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局廿八:为民主共和声嘶力竭,遭遇何为动力?

晚清时局廿八:为民主共和声嘶力竭,遭遇何为动力?

(网络配图)

中山先生与满清政府的最初一击,是会同杨衢云策划的广州起义。起义计划在1895年重阳节进行,无奈因兴中会会员朱琪兄长高密,两广总督谭宗麟立即派人四处搜查,陆皓东等被捕,成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30页),广州起义宣告失败。中山先生流亡横滨,开启了一段为中国革命奔走呐喊而声嘶力竭的人生历程。

起初,中山先生一面在旅日华侨间游说宣讲国内形势之不堪,一面在侨商的帮助下,开始大量印刷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幕僚官杨秀楚写的《扬州十日记》和清初史学家黄宗義写的《原君》《原臣》等。这两名作者的书,一是写清军入关大肆屠城,奸淫烧杀抢夺;一是写君、臣、民的关系,指出天下乱与治,不在于一姓氏之兴亡,而在于万民之忧乐。该书被称为中国版的《人权宣言》,百年后,法国哲学家卢梭的《民约法》方才问世。

讲满清残暴昏庸事例鲜活,讲为君为臣之道有先哲遗篇。中山先生一方面将这些印刷品分寄海外,以求唤醒更多的仁人志士。但广州起义新败,朝廷在日本各地派驻领事,且令谭宗麟迅速将孙中山、杨衢云等缉拿到案,香港当局也宣布对孙的驱逐令。革命同志因此心灰失望,积极者没有几人,革命事业因此到了最低谷。面对这一形势,1896年6月,中山先生转赴美国,在旧金山继续中国革命的宣传工作,深入华人居住区演讲呐喊,却遭遇华人的敬而远之,垂头相避,宣传工作依然收效甚微。3个月后,他取道纽约赴英国。此时,一直在追查孙中山行踪的清政府获悉,即命令驻英公使龚照瑗实施抓捕。1896年10月11日,中山先生在途径满清驻英使馆时,被诱入拘捕。曾一度轰动整个欧美政界,威震满清皇朝的《伦敦蒙难记》就此诞生,它为中国的辛亥革命爆发播下了第一粒火种。

晚清时局廿八:为民主共和声嘶力竭,遭遇何为动力?

(网络配图)

但此刻先生被囚禁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老师康德黎处。康德黎通过各种手段设法营救学生,并在当地颇具影响力的报纸上发行号外,刊登先生被囚的消息。事件最终惊动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沙士勃雷。在英国强硬的外交照会压力下,清驻英使馆于10月23日释放中山先生。

被囚禁43天的遭遇,险些丧命,孙中山却并没有因此吓倒。获释后第二天,即致函伦敦各大报致谢,向英国政府和人民致谢,由此展开更大规模的宣传攻势,以获取更多的社会群体和组织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孙中山说,通过这次蒙难,更加使坚定了他对立宪政府和文明国民的认识,使他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受压迫之祖国的进步事业。这无疑是孙中山投身于革命至死不渝的动力之源。

至于有说孙文是自愿进入满清驻英使馆的,还有说使馆以官职相诱。对此,中山先生说:“当我走到中国使馆时遇见一个中国人,他问我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我说:‘我是中国人。’他问我的家乡是哪一个省,我说是广东。他便说:‘你是我的同乡,我也是广东人。’他和我走了一段小路,这时又出现另一个中国人,他是我曾被关押的那座大厦走出来的,当时我并不知道那就是中国使馆。……当我们漫步走经使馆时,那两个中国人要求我进去,我还来不及回答,他们就将我推入门内。……锁上了门。”(《孙中山全集˙与伦敦各报记者的谈话》2016年华语出版社)

晚清时局廿八:为民主共和声嘶力竭,遭遇何为动力?

(网络配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