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三轉一響」博物館免費參觀!不去看看真是太虧了……

“三轉一響”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的一個詞句,它是當年的日用工業品“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收音機”的合併俗稱。

“三轉一響”詞句的流行還源於當時青年男女談婚論嫁時,女方的嫁妝和男方贈與的物品必須要有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和收音機,這也是當年婚嫁物品的一種“標配”。

这个“三转一响”博物馆免费参观!不去看看真是太亏了……

(淄博生產的千里馬自行車)

这个“三转一响”博物馆免费参观!不去看看真是太亏了……

(“文革”時期生產的工農牌縫紉機)

这个“三转一响”博物馆免费参观!不去看看真是太亏了……

(周村廣播站使用過的第一臺“北京牌”收音機)

當年因計劃經濟的實施,產業結構極度失衡,優先發展的是重工業,而關乎民生的輕工業則嚴重滯後,以至於幾乎所有的日用品和食品都是憑票(券)供應,布票、糧票、油票、肉票、煙票,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等是憑券購買,小到電池、燈泡、手電筒,也不是隨意能買的到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改革開放,調整產業結構,優先發展民生所需的日用品,四十年來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誰能想到過去代步、載重的交通工具——自行車,現在竟成了健身騎行的工具,取而代之的是幾萬、幾十萬的小轎車。

作為生活在那個在那個物資匱乏,生活艱苦的年代的人“三轉一響”曾經是奢侈的願望,而生活在當下吃不愁穿不愁的80、90、10後們是無法想象的。

怎樣把當年的那些老物件留下,給後人留下一段實物的展示,也給那些過來人留下一絲時代的記憶和濃濃的鄉愁。

有一個人用了20多年的時間和心血,傾其財力物力做著收集和收藏有關“三轉一響”老物件的事情,他就是山東理工大學退休教授張維傑。

这个“三转一响”博物馆免费参观!不去看看真是太亏了……

張維傑細數藏品,娓娓道來……

上個世紀90年代,有收藏愛好的張維傑,便把他的收藏類型定位在日常生活工業品上,“三轉一響”更是他的收藏側重點。

每逢休息日張維傑便把心思都花在趕大集、逛舊貨市場上,碰上心儀的老物件,便會花錢買下,這種“燒錢”的愛好,對一個普通教師來說,自然是一筆不菲的開銷,雖然沒少受了夫人的埋怨和責備,可他還是節衣縮食,控煙減酒,把自己的零花錢、“私房錢”全都用在了收藏愛好上了。

这个“三转一响”博物馆免费参观!不去看看真是太亏了……

當知道有人手裡有30年代出產的日產自行車時,他便登門拜訪,軟磨硬泡,硬生生把這輛自行車給“淘換”了回來,經過論證和鑑定,這輛自行車居然是當年的抗日英烈,“一馬三司令”中的馬耀南生前用過的自行車。

这个“三转一响”博物馆免费参观!不去看看真是太亏了……

據知情人透露百年前膠濟鐵路線上的周村火車站,曾經懸掛在車站候車室裡的一個老式掛鐘,流落到了民間,於是張維傑便開始了艱苦的搜索和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這個寶貝鐘錶終於掛在了他的展室裡。

这个“三转一响”博物馆免费参观!不去看看真是太亏了……

20多年了,張維傑靠著那份堅持和堅守,不斷增添和豐富著自己的藏品,從百年前的洋車(自行車)、洋表(手錶、懷錶、座鐘、掛鐘)、戲匣子(收音機),到新中國成立後自主生產的自行車、手錶、收音機、縫紉機,從特殊時期帶有濃重的“文革”色彩的“三轉一響”日用工業品,到改革開放初期的電子電器產品,張維傑博物館裡的藏品可謂千品萬種,琳琅滿目。

这个“三转一响”博物馆免费参观!不去看看真是太亏了……

(周村標牌廠生產的“限量版”勝利牌手錶)

在張維傑的盛康“三轉一響”博物館裡,有一部分藏品是他最中意的,那就是我們淄博市本土生產的電子產品和日用品,“雙喜牌”電視機、“千里馬”自行車、淄博無線電一廠到七廠所生產的各類電子產品,其中有一塊鮮為人知的周村生產“限量版”的手錶,更是讓人感到了張維傑心中那份濃濃的鄉愁和鄉情。

这个“三转一响”博物馆免费参观!不去看看真是太亏了……

“觀舊物宿容,情牽往日身家計 闢偏隅博館,詮註今朝社稷昌”,張維傑傾其半生的精力、物力、財力潛心收藏,終有所成,他的“盛康三轉一響博物館”,在周村大街古商城的西南端開館了。

这个“三转一响”博物馆免费参观!不去看看真是太亏了……

張維傑如今已有了近萬件的藏品,可區區幾百平米的展室,是無法容納的,面對顯得擁擠狹小的展廳。

張維傑露出了一絲憂慮,他希望政府和有識之士能給予幫助和資助,提供更大的空間,讓這些承載著鄉愁鄉情的老物件,能有一個更好的安身之地,給人們留下一段難忘的歷史記憶……

这个“三转一响”博物馆免费参观!不去看看真是太亏了……

(本文作者和張維傑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