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为什么没有救驾军队来保护太子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期间,太子李建成的东宫余部,齐王李元吉的旧部,精兵二千余人,听闻消息之后,都来救驾。所以不是没有军队,而是当然有且不少。

实际上,玄武门之变爆发前,李建成已经有所警觉,也有所部署,本来打算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想着先找父亲李渊自问消息,再做区处。疏忽大意之下,就是这一个犹豫,李世民集团先下手为强,李建成失去了历史的垂青,走向终结。公元626年7月2日,李建成和李元吉因李渊诏见问话,途径玄武门,到了临湖殿附近,远远望见李世民及一帮随从兵将身披铠甲,心里察觉不对,大惊之下,

即跋马东归宫府。

然而这个时候,秦王李世民立刻骑马呼喊追赶,先是亲自射杀了李建成,再是尉迟敬德率人杀死了李元吉:

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

原来李建成的部属,镇守玄武门的执行禁卫总领常何被李世民策反拉拢,宫中卫队大部分已经倒向秦王。就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东宫太子府和齐王府将领,群情激愤,打算报仇,由冯翊冯立薛万彻等人,率2000多人激烈攻打玄武门,情况变得非常不妙。我们根据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中的相关记载,东宫和齐王府救驾队伍的情况如下,可以总结出六个步骤:

第一,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于是带人进宫。第二,冯立带领心腹,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第三,秦王部张公谨阻拦,其人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兵将无法进入皇宫。第四,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后,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可惜,敬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第五,玄武门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第六,尉迟敬德当机立断,砍下了太子齐王的脑袋,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万彻与数十骑亡入终南山。

李建成李元吉一步败,步步败,李渊也被控制了。尉迟敬德披坚执锐进入内廷,此时唐高祖李渊迫于无奈也是真假难辨,下诏宣布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叛乱,众人才不得不散去。

我们再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中的记载:

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自东上阁门出宣敕,众然后定。上又使黄门侍郎裴矩至东宫晓谕诸将卒,皆罢散。

可以说,李世民搏命一击,当机立断,在玄武门杀死了长兄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铸成既定事实,人死无法复生。能够想到,救驾部队即使想要保护,也无从保护了,只能是鼓噪一阵,李渊宣布秦王李世民诛杀叛逆,领天下兵权,李建成和李元吉有罪,余部最终退却。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答案是:有。而且很多,可以随时干掉李世民一党。

李建成势力,在长安比李世民占有太多的优势了。用现在的话来说,李建成若想杀李世民,就像捏死一只蚂蚁那样容易。就是因为李建成太占优势、李世民太劣势,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才能成功。

李建成正是因为长安是自己的地盘,所以才会带着少数的随从入宫;李世民正是因为自己太劣势,才不得不在玄武门伏击。若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在长安城势均力敌,或者差不多,李世民绝对没有机会伏击李建成,更别说成功。

玄武门之变和关羽大意失荆州,在本质上是一样,死于自己占有优势下的自信。

李建成在长安城的私家兵(《资治通鉴卷191》):

“建成擅募长安及四方骁勇二千馀人

为东宫卫士,分屯左、右长林,号长林兵。又密使右虞侯率可达志从燕王李艺发幽州突骑三百,置宫东诸坊,欲以补东宫长上,为人所告。”

从上可知,在太子府,李建成私家兵就有2300人。

与之相比,李世民的天策府却被李元吉抽空:

“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统军秦叔宝等与之偕行,简阅秦王帐下精锐之士以益元吉军。”

天策府被抽空后,李世民的弱势到什么地步,连李世民请房玄龄等人入府,房玄龄等都拒绝:

“玄龄等报曰:"有敕不许更事王,今若私谒,必至诛灭,不敢奉命。"太宗大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背我耶?"”

