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陶都里,絲路商旅們用過的「破碗殘瓷」,如今價值連城

時間空間可能給人帶來的遺憾,陶瓷上的文字和圖案卻記憶如新地記錄著。

白銀的陶瓷文化可追溯到三千年前,從前的民用瓷就是在這裡生產的,過去工匠們對精緻的追求依然體現在博物館陳列的古陶瓷的每一處細節中。沒有畫師高超畫技,日用瓷器上卻有黃河邊的人們生活真實圖景,以及絲綢之路國家和地區的民族習慣。

人們離開家鄉時的景象,因為畫在了陶瓷上,經過幾十年幾百年還清晰一如昨日。反而真實的人物是那樣陌生,找不到與記憶一絲重疊之處。

絲路上伴著駝鈴而來的商旅們來到了這裡,見識到這裡的一方風俗,感受到生生不息。

西部陶都裡,絲路商旅們用過的“破碗殘瓷”,如今價值連城

西部陶都裡,絲路商旅們用過的“破碗殘瓷”,如今價值連城

甘肅平川,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獨特的土壤決定了獨特的陶瓷質地,深色釉是這裡的特色。彩陶、灰陶比例較高,以質地堅硬的平底瓷為主,多為紋飾複雜的泥製陶。相同之中又有各人的眼光與手藝,和絲綢之路的歷史鑄就的風情。

如今的平川陶瓷小鎮,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全面實施,被稱為第三條亞歐大陸橋的渝新歐國際鐵路的開通,平川作為中國西部最西的陶瓷建材生產基地、集散基地,市場空間和潛力越來越大,產品還可以由經鐵路進入中亞、歐洲市場。

西部陶瓷名鎮,陶瓷上也越來越多地記載著現代生活之美,民族和國家之間的貿易,人們的佛教信仰,城市嶄新的面貌,年幼天真的孩子,小到一隻貓一隻白鷺鷥。

西部陶都裡,絲路商旅們用過的“破碗殘瓷”,如今價值連城

西部陶都裡,絲路商旅們用過的“破碗殘瓷”,如今價值連城

西部陶都裡,絲路商旅們用過的“破碗殘瓷”,如今價值連城

西部陶都裡,絲路商旅們用過的“破碗殘瓷”,如今價值連城

西部陶都裡,絲路商旅們用過的“破碗殘瓷”,如今價值連城

1956年,磁窯群眾響應黨的號召,成立了“靖遠磁窯陶瓷生產合作社”。窯主的窯、作坊、牲畜、工具等財物全部折價歸合作社所有。社員們有了自己的窯和作坊,結束了長期以來為窯主幹活的歷史。1972年以後,靖遠陶瓷廠,把罐形窯改建為隧道窯、隔煙窯。從運輸、原料加工、製坯、烘乾,到上釉、裝燒一整套工藝流程,大部分實現了機械化。陶瓷小鎮所在區域通火車後,從山西、內蒙、寧夏等地運來細瓷原料,陶瓷品種由原來的幾十種逐步增加到一百九十多種。

目前的陶瓷小鎮更優質高產,建築陶瓷、日用瓷、工業瓷、紫砂產業,平川境內以粘土、石英石、紫砂土、長石為主的陶瓷原料十分豐富。

從宋代到上世紀70年代的近千年間,磁窯溝窯不斷,粘土採礦遺址、民居遺址和博物館,交通、絲路文化、泉水、自然條件,幾者兼備,形成了這裡獨特的陶瓷文化旅遊的資源。

西部陶都裡,絲路商旅們用過的“破碗殘瓷”,如今價值連城

西部陶都裡,絲路商旅們用過的“破碗殘瓷”,如今價值連城

西部陶都裡,絲路商旅們用過的“破碗殘瓷”,如今價值連城

西部陶都裡,絲路商旅們用過的“破碗殘瓷”,如今價值連城

像蘇童在小說《河岸》的結尾中寫的:亂石在思念河上游遙遠的山坡,破碗殘瓷在思念舊主人的廚房,廢銅爛鐵在思念舊時的農具和機器,斷櫓和繩纜在思念河面上的船隻,一條發呆的魚在思念另一條遊走的魚……

西部陶都裡的陶瓷,沒那麼驚豔也沒有那麼多虛名,卻給這個曾經絲綢之路上的渡口代代延續的觀念,給了曾經的民間藝人美譽,令這片土地煥發著活力,在方寸圖案之間滲入了時間的一針一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