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让生活更美好,“清远经验”再出发!

改革让生活更美好,“清远经验”再出发!

改革让生活更美好,“清远经验”再出发!
改革让生活更美好,“清远经验”再出发!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四十年前,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思想大解放拉开序幕;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关键一招,必有关键之战。关键之战在广东。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过去40年取得的发展成就,渗透着改革先行者们‘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和精神。”

关键时刻,清远不甘人后:1978年l0月,清远氮肥厂率先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使奖金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1979年4月,清远进一步改革工业企业管理体制。“提着脑袋”成就了“清远经验”。

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1979年3月,韶关财政部门开始认为:这不就等于把本应上缴国库的钱“截流”了吗?4月,省财政厅开始反对财政包干;5月,省财政和劳动部门联合发文叫停清远做法——清远经验被判“死缓”;8月,清远做法在全省工交会议上引发激烈辩论,省委决定搞试点;次年6月,清远经验全省推广受阻,习仲勋7月亲赴粤北调研11天,总结“清远经验”,“刀下留人”。

“清远经验”得以在全国推广成为一面旗帜。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清远的发展也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如何传承、弘扬“清远经验”?如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殷切期望?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如何奋斗出更美好的清远生活?

“清远经验”必须再出发。

今天起本报推出“改革让生活更美好,‘清远经验’再出发”特别报道,共同重温改革先行者们在党的领导下“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精神、智慧和担当。深入学习、贯彻、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清远工作新局面。

改革让生活更美好,“清远经验”再出发!

40年

清远从工农两个领域输出“清远经验”

改革让生活更美好,“清远经验”再出发!

清远氮肥厂全景(历史资料图)

“杀出一条血路”,清远不甘人后。

1978年6月,“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广东轰轰烈烈展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尚在6个月之后。

一个月后,“穷怕了”的清远县氮肥厂在国内迈出了探索市场经济的第一步。

用卖煤渣等废料的5万元作为奖金,开设“综合奖”,一下激活了工人的积极性。工人一改“上班一条虫,下班打冲锋”的局面。

氮肥厂的“综合奖”试验让清远看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也是在四十年前的十月,当蛇口以“四分钱惊动中南海”时,清远县委已在清远氮肥厂等4家工厂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让奖金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开启了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改革的先河。

1978年12月,清远氮肥厂投产9年来首次实现了扭亏为盈,员工放鞭炮庆祝,洲心农民抬烧猪来庆贺。

清远“提着脑袋”在工业领域开启了国企的改革

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

清远飘红的经济数据很快引起了韶关地区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关注,一场不小的争论随之展开,余波持续了近20个月。

1978年之前,发奖金随时都会被批斗。

发放奖金在那个时代仍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物质刺激”、“奖金挂帅”。

有人说清远是“提着脑袋”在工业领域开启了国企的改革。

一切都是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年代,清远的做法无疑“违反了财经纪律和制度”。

1979年3月,财政部门认为清远“把本应上缴国库的钱‘截流’了”,并将情况反映至省里。

争论由此而起。分管的省领导带队来清远调研,后认为清远经验值得推广,并获得省领导习仲勋、杨尚昆和刘田夫的支持。

改革让生活更美好,“清远经验”再出发!

半途而废还是迎难而上?

省委的肯定没能平息“清远经验”的争论,反而更加激烈。

前行的脚步和阻力之间又胶着了近一年。

1979年5月,在清远的“超计划利润提成奖”试点的7个月后,省财政和劳动部门联合发文叫停清远做法。

半途而废还是迎难而上?这对当年的韶关地委来说是一个难题,但他们顶住了压力,清远的探索没有停止。

1979年8月11日,在全省召开的相关会议上,就清远的做法,韶关地区工交政治部的科长与省财政厅负责人抢唛交锋。

出席会议的习仲勋在最后发言时强调:“一定要解放思想……,不要不敢越雷池一步……在工交战线上一定要补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这一课”。