当时李世民天策府的私家兵数量:

“"敬德曰:"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仅有800私家兵,而且大部分还被李元吉以征讨突厥名义调走。基本上李世民手上没有什么兵。


玄武门之变时双方兵力的对比

李建成被杀时,李建成的护卫仅有9人:

“迟明,乘马至玄武门,秦王先至,以勇士九人自卫”

李世民玄武门伏击时的兵力:

“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

“王左右数百骑至,合击之。”

从李建成、李元吉加上9个护卫,合计11人的情况来看,李世民的伏击人数最多不超过30人。尉迟敬德后援的兵力是70骑兵。李世民在玄武门伏击李建成、李元吉的兵力约在100人左右。最后加上来援的数百骑兵,李世民一方在玄武门之变的兵力估计在700、800人左右。


李建成的援兵数量:

“俄而东宫、齐府兵三千攻玄武门,闭不得入。”

“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

关于李建成的援兵,《新唐书》记录是3000人,《资治通鉴》记录是2000人。但从上文的长林军2000人和幽州骑兵300人,3000才应该是事实。

即太子府兵力是2300人,李元吉齐王府是700人。


综合上述资料,玄武门李建成被杀时,是有援军的冯翊冯立、薛万彻、屈咥、谢叔方等人如援助。

李世民能够取得玄武门之变的成功在于

1、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优劣过于悬殊,导致李建成和李元吉只带9个随身护卫入宫,给了李世民伏击的机会;

2、李建成和李元吉没有能够坚持到援军的到来,造成了援军群龙无首,在得知李建成二人已死消息后直到无力扳回大局而作罢;

3、李世民买通玄武门的守兵,玄武门守兵的背叛,是李世民等人能够存活的关键。否则李世民这800人会被李建成3000援兵屠杀精光。玄武门之变的结果将会是李建成被杀、李世民被杀或逃走到洛阳,李渊继续即位最后传位给自己年轻的儿子,或者让李建成的儿子即位。


历史哨声


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实际上玄武门之变双方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军队,只是府兵,和家丁护卫差不多。那么为何太子李建成的军队未能及时赶来救驾,个人认为原因有三点:一是完全没有防备。玄武门之变事发突然,太子并没有防备,试想在宫城之中,作为储君不可能动辄带着大批府兵来回逛,因此,估计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身边也就百十人。在宽阔的玄武门下,这些人只不过是“活靶子”,很快就被解决掉。当然,李建成也应该不会想到秦王李世民敢光天化日之下在玄武门动手。二是消息传递与事情的发展不同步。那时候的通信传递较慢,等太子李建成的军队得到消息,事变基本已经结束。二是迅速组织有效防御。秦王府的支持者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恭等朝廷重臣蓄谋已久,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立刻组织军队,利用城门筑造防线,并分头迅速控制住局势,当太子的军队到达后,已经失去先机和优势,贴身护卫的军队毕竟不善攻城,也肯定不会配备重武器,何况主公已被杀,攻城自然无从谈起。


青春已逝672


李世民用了“斩首行动”,以最快的速度除去了对方阵营中的统帅并控制了皇帝!

大唐的建立,李世民四处征战,军功无数。自己手下也积聚了大量人才。只因为排行老二,太子之位早已属于大哥李建成。哥俩一个挣,一个保太子之位明争暗斗了很久。老爸李渊在中间也没起啥好作用,左右摇摆,更加剧了兄弟之间互相的算计和激化双方的矛盾。

在政变的前一天李渊召见李世民,责问天象之事。天象说秦王将有天下。这个罪名相当于谋反。李世民已经下了武装行动的决心和准备。所以,趁机反告太子和齐王“秽乱后宫”,给老爸带了顶大绿帽。李渊,看着这俩斗得跟乌鸡眼似的的俩宝贝儿子,也一定是一个头两个大。按下葫芦起来瓢。天象之事放一遍边,先解决桃色事件吧!叫“原告”和“被告”明天都进宫对质。哪里知道,这是李世民的计策,把自己老爸都算计进去了。让他老爸“引诱”太子和元吉进入伏击圈。

皇帝召见,太子和齐王第二天奉召进宫。因为是皇帝召见,这兄弟二人自然不会带太多的人。可李世民却带领秦王府的精兵强将早已埋伏在玄武门。李世民对哥哥建成是一箭封喉;元吉跑,并与李世民还有过交手,但被赶过来的尉迟恭所杀。

接下来,尉迟恭全副武装来到皇帝面前,奏:太子齐王谋反,被秦王所杀!武装囚禁了皇帝。李渊还能咋样?一大早突然死了两个儿子,而凶手也是儿子!

