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旭陽:爲什麼STO沒有本質性創新?


尉遲旭陽:為什麼STO沒有本質性創新?


尉遲旭陽|哈希資本 合夥人

2014年,我看到車庫咖啡翻譯的比特幣白皮書後,開始研究比特幣。當初吸引我的是,比特幣這種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結構,可以在沒有董事會,沒有公司運營治理的情況下,市值接近2000億美金,這是讓人很驚訝的。

我意識到它的與眾不同。2016年,我們就專門成立哈希資本,關注數字貨幣和金融新科技領域的投資。

1.區塊鏈的投資邏輯

我覺得不應該分裂地看傳統投資和區塊鏈投資,因為任何投資,論到底,都是時間、成本和運氣之間的一個博弈,資本就是追求在最佳的時間點以合理的成本發現最有價值的東西。

只是傳統VC注重現金流和企業成長性,追求現金流回報,而像以太坊、EOS這樣的公鏈投資它不產生現金流,多是二級市場買賣獲利,這可能是二者最大的區別,也導致二者的判斷邏輯的不同。

所以,我們也需要轉化自己的思維,比如在VC投資上,堅持法幣本位投資,在區塊鏈項目上嘗試運用幣本位投資。當然,這些項目僅限於原生區塊鏈項目,對於STO、幣改這樣的項目投資更接近於傳統投資,和公鏈這些原生區塊鏈投資邏輯還是不一樣的。

目前我們現實世界還是以法幣錨定價值的,所以幣本位的做法也是一個嘗試的過程。

儘管這些公鏈代幣價格短期內波動,但長期看有價值增值的,符合價值迴歸特性,我們要做的依然是在合適的時間以合理的成本找到有價值的項目。

所以我覺得這兩者的投資,本質上無差別。

目前,熊市對資本市場有一定的影響,但熊市的成本會低一些,同時對有實力的優秀項目來說也是機會。

不過之前ICO市場呈現的百倍、千倍的高泡沫時期已經過去,未來區塊鏈投資會迴歸到一個合理的區間。

2.比特幣是最大的應用

區塊鏈技術是密碼學、經濟學、分佈存儲等多種技術的一個融合。

很多人說,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但我恰恰認為人們是因為比特幣才發現了區塊鏈技術。沒有比特幣,就沒有人會把這幾個學科綜合成區塊鏈技術。

所以,我覺得比特幣的地位不可動搖。

而從比特幣的角度來看,它的效率不高,可拆分度也不高,但天生就是為點對點電子現金而生的。從比特幣中提煉出區塊鏈技術並運用企業中,我覺得其實已經實現了,包括IBM 、hyper ledgers和國內的諸多項目。他們已通過這種分佈式的只讀數據庫,在供應鏈上實現了企業內部的協同效應,只不過鏈上的節點都是可信節點,我們也稱之為聯盟鏈。

儘管目前只在供應鏈管理上做嘗試,但未來一旦供應鏈的基礎設施完善好,後續更多的可能性也值得期待。

我認為比特幣是最大的應用落地。

怎麼看“落地”?我曾在一份報告中看到,目前比特幣已成為全球支付貨幣,使用率僅次於日元,如果從這個角度講,比特幣的落地應用還不算大嘛?也就是說如果把比特幣放在全球貨幣支付體系中,它已經排在的TOP5,可以說全球200多個國家有過半的貨幣支付能力都不及比特幣。

儘管比特幣在可擴展性和高併發處理上有缺陷,但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它可以在完全沒有組織機構運營下,所有礦工“按勞分配”,達到了一個完美的納什均衡,這一點很偉大。

所以其實我們更希望看到圍繞比特幣上下游的一些創新,比如閃電網絡等技術能夠使得比特幣實現更多的、快速的小額支付。這樣可能演變成多貨幣體系,但貨幣本身的應用不就是支付嘛?

