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爲什麼要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呢

人們為什麼要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呢

示 例: 你難道沒聽見人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那裡個個都像你大姐做娘娘呢?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一回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句俗語是從“ 嫁稀隨稀,嫁叟隨叟”諧音訛化而來的。“稀”為少年,“叟”為老者,古人的婚姻只能聽憑父母安排,兩人甚至在結婚前都不知道對方是老是少,是美是醜。對對方的印象僅能從父母與媒人的話中想象,所以等看到對方的時候, 無論是好是壞都已成定局,只能認命了。不過,也有人認為這一俗語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為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和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但從 詞的對稱性構成來看,“稀”和“叟”正好相對,比“乞”更合理。

人們為什麼要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呢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最早可能源自宋代歐陽修《代鳩婦言》:“人言嫁雞逐雞飛,安知嫁鳩被鳩逐。”和宋代趙汝 《古別離》詩:“嫁狗逐狗雞逐雞,耿耿不寐輾轉思。”封建禮教認為,女子出嫁後,不論丈夫好壞,都要認命。後來類似的俗語很多,如“嫁疾隨疾,嫁叟(老頭)隨叟”,“嫁稀(小孩)隨稀,嫁叟隨叟”,“嫁乞(乞丐)隨乞,嫁叟隨叟”,等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語源到底是什麼呢,人怎麼和雞狗聯繫到一起呢?其實,這句俗語是從“嫁稚隨稚,嫁叟隨叟”訛化而來。民間很早就有“嫁稚隨稚,嫁叟隨叟”的說法。“稚”表示年少,如現代漢語的“稚氣”“幼稚”“稚嫩”等,都指幼小,中古漢語中“稚”與“雉”同音,雉俗稱野雞;而“叟”為老者,與“狗”韻相同,音相近,日久天長,因為讀音的關係,在民間訛變成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一直流傳到現代。還有一種說法,過去在海南,封建社會的主要勞動力不是男性,是女性。娶個媳婦相當於娶個勞動力,有的人家沒有兒子,就用木頭人或者大公雞來代替,所以舊社會海南還有跟大公雞拜堂的,嫁過來以後就要跟大公雞過一輩子,也就是“嫁雞隨雞”的故事,其實是娶了一個勞動力!也可以聊備一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