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法」專家剖析如何終結自媒體市場亂象

對話人

中國傳媒大學網絡法與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 王四新

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法律系副主任 鄭寧

《法制日報》記者 趙 麗

記者:一些自媒體出現的很多問題具有普遍性。當前,部分自媒體趨於自主化、庸俗化,這其中有一些是個人情感表達,更多的是商業機構運營下、流量經濟導向下的變現需求,這就使得那些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自媒體,將重點完全放在如何博眼球吸引用戶關注上,為了謀取利益違背正能量取向,甚至公然挑戰良知。

王四新:一些自媒體的違法違規行為影響黨和政府政策方面的佈局,因為現在全國各項工作一盤棋,這些不良信息會影響相關工作的落實。對於廣大用戶尤其是未成年人用戶來講,大量的“三俗”內容會誘導未成年人採取一些非理性的行為,給社會的文化建設帶來一些看得見和看不見的隱患,時間長了會動搖我們文化立國的基礎。

鄭寧:我覺得根本的原因還是企業盲目逐利,在這個基礎上忽視了法律的規定以及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

另外,這種現象可能與監管還不夠到位也有關係。前期的處罰力度相對來說比較小,一些自媒體覺得無所謂,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另外,監管部門受制於技術和人力等方面的因素,也很難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管。

記者:有人認為,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平臺將面臨洗牌在即的可能。

鄭寧:我個人認為近期的一系列有關自媒體的事件,釋放出相關監管部門對自媒體的監管力度空前的信號。近期是幾個部門多管齊下連續處罰,這是不多見的。

自媒體平臺是不是會洗牌?我覺得,至少通過這一系列事件,也會促使自媒體平臺進行深刻反思,短期可能追逐了一些眼前的經濟利益,但是從長遠來講,無論是對總體的社會形象還是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說都是不利的。所以,我覺得這會讓一些不規範的或者打法律擦邊球的企業引以為戒,營造更加公平良好的競爭環境。

王四新:對於洗牌的說法,我覺得有點誤導了,因為洗牌就好比是外力干預了原來的一些結構性的東西,或者說影響現有的佈局,但事實是我們一直堅持要企業尤其是新聞類報道必須服務於大局,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這是“兩為”方針。

現在的情況是,我們將法律規定以及在政策層面一直在強調的內容,在實踐中進行系統性的貫徹。一些靠“三俗”內容以及其他不良內容起家的自媒體會面臨治理的問題、面臨關停並轉的問題,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記者:在自媒體經營變得越來越困難的同時,相關平臺對內容的監管則更為嚴格。比如微信平臺檢測到多人投訴“二更食堂”在5月11日晚發佈名為《託你們的福,那個殺害空姐的司機,正躺在家數錢》的文章,於是迅速查實和作出封號處理,從文章發出到被處理時間不超過一小時。

鄭寧:我能感覺到今年網絡監管部門把監管的重點放在了這些互聯網新聞、短視頻和社群社區等平臺上,而且是內容資質兩手抓。從近期以來的自媒體被處罰事件來看,主管部門很可能要以內容違規違法作為切入點,同時又指出相關平臺存在的資質缺失問題。

記者:艾媒諮詢集團負責人張毅曾說,此前不少公眾號出於吸引流量的目的,發佈的內容較為出格。如今,監管部門和各大平臺對公眾號內容監管比較嚴格,公眾號不符合道德取向、知識產權不清晰甚至運營資質等問題頻繁出現,公眾號運營風險也會提升。

鄭寧:首先從監管部門的角度來講,當然需要建立一些長效的監管機制,比如說加強信用監管,依靠大數據進行實時監控。而且,僅靠監管部門一家是不夠的,監管部門應該與行業協會、互聯網企業、公民一起,形成社會共治的局面。

其次,企業及自媒體平臺應加強自律,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技術改進,切實負起平臺應有的責任,更加註重社會效益,這樣對其長遠發展才是有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