杲向真,窑湾走出了一位文学大家

古镇窑湾历史悠久,

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小镇

这里走出了一位响当当的可与

冰心、丁玲、茹志娟、张爱玲等

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出重要

贡献的一代著名女作家杲向真老师。

她的文学,她的影响,不仅彪炳史册载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杲向真老师1920年生于窑湾镇,2011年8月3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1岁。


杲向真,窑湾走出了一位文学大家

2009年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作协会员辞典》一书,依然明确记载着:“杲向真原名杲淑清,笔名高抗、二丫。

193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助产学校。历任医疗队员,中学教员,成都《西方日报》西苑主编,《川西日报》副刊编辑,《学习》杂志编辑,中国作协创作研究室、北京市作协专业作家。

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长篇小说《灾星》、《啊!不是幻影》、《耗子精歪传》,中篇小说《路》、《喜梅和她的老师》、《翠玉河传奇》,短篇小说集《采撷集》、《秘密行动》,儿童故事集《带臂章的人》、《杲向真和她的作品》、《杲向真童话选》等,另外发表散文一百余篇、诗歌数十首。

儿童故事集《小胖和小松》获1980年全国少儿文学一等奖,《姗姗》获198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等奖,《咯咯和妙呜》获1989年文化部二等奖。获50年从事文学艺术工作作出积极贡献奖。杲向真1920年出生于窑湾镇一个贫穷家庭。


杲向真,窑湾走出了一位文学大家

她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我家很穷,但穷人家的孩子却有自己的乐趣。我从小就没有受过封建礼教的约束,我在运河里摸鱼捉虾,同小伙伴打水仗,爬梯子在屋檐下掏麻雀,在乱石堆里逮蛐蛐,和男孩子一样……”

杲向真,窑湾走出了一位文学大家

九岁那年,她进了镇上一所收费不多的耶稣堂小学。

1935年,杲向真考进南京中央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当时报考的资格要二十岁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她实际上没有读过几年书,只是在考前攻读了《投考指南》一类的书籍,为了求生,虚报了年龄和学历,才被侥幸录取。

自幼丧母,家境贫困,都影响着她。到了少女时期,她除了学习刻苦、勤奋外,还养成愤世嫉俗的孤独性格。这时,一位朋友介绍她读鲁迅的小说和苏联革命初期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是她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钥匙,使她获得了在人生的海洋里搏斗的勇气和力量。在这个环境里,她孤独地生活着,沉默地学习着、成长着,也战斗着。

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后,中国大地到处燃起了抗日的烽火。这时杲向真老师也从助产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湖南长沙卫生实验处的一支医疗队工作。在去长沙途中,她看到许多动人的抗日救亡的情景。在一个火车站上,她遇到一队为抗日募捐的小学生,那感人的场面使她流泪,使她热血沸腾,学生们情真意切的语言,就像抗战胜利的锣鼓,在大地上震响。深受感动的杲向真,挥笔写下第一篇作品《小小募捐队》,发表于1938年在湖南长沙出版的《观察日报》文艺副刊上。这篇散文通过一支少年学生为抗日募捐经费的活动,反映了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这是她从事业余创作的开始。此后,她陆续发表了一些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

1940年春,她的心血变成了《灾星》的初稿。这是生命开出的花朵啊!当时一位编辑在给她的信中说:“在我读过的一些小说中,能够使我不肯释手而一口气读完的,似乎没有几本,而这《灾星》,却是其中的一本。

1940年夏,杲向真转移到桂林,朋友们替她在卫生署医疗防疫队找到了工作。不久,她写了一篇揭露一个医疗队长借为人民谋福利之名,假公济私,搜刮人民的钱财,过腐化生活的小说,这篇小说在聂绀弩编的桂林《力报》副刊《新垦地》上以“胖实”的笔名发表出来。

1953年在中国作家协会工作期间,杲向真参加了张天翼、谢冰心领导的作协儿童文学小组的活动,在创作上,他们给了她许多关怀和爱护。这一年,她在解放后写出第一篇小说《小胖和小松》。这篇作品在1980年全国儿童文学评奖中获得了一等奖。

1956年,杲向真老师出席了全国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同年调到北京市文联工作。先后发表了《春夜》、《母婴篇》、《好秘密》、《你好啊,故乡》、《母亲》、《刃磨》、《快乐的小鸡》以及一些短诗、散文和评论文章。

杲向真,窑湾走出了一位文学大家

杲向真老师写散文也写诗歌,而文学成就最大的还是她的小说与儿童文学作品。1980年,她的小说《小胖与小松》被评为“建国30年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姗姗》1986年获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学与玩》杂志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组联合评比一等奖;《等待》1988年获中国儿童杂志创刊10周年优秀奖。《咯咯和妙呜》1989年被全国文化艺术委员会评为“中国新时期(1979~1988)优秀少年文艺读物”二等奖。1983年、1987年,分别被北京市儿童少年协调工作委员会评为“先进工作者”。1991年,出席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获首届“六一杯”奖。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之一。曾与冰心、丁玲、张爱玲、茹志鹃等人一起被列入国家出版的“20世纪著名女作家”文丛传记。

杲向真老师一生生活极为简朴,即使到了晚年生活富裕的岁月,她的家里也经常是白菜、豆腐和剩饭,其它啥也没有。她每天都是靠煮点粥或下点面条充饥。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和写作上。

杲向真老师的文学创作一直延续到80多岁,晚年也写一些老年生活的文学作品。据说,迟暮之年的她还曾经化装成为一位农村来的保姆,到保姆市场去采访,结果假戏成真,人家看她慈眉善目、温文尔雅的,非要请她作保姆。有人说,她就是一位像邻家老奶奶一样平和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面对故乡古镇窑湾走出的这么一位人生90多年颇具传奇经历的坎坷革命老人,一代文学大家杲向真老师,我自然不能不深深地追思她,敬仰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