为了自身安全,为了大唐江山,只能认帐。让李世民折腾去。

东宫的军队是有反抗的,这时候太子的首级以及皇帝停战的命令都到了。原太子的军队没了战斗的目标和理由,也就不再反抗 。

皇帝的命令传到全国,支持太子的势力也就放弃了。主君已死,皇帝认帐,别人还能做什么。

所以,李世民以高效的“斩首”行动除去老太子,控制老爸,得到了太子之位,不久就做了皇帝。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第一、玄武门之变是秦王李世民和他的同伙密谋的,属于突发的事件。

一般这种突发的事件,都是不可预估的。

虽然当时李建成的太子党,和李世民的秦王党势如水火。

但是,谁也不会想到秦王李世民竟然如此的大胆,光天化日之下,竟然敢向自己的亲兄弟下手。

这种事情,在当时看来是史无前例的,即使李建成再谨慎,他也不会想到会有这么一出戏上演。

第二、玄武门是护卫皇宫安全最为重要的门,在这里一般都是有重兵把守的。太子李建成根本没有想过,自己会在戒备森严的玄武门出事。

玄武门事发的这一天,李世民花了重金买通了玄武门的将领,要求很简单,不让他们帮自己,只要求他们看待此事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可以了。

这件事做起来当然容易了,那一天李世民仅带了几个人,埋伏在玄武门,等待太子李建成的到来。

李建成不会想到自己会丧命于此,也就没有专门找护驾的人了。

第三、李世民假传圣旨,迷惑了太子李建成。

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伏好后,让人假传圣旨,去通知太子李建成和一向与李建成关系比较铁的弟弟李元吉一起进宫和父亲商量要事。

两个人接到圣旨后,根本没有多想,毕竟是自己的父亲叫自己前去,谁会想到有危险,就这样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单枪匹马的赶到了玄武门。

两个人到了玄武门,就被早已埋伏在此地的李世民等人给杀害了。

第四、太子李建成的护驾军队赶到的时候,李建成已经成了尸体。

玄武门事件发生的时候,因为发生了打斗事件,当时的动静还是很大的,太子的护驾队听到动静,前来救驾的时候,李建成的头颅已经被尉迟敬德给砍了下来。

这些要救驾的人,看到李建成的头颅之后,全部做鸟兽散了。

毕竟这是皇子之间的斗争,既然李建成死了,再为他卖命也就不值得了。现在的江山只能是李世民的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所以,敢管闲事的人,也就没有了。


史学达人


其实是有的,只是来晚了,也就是救驾来迟。

我们先来看看发动玄武门政变的背景。

随着唐朝建立和统一天下的逐步推进,太子党和秦王党的争斗越发激烈,两党争斗的核心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究竟谁能夺得那个位置。

众所周知李世民很厉害,但李建成也不差。在李渊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否则的话,他又怎么能够跟李世民争斗多年,一个长子身份可没有这种影响力。

在政变前夕,李建成已经略占上风,他联合李元吉一起对李世民发难,不断逼迫打压李世民。

随着形势越来越凶险,李世民在部将属官的劝谏下,决定发动政变夺取皇权。

当时,突厥进犯唐朝边境,唐高祖李渊下令让李世民率领唐军前往边关痛击来犯之敌。这个时刻将李世民调走,他觉察到了不同的味道,为防止离京有变,他干脆就发动了政变。

李世民文韬武略,在政变前做足了准备,李建成和李元吉可能出现的援军自然也在他的考虑范围以内。

以有心算无心下,当政变发生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当时身边根本没人。而且政变发生的地点是玄武门,李建成和李元吉前往皇宫不可能带着很多人,也不可能全副武装,毕竟李渊还在,他们可没想造反。