也有人對比特幣作為價值存儲提出質疑,認為比特幣無法像黃金一樣進行二次使用,無法確保持續購買力,難以作為價值存儲。

我覺得還是要從底層邏輯來看,能不能成為價值存儲關鍵還是看價值背後的共識。

我們為什麼相信白銀,相信銀票,那是因為很多人都相信。價值事實上就是人的主觀想象,但很多人都信比特幣,相信它是未來點對點的電子現金。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講,比特幣已經是價值存儲的主體了。

3.區塊鏈在全球的狀況

從區塊鏈技術本身來看,很多方面已經落地了,比如身份驗證、 遊戲資產確權和跨境電商支付等。

本身已實現數字化或有數字資產的行業做這方面嘗試更容易一點,因為已經完成了物理世界到數字世界的轉化,但像房產代幣化、溯源區塊鏈本身沒有數字基礎,缺乏和物理世界的橋樑,所以還需要較長時間的探索。

區塊鏈本身具有全球化的屬性,能夠加速資本、資源、人才在全球的流動。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包括金融秩序混亂的國家都想借助區塊鏈本身的強大技術,實現對更多資源的掌控。

哈希資本在北美和歐洲都有區塊鏈投資佈局。

歐盟對於加密貨幣以及區塊鏈項目的政策環境相對更開放。這可能跟歐洲的文化有關,因為隨著西羅馬帝國解體以後,歐洲沒有像東方一樣回到大一統的時代。從地理屬性和文化上,他們歷來多中心化,但卻形成共識,這個文化傳統對於發展區塊鏈來說是有優勢的。

所以歐洲確實在區塊鏈技術氛圍上比較好,人才儲備也比較充分,而美國因為是世界金融的中心,所以它的政策謹慎。

再說說中、韓兩國區塊鏈的狀況。

韓國正面臨著嚴峻的經濟下行壓力,階層上升通道愈加閉塞。韓國社會現在給年輕人賺錢的機會不多了,年輕人投機和賭博的心理比較強,全國5000萬人口有1/10的人參與投資,區塊鏈在白領階層中的滲透率逾40%,因此,韓國年輕人中間盛行炒幣,二級市場很火爆。而加密貨幣投資基金規模非常小,只有5-7個Ttoken fund。

與之相反,中國加密貨幣投資基金,數量上已經趨近於飽和,而且在逐漸專業化,已經衍生出了非常豐富的產品形態。但是如今中國的二級市場卻比較冷卻,整個市場想要轉暖預計還要一段時間。

中國用戶也比較關注海外用戶動態,更青睞海外項目,中韓區塊鏈企業存在互補的可能性。

4.STO並不是一個創新

近期,國內外監管政策超出預期,STO、穩定幣的競爭加劇,以及傳統金融巨頭的進場,都可看到區塊鏈在與傳統金融的博弈中,退讓和妥協的痕跡。

區塊鏈目前亟需輸血。

有評論說,STO受到熱捧,是傳統資本市場缺席早期加密貨幣市場發展後想要搶佔市場地位的願望。受監管的Security Token納入傳統金融體系和傳統的會計框架,就法律屬性而言,這與債券、股票無異,它將逐漸演變為金融產業的一個細分行業。

可以說這是區塊鏈精神的倒退,是區塊鏈對現實世界的妥協。

其實STO更類似傳統金融市場投資,只是顆粒度更小,可以把股權拆分再買。

同時STO也不會改變資產本身。比如一個流動性很差的資產,不會因為STO拆分地更細而變成好的資產,但卻還面臨很高的監管成本。

比如你在美國內部流動的STO和納斯達克上市區別不是很大,有可能就是顆粒度更高,能對應不同的資產,但其實傳統金融市場本身衍生品已經非常豐富了。

另外一個不同可能是跨國際的資本流動,但要符合多國監管才能發行,這樣算下來監管成本無疑非常高。

所以回過頭來看,這是一個新的概念,但STO沒有本質性的創新。

我們看到,傳統金融市場已經複雜到很多人都看不懂,那麼STO把這些細分地顆粒化就會顛覆金融衍生品市場嗎?

美國的高盛、花旗、摩根等華爾街巨頭和索羅斯、洛克菲勒等這些財團已佈局區塊鏈,國內互聯網企業雖姍姍來遲,企圖心卻更大。

傳統金融巨頭的進場會把加密貨幣市場演變地更像傳統金融市場,會讓目前小量級的加密貨幣市場與股市這樣的傳統金融市場聯動性更強,某種程度上講,這對華爾街來說是好事,但對其它未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