当天的会议结束,省委、省革委作出决定,要求各地区选择若干县的工业企业,仿照清远县的做法搞试点。

清远由此成为全国工业企业关注的热点。

但“墙内开花墙外香”。原准备大面积推广的“清远经验”,10个月之后,被有关部门从文件中“偷偷摸摸地去掉不提”。1980年6月,习仲勋发现省里要求推广的“清远经验”从文件中“消失”后,再一次在会上力挺:“清远经验”是一个很好的新生事物。

他要求:“清远经验”继续搞。坚决支持,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这次来是‘刀下留人’”

“‘左’的思想路线干扰破坏了30多年了,30年来积重难返,有很多东西变成了习惯势力。”习仲勋说:“改革是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所以,我这次来,是要解决‘清远经验’的问题”。

1980年7月5日,习仲勋亲自率队到清远、韶关开展了为期11天的调研。

“过去几年对‘清远经验’是判了死刑缓期执行,我这次来是‘刀下留人’!”

他深入企业,车间,召开一次又一次的座谈会,听取基层的意见。

“‘清远经验’这个群众创造的新生事物,要关心,经常不断了解、总结它的发展情况、成长过程……”习仲勋在调研过程中甚至感觉“到清远有点来迟了,如果早来两三个月,就会更好一些”。

11天的调研后,在归程的车上,习仲勋跟财政厅的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解放了几十年,人民还吃不饱饭,还住得破破烂烂,我们内心应该是有愧,对不起人民。清远实行这种办法,不是挖国家墙角,是发展生产力”。

习仲勋的“刀下留人”,让“清远经验”试行两年之后,得以在全国推广。

改革让生活更美好,“清远经验”再出发!

1980年广东省委79号文,文件肯定了“清远经验意义重大”的历史作用(历史资料图)

1980年7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了习仲勋书记在粤北考察调研期间主持起草并亲自签发的《批转清远县国营工业企业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和改革工业企业管理体制的报告》。

1980年8月1日,经《人民日报》和《南方日报》详细报道之后,“清远经验”在全省乃至在全国推广。

正如“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清远经验”也是清远改革发展史上永远的精神之光。

在长江学者、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金龙教授看来,四十年前的清远经验可概括为四个方面:解放思想,敢闯敢试;调查研究,果断决策;尊重民意,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让改革成果惠及人民。

重温是为了更好地汲取改革的智慧和勇气,以更坚定的决心进一步深化改革。

四十年前,清远敢闯敢试的改革基因,在今天的清远依然延续。

36年后清远在农业领域再次输出“清远经验”

当城乡的二元化现象日益严重,乡村凋蔽成为全国的普遍难题之时,全省的农业大市,超过6成农业人口的清远,主动作为,在农业领域里开启了一场农村综合改革。在基层党建、村民自治等方面为全国输出了经验。

2012年11月28日,清远市委、市政府下发文件《清远关于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意见(试行)》,正式迈出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探索的脚步。

这份后来被简称为“33号文”的文件仅5046字,成为清远乡村综合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跟四十年前,工业领域的国企改革一样,农村综合改革同样发端于群众首创。

“33号文”是清远的市领导们走访了全市所有85个乡镇200多座村庄,多次听取群众的意见,汲取群众的智慧,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提炼而成。

文件以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模式为核心,推进村民自治、基层党建、政府服务“三个重心下移”。

也正是因为六年前的这次改革,今天清远的田间地头,劳作的不只是上了年纪的身影,还有很多曾经外出打工返乡回流的年轻人。

英德市石牯塘镇萤火村叶屋村小组是一个拥有约130名村民的自然村,曾经被列入省定贫困村的范畴,过半村民外出打工,造成大量撂荒。

2014年开始,外出打工的村民开始回流,到今天,外出的仅有10余人。

正如1980年7月,习仲勋在清远调研时对清远县领导说的一样:表面一看是钱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实际上是加强了党的领导,是做了很多很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取得的。

“三个重心下移”

让清远乡村基层党建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的确,叶屋村的变化的背后,得益于农村综合改革的基层党建和村民自治的下移。

2013年,叶屋村成立党支部。之后,党员、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叶时通组织发动群众自发开展土地置换整合,连片经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分工。

叶屋村只是清远市近年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一个缩影。

像叶屋村一样,在自然村(村民小组)建立党支部的,清远有7999个。以往建立在行政村一级的1023个党支部,调整为1013个村党总支。

党组织下移之后,不仅扩大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在农村的有效覆盖,还让党支部真正成为引领型组织、融入型组织、实干型组织。“三个重心下移”,让清远乡村基层党建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改革让生活更美好,“清远经验”再出发!

