的話。此時,假如有一個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來,可以轉頭環視,他現在就可以看見事物本身了:但他們卻以為他現在看到的是非本質的夢幻,最初看見的影像才是真實的

。來源百度)

第四層,就是編劇、製作團隊營造的這麼一個多向輸入-輸出,互動-反饋的體驗空間了。《心動的信號》這個節目真是洞穴隱喻最好的詮釋。儘管第二層的明星嘉賓們大多都有演藝經歷,能通過經驗和閱歷去分析節目中的一些看不見的蛛絲馬跡,但實際上他們看到的也是製作者想讓他們看到的,而第三層的觀眾反應也同樣在製作者的“算計”之中。某種意義上,這已經具備了我在之前的娛樂3.0理論中闡述的,節目本身輸出到觀眾和圈層以外,觀眾的反饋再回饋到節目當中,實質上現實與“夢幻”的邊界已經模糊,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在當下這個隨時可以點開屏幕“造夢”的時代,有沒有劇本,什麼是真相已經沒有截然分明的答案了。

而這個節目真正特別的地方,還在於它觸及了第五層,即整個的社會意識和文化形態的深層結構。

賈平凹在《廢都》的卷首曾經題過一首“打油詩”:“情節全然虛構,請勿對號入座,唯有心靈真實,任人笑罵評說。”我們在中學語文課本上也學到過一句話,叫做戲劇是矛盾衝突。基本上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大多數戲劇,其理論奠基都來源於幾千年前的古希臘,以及近代文藝復興時期。而國內的戲劇理論,無論表演還是劇作本身,也有近幾百年來的傳統戲曲的經驗總結以及前蘇聯的演劇體系的影響。

因此,我們在《我就是演員》上看到的大多數內容,事實上在一百多年前甚至更早就奠定了基本結構。這也造成了演員的表演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走心”,因為他們演的確實不是他們的生活體驗。而《心動的信號》的特別性在於,故事和人物都脫胎於“當下”。即便編劇和製作者試圖通過“劇本”去控制他們的反應和情緒走向,也依然要依據人物本身的性格和社會文化的具體背景去設置,否則就是無的放矢。

那麼當下的大背景是什麼呢?就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不平衡不充分”才是“戲眼”所在。

從《心動的信號》中可以看出,雖然節目裡是“素人”,實際上他們大多數人的社會角色,在周圍人看來已經接近於“明星”了。這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能夠讓一部分人可以擁有更大發揮能力、施展個性的舞臺;所呈現的內容,也比《我就是演員》上那個逼仄的小舞臺要豐富的多。

但即便如此,其中還是有著差別和“不平衡性”存在的。如果單純以過去的戲劇規律和慣性去處理劇情,就會喪失其中真正有價值和“看點”的部分。比如幾個男女素人之間的相互追逐、較勁的微妙心理過程,不是放大了看很容易被忽略。好在這個節目有現成的模板,它的來源:韓版《Heart signal》兩季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教程。

人們之所以喜歡看戲,是因為從戲中能看到人的內心。而《我就是演員》目前主要的問題,是無論編的人還是演的人,都在以

上一個時代的思維和方法去表達戲劇。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影響的可能不只是一個節目,而是整個行業、從業者與觀眾分離的大問題

我在之前的分析表演的文章中,已經提出了時代精神對錶演的加成作用。真正包含了當下的時代精神的戲劇,必須面對兩個問題:1.什麼是“美好生活”?2.不平衡不充分如何解決?所有迴避這兩個問題的,都只具備單純的娛樂功能。而試圖去回答這兩個問題的,才是真正具備時代精神的作品(答案是否令人滿意是另外一回事)。

任何一個先進的文明體系,都會非常關注戲劇的內容和表達問題。從這個角度說,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就不是一句虛話或口號。也許,戲劇體系需要一個全新的“轉型升級”,而這也是我們與時代同步的機會。

請幫助多多轉發和置頂本公眾號:粽眼觀天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