李世民这边,他买通了宫门守卫,把自己的人安排进了宫门,但是显然不可能把大军带进去,毕竟李渊也不是吃素的,大军调进宫城他不可能没有察觉。

事实上,李世民总共带了不超过十个人,而李建成和李元吉一个人都没带。以多欺少,再加上打埋伏,所以当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临湖殿的时候,李世民一箭射中李建成,折腾一番后李元吉也被尉迟恭枭首。

就是这段折腾的时间,东宫和齐王府的府兵已经知道了主人有难,立刻猛攻玄武门,李世民一边派尉迟恭向李渊报告情况并控制住李渊,一边派人去向秦王府兵报信。

很快,李世民借着李渊的谕旨掌控住了宫门卫士,抵挡住了攻打玄武门的东宫和齐王府兵的进攻。

府兵的首领薛万彻转而想去攻打秦王府,拿李世民的亲眷威胁李世民,就在此时,李世民的手下拿着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的首级宣示玄武门,并出示李渊的谕旨,士卒们一哄而散。薛万彻感到大势已去,不得已逃走。

连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府兵都没能救援,更不用说远在军营的军队了(李建成手里有直属军队),等他们收到消息,政变早已结束。


平沙趣说历史


首先,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李建成有部队护驾,但未能救出李建成。


1.李世民有备而来。当时,李建成和李世民两派斗争已经很激烈了。李渊也觉得李世民功劳太大,李建成有点儿压不住,就有偏向李建成的意思。李世民的亲信房玄龄、杜如晦,都被驱逐出秦王府,尉迟恭等人很着急。劝李世民早点动手,并秘密接回房、杜等人谋划。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先下手为强。


2.李建成的力量更强大。在玄武门,当时激战中,太子府和齐王府亲兵都已赶到,而且由唐初三大名将之一的薛万彻率领,战斗力强悍。眼看秦王人马就要顶不住了。好在这时李建成与李元吉都已被射杀。尉迟恭拿着两人的首级宣示玄武门,薛万彻感到大势已去,不得已逃走。

3.玄武门之变当真是千钧一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有所准备,但由于之前也去除了李世民的得力助手,也没想到李世民真的会孤注一掷,因此,有些大意,上朝时准备不足,等薛万彻来到时,为时已晚。如果李建成再多坚持片刻,恐怕历史就改写了。


无限轮回


有一句话叫救驾来迟,还有一句话叫先下手为强

前者说的是李建成,后者说的是李世民。

玄武门事变并非一日之功所酿造,而是由来已久,兄弟俩为首的两个集团明争暗斗,李世民手握军权,南征北战,屡立战功,麾下将士十分拥护。

李建成也不是善类,很多人都以为他毫无作为,其实大错特错,当年李渊攻占长安城,李建成位居首功,此后灭稽湖,又被调派去镇守蒲州,备战突厥,后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居功至伟,同时他擅理朝政,由此深得其父李渊信任。

《新唐书高祖本纪》有载:七月壬戌,秦王李世民讨王世充,甲戌,皇太子屯于蒲州以备突厥。

总而言之,李建成这个太子,前期攻克河西与长安等地时,首拿军功,同时又表现出了足够服众的行政能力,使天下动荡时没有受到外族突厥的侵扰,并非史书中所说的窝囊废,近几年也有很多为他平反的声音,至于淫乱后宫,基本等同于莫须有的罪名。


天下群雄混战的时期,突厥曾试图派兵帮助梁师都,刘武周等诸侯,目的就在于将中原的混乱扩大,实力强大的突厥以便从中谋利,进一步割据中原。

后来李世民宣战王世充,突厥第一时间派遣兵力去帮助兵力微弱的王世充,并且调派军使与王世充暗中沟通谋密,可以说当时天下间最为关键紧急的任务,并非征战王世充,反而是阻挠突厥的暗中侵入,一旦与王世充成功结盟,混乱中尚不完整的李唐,很难分出大精力去对抗来犯的突厥,所以临危受命,备战蒲州的李建成,就担负起了至关重要的责任。

于是乎我们得知,李世民率领军队去征讨王世充,而李建成在此刻却等同于封疆大吏,他的责任在于坚守边境,将突厥阻隔在外,让其无法与中原建立联系,时刻牵制住突厥,以求为李世民争取更多的时间,助其成功击败王世充,彻底瓦解突厥意图趁天下大乱入侵中原的阴谋。