英德市西牛镇田心村贫困户高兴地拿到养殖水蛭的首次分红。清远日报记者 李作描 摄

2014年,清远成为中央农办农村综合改革联系点,全国第二批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

就像当年清远在工业领域用“超计划利润提成奖”解放了国企的生产力一样,清远在农业领域用“三个重心下移”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

时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陈锡文来清远实地调研后认为,在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上,“清远找到了很好的钥匙”。

一组数据可以看出“三个重心下移”之后农村社会日趋稳定。

英德市西牛镇禾湾村曾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二十多年来,由于和邻村的山林权属争议,村民不断到省市,甚至进京上访。

2013年,西牛镇被纳入清远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镇。禾湾村成立党支部后,又牵头成立村民理事会,管理村中事务。在新成立的村党支部和理事会带领下,村民转变了思想观念,将精力集中到发展经济和开展村庄建设上。

仅一年时间,村民收入和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矛盾被化解在自然村,该村也从上访大村变为“零上访”村。

2014-2017年,清远涉农矛盾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市未发生重大涉农矛盾纠纷和信访事件,农村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在为工业领域输出“清远经验”的36年后,清远乡村样本再次为中国的乡村振兴输出了“清远经验”。

2016年,乡村综合改革的“清远经验”进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6年“31号文”《关于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方案》。

2016年,清远更成为全国首个涉农资金整合优化试点地级市。

同年,在“三个整合”的基础上,清远进一步深化乡村改革,开启了农村土地资源、财政涉农资金、涉农服务平台“三个整合”,美丽乡村2025行动计划五大创建工程,积极探索具有清远特色的“体制、产业、乡村、脱贫”四大致富路径。

经过多年推进,清远市“3354”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清远乡村振兴的步伐仍在向前。

长江学者、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名誉院长徐勇认为:“清远的这项改革不仅是解决它自身的问题,更在于它的全国性价值。”

“清远经验”为我们提供的汲养跟今天十九大的精神一样: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让改革成果惠及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清远的乡村综合改革之后,叶屋村民的收入比此前提高了十倍之多。

改革让生活更美好,“清远经验”再出发!

新屋与旧屋。经过3年的发展,叶屋村大多村民盖上了新房。 清远日报记者 李思靖 摄

如今的叶屋村每家每户都成了家庭农场,农民人均收入从原来的2000多元提高到如今的35000多元,三分之二农户家庭购买了小汽车。持续增长的收入和越来越完善的基础设施,不断吸引着村民回乡。

脱贫转富不止发生在叶屋村。清远全市的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

一组数据表明:2013年至2017年,资金投入42.72亿元,发展产业项目18.5万个,脱贫人数28.78万人。预计到今年年底,贫困发生率由4.6%下降到约0.4%。

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以年均10%左右的幅度增长,2017年,清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27元,增长9.0%。

改革让生活更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我看最根本的还要靠改革开放。“广东要带头贯彻党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重大部署,紧密联系广东实际,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全国提供新鲜经验”。

“清远县有很多有利条件。如北江水,又清又远,源远流长,一看就是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优势很多。”正如当年习仲勋视察清远时对清远未来的期许,清远正以改革创新的姿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征程中奋斗着自己的美好未来。

改革让生活更美好,“清远经验”再出发!

纪念历史的最好方式,就是开创更好的未来!如今的清远,正处于新的发展起点,并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谱写中国梦的清远篇章!究竟什么是清远力量?只需要两分半钟,小布就能带你找到TA,快点击下图↓↓

改革让生活更美好,“清远经验”再出发!

“三十而立 砥砺奋进”清远建市30周年成就展网上展馆持续开放中,现在点击下图进入网上展馆,足不出户观看清远建市30周年成就。

改革让生活更美好,“清远经验”再出发!

大家都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