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厚資本創始人周劍振:產業金融新思維

博厚資本創始人周劍振:產業金融新思維

內容來源:2018年6月10日,博厚資本創始人周劍振先生在阿里巴巴商學院2018總裁班6月“新認知”課程上的分享。

“產業金融新思維”,是“產融協同老原理”在新時代的應用。2014年初我們團隊與海爾合資組建金融服務公司,我臨時編了四個字“產業金融”,如今接受這一概念的機構越來越多。

什麼是“金融”?

著名金融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Robert Merton說,“基於時間的資源配置”,他沒有說“錢”的問題。

我經常說自己是金融圈的“左派”。這個左派或右派當然不是政治概念,而是從資產負債表左邊還是右邊看金融。今天大部分金融是“右派”,通過一家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的右邊調整財務結構,本質是錢生錢的遊戲。

我讀《摩根財團》這本書,發現100多年前,金融的本源是從產業、從資產負債表左邊看問題,在這種視角下,金融是一種工具,是連接客戶關係、變革業務模式、重構商業生態的工具。

比較金融和互聯網,兩者都是產業的映射,有相似的邏輯和作用,不同點是金融日益老邁,大部分已經淪為寄生蟲。中國的金融現狀甚至還不如互聯網出現前的批發零售業,除了“層層加價”,即資金的利率,還需要“道道加碼”,即加或逃資本金。

變局肯定來自最有創新力的群體,最大的金融在B端,所以我們今天討論三個話題:金融服務的新時代產融協同的老原理怎麼能夠把握這些機會

一.新時代,“新”在何處?

新時代,“新”在何處?有三個:經濟新常態、組織新範式和商業新哲學。

經濟新常態

我的理解很簡單,是“後工業化”遇到了“萬物互聯”。“後工業化”不是新問題,在歐美上個世紀80年代就經歷過,中國當前的經濟環境和美國80年代初中期很相近,增長減緩、成本上升、金融轉型。當時最大的變革,政府層面是里根撒切爾主義,企業層面是傑克韋爾奇在GE的服務化轉型。

博厚資本創始人周劍振:產業金融新思維

“後工業化”的核心是建立服務型社會、服務型經濟。這是痛苦的過程,但中國很有幸,遇到了互聯網和物聯網。互聯網和物聯網對服務化轉型是極其有用的技術,能夠幫助增量經濟轉型到存量經濟,能夠幫助碎片化社會實現組織化

組織新範式

每個國家的經濟騰飛,總蘊含著底層商業思想。美國是福特,日本是豐田,在全球管理思想史上留下名字的,中國可能是海爾的張瑞敏先生,不是因為規模最大,而是張瑞敏先生的管理思想在中國有普遍適用性。

博厚資本創始人周劍振:產業金融新思維

張瑞敏先生核心管理思想是“人單合一”,具有典型東方文化特徵,融合了互聯網的時代特徵。我把它叫做“新分田到戶”,過去是“企業-分配-資源-指令-僱員”,互聯網時代是“創客-自發-任務-分佈-生態系統”。中國人分田分得好,中國人每個人都是一條龍,企業將消失,個體和平臺將崛起,中國在組織能力上有了優勢。

商業新哲學

博厚資本創始人周劍振:產業金融新思維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目標,就是“可持性”,sustainablity。如果用三個詞概括,即“生態化、數字化、金融化”。曾鳴教授說得好,智能時代核心是“數據智能”和“網絡協同”。數字化說的夠多,不再去展開。“網絡協同”的目標是什麼?是生態化。

生態化遠遠不只是商業生態,也包括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就是大家都能賺到錢,自然生態是與自然的綠色共存。對於廣義的實體企業而言,我想加一點“金融化”,也就是怎麼解決重資產的投入問題。生態化和金融化,應該說是互聯網平臺能解決得更好的問題。