之后李渊又命李建成征讨稽湖,李建成仅耗时两月便拿下稽湖部落,武德四年四月,李建成撤离蒲州,班师回朝,因而得知,李建成顺利解除了突厥趁机来犯的危险。

《旧唐书》卷六十四《隐太子建成传》另有载:建成至(太原),高祖大喜,拜左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引兵略西河都,从平长安。

由此可见,李建成并非无功无德,相反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更让李渊非常欣喜,李世民之所以能一往无前的征伐各地,仰仗的绝非只有诸君,相反李建成的多次掩护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李建成坐镇蒲州,阻断突厥进军中原的路线,切断突厥与王世充的密谋,接近统一的李唐将会被分裂,从而陷入连年混战不休的局面。

李渊贵为一国之主,又是唐朝的开国皇帝,立太子这种事非同小可,他当然不会选一个没用的儿子,包括朝中部分亲王及大臣也都很支持李建成,这也是为什么他能跟李世民对抗持久的原因。

试想以李世民征战天下,封无可封的军功,要想逼迫李渊废除李建成的太子,大可不必在意反对的声音,单凭军权强行压制也可夺权,为什么能分庭抗礼这么长时间,这其中必然有太多复杂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曾和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并肩作战过,《唐鉴》卷一记载:高祖使建成、世民将兵击河西郡,攻拔之,执郡承高德儒。

但这是司马光经过考证后得出的结论,李世民命史官撰写的《通鉴》里却说:“命太宗徇河西”,太宗即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由此可见,历史是被李世民篡改了,他在让史官撰写史书时,刻意隐瞒了李建成的军功,营造出李建成毫无作为的假象,以此抬高自己,或者说让自己的弑兄行为变得名正言顺,但其实李建成这人并非一无是处,相反正因为自己的才干军功,以及亲王重臣的拥护,外加李渊的暗中袒护,才当上了太子之位。

所以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两个人一直进行着势均力敌的争斗,那么玄武门之变就不再是简单的夺嫡之争,反而可以琢磨出更多的细节。

首先,李世民在李唐即将完成天下一统时的地位毋庸置疑,他贵为秦王,却拥有足以撼动李渊帝位的权力,他南征北战,在诸军中呼声极高,功盖满朝,但彼时的李建成身为太子,受群官与其麾下将士拥护,坐稳了东宫之位。

由此不难看出,李渊早已感受到李世民的野心,他的皇权受到儿子李世民挑战,所以才袒护李建成与李元吉二人,借二人之势力共同削弱李世民的秦王党势力,由此李世民搬离皇宫,退居到位于皇城外的弘义宫,因此彻底导致了李世民于李渊及李建成之间关系的恶化,父子三人分为两党,就此面临即将决裂的边缘。

而李渊作为一个父亲,十分疼爱自己的三个儿子,他从始至终也没想到,骨肉相残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封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已经是他所能想到的权宜之策,按照李渊最初的设想,平定天下后,帝位传给李建成,李世民驻守重地,李唐皇室坐稳江山大业,但梦想却终是破碎于玄武门事变。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密谋大计,二人计划向李渊进谏,要求调派李世民麾下的将士给李元吉前往边境对抗突厥,以此削弱李世民麾下的精兵悍将,同时李元吉出征,当兄弟的李世民必须要践行,虽然兄弟三人水火不容,但这些礼数仍然得遵守,此时建成二人联合李渊对李世民进行打压,东宫及李渊为首的皇权势力已经对李世民秦王党势力占据了压倒性优势,换句话说,时间拖的越久,李世民的地位就越岌岌可危,他已经在这场政治较量中处于下风,因此在这个重重压力的时间节点上,迫使他必须要做出选择,或者说应对之计。

然而应对之计并非李世民一言,却是其麾下党羽劝告,或干脆说是“逼迫”,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长久以来的劝告进谏,导致李世民最终下定决心先发制人。

《资治通鉴》曾对此事有确凿记载:

秦府僚属皆忧惧不知所出。

房玄龄谓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暗指李世民与唐皇李渊,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

无忌曰:“吾怀此久矣,谨当白之。”乃入言世民。

世民召玄龄谋之,玄龄曰:“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

乃与府属杜如晦共劝世民诛建成、元吉。


整个过程简单而直接,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等臣子的劝告,一方面让心知大势不利的李世民下定决心,另一方面揭开了父子三人面前的最后一道面纱,如若不先发制人,李世民势必沦为政治相争后的惨败,如若再拖久时日,双方之间更有可能会因为夺权而引发战争,届时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安稳。

于是李世民提早计划玄武门事变,因为玄武门前不得领兵而入内,然而守城将士对诸位皇子携带兵器入内则司空见惯,换句话说,玄武门前有律,凡入皇城者,皆不可佩戴兵器,然而三位皇子地位极其尊崇,携带兵器或各种物件入宫早已如常,李世民对此心知肚明,借机佩戴兵器入内,果然未受到门前禁军阻拦,更因他随从人数只有八人,更无人会联想到堂堂秦王敢带八人谋反,因此便顺利放行,李世民因此得到了埋伏在临湖殿的天赐良机。

当夜,李建成与李元吉欲面见李渊,提议李元吉出征调借李世民麾下将士,二人路过临湖殿时,未遇到本应尽责的禁军询问,二人遂认定这是削弱李世民势力计划的成功前兆,在此喜悦之余,大为放松警惕,未带一兵一卒,甚至连一个随从都没有的情况下,二人路经临湖殿,被事先埋伏在内的李世民之众一举射杀。

然事变发生后,禁军已听到喊杀声,至于为何没有亲兵救驾,原因却颇具戏剧性,刚才所说玄武门前有守城将士,严禁个人携带兵器入内,当宫中守卫得知建成与元吉被杀后,随即前去报信,宫府兵立即集结大队人马,欲冲进皇城救驾,然而守城将士之前见李世民九人未予阻拦,一是因为人少,二是因为李世民的皇子身份,皇子带着八个人夜游皇城,说通俗点儿,就跟大半夜喝多了酒回家睡觉一样,然而宫府兵成千上万,守城禁军一看这阵仗,当即如临大敌,严加阻挡。

与此同时,太子及齐王李元吉被杀的消息传遍皇城,守城将士自然也已得知,然而李世民另差人火速与守城将士许下承诺,暗中配合李世民,拼死阻挡住宫府军入内,另一边早已准备好的秦王亲军也前来护驾李世民,这才里应外合,成功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对过程有详实记载:

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不久,李渊被迫宣布,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

李世民继帝位,称唐太宗,年号贞观。


————————


钱品聚


首先玄武门之变太子的军队的确有来救驾,而且勤王部队也全部赶来保护李渊,只不过这一切都被李世民巧妙的化解。首先大家要清楚电视剧和历史的区别,在电视剧中,编剧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写,可历史并不是这样。玄武门之变并不是李世民精心策划的一场政变,严格的说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临时起意。

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李渊想要将李世民的权利全部收回,因为李世民这个时候想要争夺太子之位的意思很明显,李渊不想看到他们兄弟二人争斗。李渊其实从起兵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自己的一切以后谁来继承,他的人选便是李建成。当时满朝文武都支持李建成,并且李建成并不是大家所想的一无是处。

真实的李建成是很有才华的,也很得人心,并不是一些电视剧中所表现出的形象。李渊将李世民叫到跟前,刚刚表现出自己的想法便被李世民看出,李世民知道自己不拼一下的话,将永远与皇位无关,于是他告诉李渊,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都与他的妃子有染,李渊并不相信,可是也很愤怒,于是让他明天和李建成一起来宫中对峙。

这样一来就给了李世民喘息的机会,他决定第二天就立马发动政变,这一切都来的太突然,谁也没想到李世民突然发难。第二天在玄武门,李世民发动袭击,他和太子打成一团,其实双方进入玄武门的人数差不多,就看谁能打赢,李世民也没有把握能打赢。

