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營銷不可取,營銷心理學可開路

午休時分,偶見銀行員工前來拓客,之後大家討論起人工智能化時代,人們的工作或許最多的便是拓客、營銷人員,這樣才能抓住先機,掌握客源,提升營收。而說起營銷,又不可不說說營銷心理學。

營銷心理學不僅深入研究顧客的行為與心理規律,而且也研究營銷者、競爭者、利益相關者的行為與心理規律,它使企業能夠真正做到對各方面都“知己知彼”,明白顧客的真正需求,明白自己某項決策背後心理規律,明白競爭對手對自己決策的反應,明白企業相關利益團體的配合程度,從而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營銷的針對性,溝通的成功率。

總的來說,掌握用戶的心理及行為模式,會讓我們的營銷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要了解更多?請關注我們官方微信:SOLE5182)

為何一顆普通的黑珍珠能賣出驚天高價?這其中就有營銷心理學之中的錨定效應之說。行為經濟學有個詞叫“錨”,大致意思就是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某個商品,第一眼留下印象的價格(或我們第一次決定用某一個特定的價格購買某一樣特定的商品時的價格)將在此後對購買這一產品的出價意願產生長期影響,這個價格,就是“錨”。

價格本身就是一種品牌定位,它絕非是理性的僅僅由供給和需求兩種獨立力量取得平衡進而共同決定的。消費者的購買意願,是很容易被操縱的。也就是說,不是消費者購買意願影響市場價格,而是市場價格本身反過來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盲目營銷不可取,營銷心理學可開路

為什麼雙十一會變成購物狂歡節?人們也會把想要買的東西放到雙十一那天購買。這就要說到營銷心理的社會認同原則了。當逐漸的,大家都認為雙十一會特價、回打折、會有等等優惠時,大家就都認同了這天購物確實是優惠的,別人都會這天來購物,自己就也會這樣來選擇了。

商家營造並炒作“熱銷”假象,往往就會造成真正的熱銷結果。製造熱銷的現場感,是常見的方法。其實說白了,這就是從眾心理。

西奧迪尼提出的稀缺原則概念:機會、內容或產品越少,其價值就越大。可能會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在人們的決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說,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比渴望得到某種東西的想法對人們的激勵作用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時間”也是一種資源,所以“截止日期”、“搶購”、“秒殺”等等銷售手段,同樣能刺激顧客的購買慾望。人類習慣於用獲得一件東西的難易程度來判斷它的珍貴程度,一件東西越難獲得,它的價值往往也就可能越高,因此,短缺性會刺激我們對其奮力爭取。

我們對事物已有的印象,會矇蔽自己觀察問題的視線。而對一件事物的預期,會影響到我們對其的態度和體驗。如果我們事先相信某種東西好,那麼它一般就會好,反之亦然。這就是營銷心理學所說的預期效應,預期不僅影響人們對於視覺、味覺和其他感官現象的認知與體驗,還能夠改變人們的主觀甚至客觀體驗。

最後要說的一種是規避損失,一旦人們擁有某物就非常不願意失去它,人都是害怕損失的。這是因為比起收益帶來的快樂,我們更在意損失帶來的不快樂。當決定自己的收益時,人們傾向於規避風險,都有風險厭惡症。而當人們面對損失時,一個個都變的極具冒險精神,都是尋求風險的冒險家。

你是否還在擔心自己商品會囤積?你是否還擔心自己拓客難?營銷並非盲目而為,研究掌握各種營銷心理學,讀懂大眾所需,客戶所要,制定出一系列的方案,這才發現,你的擔心已是多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