講了經濟新常態、組織新範式和商業新哲學,這些“新”是“產業金融新思維”的起點。

二.金融搭臺,產業唱戲

再強調一次,“產業金融新思維”來自於“產融協同老原理”。產融協同

可分為三個層面:基於業務層面的經營協同、基於公司層面的金融協同、基於平臺層面的生態協同。

博厚資本創始人周劍振:產業金融新思維

平臺層面的生態協同,目標是以金融作為工具構建平臺商業生態。

在這個領域,中國互聯網平臺冠絕天下,既是因為從業者商業思維先進,也是因為中國金融體系極端落後,但中國的互聯網平臺還遠沒有充分滲透B端。

公司層面的金融協同,目標是提供最低資本成本。

實業提供強大的現金流來支持金融業務的低成本擴張,GE和巴菲特冠絕全球,中國一堆企業做金控,但經常本末倒置,監管機構不得不出手。以上兩者是高級階段,今天不展開。

基於業務層面的經營協同,目標是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比如我們用一度電需要支付一塊錢,打印一頁紙一毛錢,既是一個金融產品,同時也是一個解決方案。因此,最底層的產融協同不是實業投資銀證信保或者金融科技,而是產業與金融在細胞層面或資產層面的深度融合。在這個方面,中國最需要,但做的最少。

博厚資本創始人周劍振:產業金融新思維

舉個例子,施樂複印機有五種賣法:

第一種,10萬元的複印機,用現金賣出1萬臺,產業鏈利潤只有5000萬元;

第二種, 3000元/月,分期36個月,產業鏈利潤變成9000萬元;

第三種,2500元/月,分期36個月,到期可買斷可續租可退回,產業鏈利潤達到1.8億;

第四種,2200元/月,到期更換新設備,產業鏈利潤達到3.2億元;最後一種,0.1元/紙,非常簡單方便,產業鏈利潤可達到7.2億。

馬校長太厲害了,“一切製造業都是服務業,一切服務業都是製造業”,一個互聯網公司,卻非常精確闡述實體產業“產品服務化,服務產品化”的真諦,這才是產融協同的目標。

複印機這個古老而簡單的生意,隱含了“經濟新常態”下廣泛實體產業“服務化轉型”的方向。從複印機,到機床、卡車、工程機械,到服務器、發動機、可回收火箭,具體情況不一樣,底層原理很類似。

因此,我們認為金融是工具,是“繩子”、“剪刀”和“膠水”。

“繩子”就是供需一體,在B端市場,資金是一個與信息同等重要的連接點;“剪刀”是指輕重分離,互聯網平臺與金融工具相結合,將輕資產與重資產分離,可以大大提升重資產或先進技術的投資能力;“膠水”是指虛實結合,信息透明度越高,金融效率越高。

繩子”、“剪刀”和“膠水”,金融正是這三者的循環運作,目標是連接客戶關係、變革業務模式、重構商業生態。

三.跨界融合,賦能裂變

我們面臨的新時代是後工業化遇到萬物互聯。轉型的方向是服務型社會,目標是可持續性。數據化、協同化、金融化是三個必然的趨勢,三者相輔相成。

博厚資本創始人周劍振:產業金融新思維

金融的本源是是一種工具,是連接客戶關係、變革業務模式、重構商業生態的工具,是實現供需一體、輕重分離、虛實相依的工具。

產業、信息和金融的關係是什麼?

我認為,三者更接近於指數關係,“產業^信息^金融”。產業是底座,沒有產業放大器是無效的。變革者一定是創新者,並且一定是對產業有著深刻理解的創新者。那麼需要我們思考,當互聯網創業者步入產業深水區,什麼是產融協同的目標?

天下本沒貨幣,人類創造了貨幣作為交易的媒介,借錢的目標是購買物,隨著技術的發展,範式發生了質變,我們可以直接借物,甚至可以直接使用物,與此同時按使用量收費。

天下本沒公司,資本主義創造了公司來界定權責,提升效率的同時也阻礙了資源快速流動,世界進入創客社會,科斯定律不再完整,金融產品需要讓資源無障礙地跨越組織邊界。

產業金融是後工業化階段製造向服務轉型的載體,是移動互聯時代共享經濟得以實現的基礎;產業金融歸根到底是產業的金融,產業應該主導自身金融命運,分享產業的金融利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