刚开始打的时候,勤王部队首先来到现场,李世民的人告诉他们,这是帝王家事,这些部队自然不会妄动,毕竟这种事不能参与,而且他们也想不到里面在玩真的。太子的部队得知后,也是立马赶来,他们可不听李世民手下的说辞,直接开始攻城,李世民的人将玄武门锁了起来。

幸运的是太子的人还没把城攻下,李世民就拿着太子的头站在了城墙之上,太子府的人一看这种情况自然是停手,之后一切都是按照李世民的意思在发展,玄武门之变是有军队来救驾的,并不是大家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玄武门之变时,太子李建成在军队中还是有一定势力的,虽然远没有秦王李世民的强大。


事变之时为什么没有太子的军队来保护,主要原因有两个:


1,出其不意

李建成没有想到李世民会对自己下手,更没想到李世民竟然敢在自己的地盘玄武门对自己下毒手,玄武门的守将云麾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都是李建成集团的人,所以,李建成始终坚信,玄武门是自己的地盘,不存在任何安全问题,事变当天,还像平常一样,只带了一队卫士,没有增强护卫力量。

2,玄武门守将背叛

玄武门守将云麾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早已经在背地里倒向了李世民,李建成对此一无所知,这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杀死之后,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府兵约2000人,赶到玄武门为太子和齐王报酬。


事变发生时,李建成的卫士中有人趁乱跑回东宫,将玄武门发生的事情,向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副护军薛万彻报告。

冯立和薛万彻立即召集东宫所有卫士,说道:“我们受太子恩典多年,怎么能在太子死后就逃避灾难呢!”于是,带领东宫所有卫士,杀向玄武门为太子报仇。(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


同时,派人通知齐王府直府左车骑谢叔方一同前去。


谢叔方得到消息,也集合起齐王府所有卫士杀奔玄武门,两府卫士在路上会合,共两千余人,扑向玄武门。


李世民的部下正在清理战场,忽听得杀声震天,当李世民看到冯立和谢叔方时,知道情况不妙,急忙下令关门,张公瑾膂力过人,迅速关闭城门并闩住,将敌人阻挡在门外。

冯立指挥士卒攻城,李世民的部下只有大约一百余人(也有资料记载为八十余人),且没有援军,根本不可能长时间固守,城门被攻破是早晚的事。

敬君弘和吕世衡看到秦王情况危急,便率领玄武门守军杀出,攻击太子和齐王府兵。


一通混战,敬君弘被冯立砍死,而吕世衡则死于乱军之中。敬、吕二人虽然没有扭转局势,但却为李世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秦王府的援军赶到了!


李世民及部下都被围困在玄武门内,没人能杀出去求援,援军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秦王妃长孙氏知道今天铲除太子的行动,在夫君出发之前,还曾亲自慰问随行将士。(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李世民出发后,长孙氏心中一直挂念,就不断派人到玄武门打探情况。


得知太子府和齐王府人马来报仇后,长孙氏立即找来舅舅高士廉和族叔长孙顺德,让二人率领秦王府卫士火速驰援,同时,高士廉建议打开长安城的监狱,给囚犯发放武器,让他们也一起去。


高士廉和长孙顺德带领这支混搭的生力军赶到后,东宫和齐王府人马的就失去了数量优势,战局陷于胶着。


东宫副护军薛万彻看到秦王府卫士后,知道今日已经不可能干掉李世民了,而秦王府则防御空虚,就大喊一声:“兄弟们,跟我去血洗秦王府,给太子报仇!”

东宫卫士闻令而动,危急时刻,尉迟恭在城头上出示太子和齐王首级,东宫和齐王府卫士看到后,军心大乱,很多人扔下武器一哄而散,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等人只好逃出长安城,贞观年间,三人先后被招降,出任朝廷官员。


玄武门之变,至此大局已定,李世民立即命尉迟恭入宫“保护”唐高祖……后面的事情大家就很清楚了,李渊改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在两个月后,将皇位传给李世民。


长孙氏在危急时刻当机立断,迅速派出秦王府援军,拯救了李世民的性命,不然,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